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副校长肖海鹏与校友做客央视《百家讲坛》
【MBAChina网讯】前天中午,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了《我们的大学》第五集《中山大学》。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校长肖海鹏与中文系校友陈小奇、化学系校友魏建华,共同讲述中大的故事。
三个故事,彰显中大校训的底色
▲副校长肖海鹏
各位观众、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中山大学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从1924年到2018年,中山大学已经走过了94个春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上,中山大学还是很年轻。它和各位一样,正值大好的年华。
在1924年,孙中山下令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大学,“一武”就是我们享誉中外的黄埔军校。“一文”就是现在的,我们的中山大学。可以说中山大学是国共两党早期革命领导人共同创办的一所大学。
步入中山大学正门,你会看到怀士堂。在那里,孙中山勉励学子:诸君立志,要做事,不可要做大官。青年人应该树立做大事的志向,近年来,中山大学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青年人才。在怀士堂,矗立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这十字校训出自《中庸》,是孙中山在1924年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题写的,原稿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学校。
94年来,这个十字校训已经成为我们中大人心目中的戒尺、灯塔和火炬。在每一个时代,它都焕发出青春的底色。校训的底色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它见证了这94年,我们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关于中山大学,关于青年的时代故事。我要讲的这三个故事的主角,都彰显着中大校训的底色,也焕发着新时代的颜色。
第一个故事,它有军装的底色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舰艇上,女舰员比较少见,女舰长那就更是屈指可数了。中山大学出了一名女舰长,她就是郑州舰的副舰长韦慧晓。她有着别人羡慕的履历,但她却做了一个坚定的人生选择。在2010年的10月份,中国海军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有关部门收到一封从广州寄来的自荐信,自荐信是怎么写的呢?她说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梦想,她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自荐人就是韦慧晓。
2012年,35岁的韦慧晓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特招入伍,成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一员。入伍的当天,她在日记中郑重地写道:“此生嫁给海军。”从零起步意味着超常的付出,12年的8月,韦慧晓先后在大连舰艇学院的航海指挥和舰艇战术指挥两个专业深造,取得了军事学的学士学位,毕业的时候成绩门门优秀。16年的3月,她顺利地通过我国新型导弹驱逐舰副舰长独操考核,成为我们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并圆满地完成了重大的演习、演训任务。
投笔以从戎,此生嫁海军,这是韦慧晓的故事。在报效祖国的路上,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中山大学这个校园里面,众多的青年学子正沿着她的足迹,为中国的强军梦贡献青春力量。中大的青年学子深深地懂得,只有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里面,才能终究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个故事,它有星星的底色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童话里常常说,逝去的生命会变成星星,照亮后来者的旅途。大家是否知道,璀璨的天河之中有一颗星名为“汶川”?下面我要讲的就是这颗“汶川星”发现者的故事,他叫叶泉志。
2008年5月12日,一场地震突然袭来,小城汶川顷刻间毁于一旦,无数美好的生命就此消逝。举国上下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人们自发地为死难者默哀。5月19日,中山大学举办了肃穆的哀悼仪式,当时正在读大二的叶泉志是默哀者的一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苏梅克近地天体奖”的获得者,著名的青年天文学家。那时候他在想,自己能为遇难者做些什么?决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被岁月遗忘了!叶泉志从他发现的数百颗小行星中挑出了一颗,将其命名为“汶川星”。根据国际惯例,命名权在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之后10年内,归发现者所有。叶泉志向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递交了提案,并多次催促委员会尽快完成审核。6月2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宣布了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汶川星”,以此悼念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难者。所以当我们大家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汶川星”在闪烁。
