高子伟 王承博 等 | 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及其育人路径研究


高子伟 王承博 等 | 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及其育人路径研究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专栏
高子伟
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
及其育人路径研究
高子伟 王承博 乔刚 贺启翔
摘要:红色教育资源具有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等教育功能。新时代,充分挖掘延安红色资源时代价值,拓展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实现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育人功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延安红色资源内涵与特点,归纳总结了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然后以延安大学为例,提出新时代红色教育资源育人的主要路径:构建现代技术与红色资源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打造新技术与沉浸体验式红色资源的育人新方式、建立“互联网+”红色资源育人共享平台。
关键词: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6-0003-05
2021年6月25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一、延安红色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片土地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外求民族独立、内求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和人民富裕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形态方面重要的成果。从资源形态来看,延安红色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物化形态资源和非物化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主要有革命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非物化形态的红色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延安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延安精神、延安时期的重要语录及思想理论等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资源。
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具有鲜明特点,其中物化形态的红色教育资源储存与保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开发特点。调查发现,目前延安市保存与开发的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共4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其他423处。这些文物单位收集和储藏的革命文物、历史资料数量达几十万,种类丰富,集中布展于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各个革命旧址,承载着大量的育人信息与功能。
二、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形式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数字驱动各行各业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性主题。
(一)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
物化形态的红色教育资源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它不仅包含在自身的显性信息中,而且也体现在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隐性信息当中。因此,在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信息类型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数字化表征方式,从而尽最大努力还原革命历史的真相。
1.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显性信息数字化
现实世界中的物化红色教育资源,从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方面直观地呈现了红色资源的个体特征。在红色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显性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获取的是直接经验,是直接与真实红色资源个体本身接触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红色资源个体看、听、触等取得的经验。
在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实践活动中,为了保持红色教育资源利用者获取直接的经验,通常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红色教育资源实体“真实的改编”。当前对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是主要的一种手段。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红色教育资源实体的模拟环境,在计算机环境中通过三维情景模型表现红色教育实体特征,让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中有种身临革命旧址参观体验的感觉。由于该体验环境接近于真实的现实实物,因此具有一切人类所拥有的感知功能,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系统,让参观者获取与实体一致的直接经验。
2.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隐性信息数字化
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除具有直接直观地呈现红色实体的特征之外,本身也承载有红色故事等重要的隐性信息,这需要党史研究专家借助对历史资料的考究,重现其背后真实的历史事件。这种历史事件的还原,一般用文字符号表征和描述其背后的隐性信息。
文字符号描述的情景,与数字化呈现的情景达到的意义完全不同。为了减少文字在发掘历史革命事件背后真实信息的“走样”,在数字化实践活动中,一般采用电视与电影编导技法,把抽象文字表达的红色教育信息转化到屏幕上,屏幕上的数字化事物虽然是其真实意义的代表,不是它本身,但红色教育资源的隐性信息通过电视与电影技法,以替代经验的形式予以数字化。
(二)非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
非物化形态红色教育资源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和价值。这类红色教育资源是学者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数字化过程中,不需要再对其背后价值进行挖掘,只要在知识产权许可的条件下,采用数字化设备加工与处理即可。对于文学作品、延安精神,以及思想理论形式的、以文字符号表现的非物化红色资源,可采用数字扫描设备使其数字化。而对于红色歌舞、革命题材影视、红色戏剧等作品形式非物化红色资源,可采用摄录设备现场拍摄和剪辑,转化成数字化视频资源加以储存。
同时,非物化形态的红色教育资源主要以文本文献形式存在,因此通常采用红色资源数据库形式储存。而文本文献数据库素材主要以数字化的文本、图像、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表现红色教育信息内容。例如,延安大学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将延安时期红色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频、视频等非物化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了收集、整理,以及数字化加工、组织和揭示,同时借用先进的平台技术发布和共享,以保存和传承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典籍,并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
三、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资源育人路径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意义和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新时代,延安大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实现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方面、多层次,在红色资源育人模式、红色资源利用形式、红色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互联网+”红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一)构建现代技术与红色资源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
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渗透至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时刻刻。在此背景下,强化红色资源的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等教育功能,推动“现代技术成果与红色资源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育人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一体化教育,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延安大学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市,承担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红色资源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时代使命。近年来,学校广泛采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构建了现代技术与红色资源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推动了思政教育人取得新成效。例如,学校研发的以红色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的“小红专”大学生思政教育“指尖上的课堂”,就是典型代表。该平台是一款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为使命,以“互联互通、共创共享”为设计理念,对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需求,有效利用大学生碎片化时间开展思政教育的互联网产品。“小红专”将延安精神教育作为主线,并将梁家河知青岁月作为亮点,确定了走进延安、重温党史、追寻先辈、传承精神、筑梦中国5大课程内容板块,并创新图文视频结合、教学实时互动、学业考核分析、红色数据上传、红色资源检索等功能。“小红专”运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教育,通过室内外场景录播、MG动画和图文结合三种形式进行课程呈现,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从推出到现在,“小红专”总播放量达140 多万次,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二)打造新技术与沉浸体验式红色资源的育人新方式
无论是物化形态红色资源与非物化形态红色资源,都是中国革命历史真实事件的符号化表征与描述。
近年来,延安大学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红色资源育人实践活动相融合,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先后建设了音乐欣赏区、电子开放区、影视欣赏厅、AR/VR体验区、全息投影体验区、虚拟录播间等,多个智慧学习空间和沉浸体验式红色资源体验平台。以学校建设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例,该中心充分利用VR技术,将陕北地区的杨家岭及七大会议场景、王家坪、枣园、凤凰山中共中央旧址、宝塔山、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等红色资源,打造成三维虚拟场景在线学习平台,并通过平台的互动功能、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悟、认同,改变传统的红色资源育人方式方法,有效提升红色资源的育人成效。
(三)建立“互联网+”红色资源育人共享平台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近年来,延安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造了“互联网+”红色资源育人共享平台,推动了红色资源的共享,拓展了红色资源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以学校打造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为例,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维模型,建立面向主体需要的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系统,实现了储存的最大化,以及查询与检索的最优化,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平台集红色文献的保护、传承、传播、教育于一体,不仅使党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数字化方式得以保护,而且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扩大红色资源的传播力,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红色资源育人提供了新方式、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2]田伏虎,郭东军.延安红色教育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3]王宁,田伏虎,王承博.关注公民教育中特色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模式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8-94.[4]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41-49.[5]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2-05-26].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 5691759.htm.
作者简介:
高子伟,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箱:zwgao@yau.edu.cn;王承博,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邮箱:wangchengbo2012@163.com;乔刚,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邮箱:360081102@qq.com;贺启翔,延安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邮箱:185257077@qq.com。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信息化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6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 | 从优势到胜势: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打造方法论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