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典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我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这样炼成的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2018-06-07 00:00 浏览量: 4383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甘守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于2017年1月病故,年仅58岁。

2017年7月,教育部发起了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代代传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看看这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在我校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师的身份是多变的。你看到他是校长,他是“全国会计名家”,回到课堂,他可能正在给本科生讲授《基础会计学》。在这个教师团队,有这样的惯例:资深的教授、博导,需要为本科生教授基础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他们的课堂。

我校校长、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带头人宋献中解释,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强调人才的培养,将此放在首位,这非常重要”。

教授博导上讲台 为本科生授课

这一团队拥有宋献中、胡玉明和沈洪涛三名全国“会计名家”,七名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一名广东“高等学校教学讲师”和一名广东“青年珠江学者”。在管理学院,他们长年教学评估的成绩都名列前10%。不过,这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讲师”无一例外,每学年要承担本科生课程,并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讲师”们通常重任加身,何来精力兼顾本科教学?宋献中给出缘由:通过教授来让学生们认识专业。“让对专业认识深刻的教授讲授前期基础课程,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教授能站在比较高的层面,对整个专业看得很清楚,对学生以后要面对的知识构架也看得很清楚。”

他透露,甚至有博士生导师放弃带博士生的机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本科生课堂,把自己的研究直接搬上讲台。对于这样的“规矩”,团队有自己的考虑——让教授站在教学第*,年轻教师就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以老带新、以老让新的氛围,从而实现师资和专业实力的传承。

会计学系主任黎文靖说,通过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并应用于教学,能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同时也考虑到学生诉求,会计系是我校的名牌专业。(如果不让主持这些课程的教师上课)学生们会说,我们连那些有名的教师都没有见过。”

“刚入学就得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是‘全国会计名家’,顿时觉得上课都充满了仪式感,只想好好学好这么功课。而且老师很博学,几乎无所不知,不少同学说很崇拜他,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会计系学生小陈这样说。

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卓越财会精英

会计学不仅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还是连续十年蝉联我校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在会计圈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广东会计看暨大”。在宋献中看来,这些都是促使团队前进的动力。

他们主张对学生因材施教。作为侨校,我校招收的学生包括境外生和内地生。由于高中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内地生和境外生往往在课程基础和思维习惯上也存在差异。为此,团队专门针对不同学生,编写了两套不同的教材。这些教材又分为全英、双语和中文三种版本,以方便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会计系还推出了本科卓越财会精英人才培养项目,每年从会计学系大二本科生中选拔40名左右优秀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分班,以进行分类培养。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可以报读学术班;有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则报读实务班。

学术创新班由团队内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一对一”地担任学术导师,开设学术创新类课程,通过课程系统性地讲解学科研究前沿,传授科研方法,引导学生加入导师科研课题或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实务班则跟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等企业合作,由企业另配5名导师,对学生们强化技能。这些学生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很快能适应手头工作。

社会服务 丰富完善教学案例库

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不单只学生,还有团队教师们。宋献中说,会计是应用型学科,教师坚持研究和社会服务两者结合,是应用型学科应走的路径。通过举办公益讲座、担任学术杂志编委、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承担横向课题、撰写行业报告等,教师们逐步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

例如,团队成员沈洪涛走上面向公众的“羊城学堂讲座”,宋献中、胡玉明作为“全国会计名家”,主讲“全国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座”等;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广东省会计学会、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广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学术和行业机构中,教师们担任理事、专家和顾问等职务。不少团队成员还担任多家(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或外部监事,如美的集团、珠江实业、海天味业、燕塘乳业等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了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横向课题,如沈洪涛承担的《越秀地产环境核算与报告》、朱滔承担的《广州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报告》等项目。

这些实践会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怎样的作用呢?“作用太大了”,黎文靖感叹。“比如现在研究薪酬,如果不去企业,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薪酬体系是怎么做的。” 团队成员将调研和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案例引入课堂,其中,仅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就有40多篇。

据了解,本次全国共有201个团队入选,团队负责人基本为各自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包括数十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