“汶川星”不是叶泉志发现的唯一一颗天体。事实上,他手中还掌握着数百颗尚未命名的小行星。这在天文学家中也很罕见。叶泉志于1989年在广州出生,他是一名准90后。从5岁开始他就被浩瀚的星空所吸引,对天文的热爱催生了他对大气科学的兴趣。2005年,考虑到天气因素对观星造成的影响,叶泉志创建了一款全球天气预测系统——“晴天钟”。它的功能是提供各地未来180小时内晴夜率的数据,借此契机,叶泉志在半年内,连续发现了101颗小行星。
2007年,他获得了“尤金·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这是首个获得“苏梅克近地天体奖”的亚洲人。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2011年11月12日,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了他的申请,将241113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大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断地求索,将热爱做到极致。这就是追求卓越,就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青年。
第三个故事,它有科技的底色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大学聚集了专家人才、前沿科技、青年学子,是最具备创新活力的地方。当科技遇到公益,又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王旭是中山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朋友圈里面十句有八九都离不开公益。2011年他开始接触公益,他到工地、到医院、福利院做志愿者。一段在福利院的经历改变了他。
有一次,在他即将离开福利院的时候,他对着一个小男孩说:“哥哥帮你实现一个愿望好不好?”男孩却问他:“什么是愿望?”当时,王旭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在王旭的努力下,“愿未央”团队诞生了!“愿”是愿望,“未央”代表无尽,它致力于实现对贫困孩子的愿望。王旭从实现小朋友们的小愿望做起,才有了今天,将创业、科技与公益相结合,帮助越来越多的人。
目前他的团队开始探索用VR技术,治疗心理障碍的儿童。包括打造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教学的机器人,作为自闭症儿童的辅助教学,减轻老师的压力。最近王旭的团体还希望联合中山大学超级计算机中心,尝试建立在超算和人工智能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体系。使用科技的方法,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非常期待他的成果!
三个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各位在这三个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时代赋予青年不同的名称,然而他们的精神内涵却如此的相似。他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尽一致,生活条件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样青春的梦想,有着一样家国情怀。青年朋友们!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顶天立地行万里,青春浩气走千山!时代需要青年!未来属于青年!
谢谢大家!
美丽的康乐园里,有着一代代莘莘学子青春的回忆、年少的不羁和热血的梦想。虽然,他们已经走出校园,但依然会对母校保有一份孩子般的眷恋。
作为校友中的一员,词曲作家陈小奇在为母校创作校友之歌《山高水长》时,一幕幕往事涌现在眼前,让他写下了“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的深情表白。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
▲78级中文系校友陈小奇
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82届的本科生陈小奇。现在是一名流行音乐的词曲作家。非常感谢母校的邀请,让我作为一个校友,在这里发言。
我首先想到的题目就是一句歌词,我为中山大学创作的校友之歌,《山高水长》里面的一句歌词:“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任何一位大学生,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家园一定会有两个:一个是故乡,一个是大学校园。故乡储存着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储存着关于过去的所有信息。而大学校园则孕育了我们的未来,孕育了我们的理想和梦想。
我一直对中山大学有着很多很深的向往,向往它首先是由于它的辉煌的历史。而向往中山大学中文系则是由于它的文脉与传统,鲁迅、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赵元任、王力等等一代大师,都曾经在这里任职与教学。他们的身影和足迹,至今仍在启迪着无数的后来人。当我收到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真的彻夜难眠!我无数次地去想象着大学校园的情景,想象着即将开始的新的生活。
当我在校园中看到了如雷贯耳又亲切和蔼的,容庚、商承祚、王起等泰斗级人物的时候,我蓦然地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新的家园。
中山大学是博爱的,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几年间和睦相处。我的同班同学年龄差异很大,小的才16岁,大的已经32岁。但年龄的差异并不影响同学们的相处,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对父子一般的同学,在一起下象棋的“奇葩”的场景。也可以经常看到,大姐姐和小同学在课外学习小组一起挑灯夜读的奇特景观。多年以后,这位小同学,还经常为大姐姐们当时很亲昵地摸他的头的事情,提出抗议。他觉得大姐姐们,都把他当成孩子。
中山大学是亲善的,老师们都把我们当成自家的孩子,甚至结成了忘年之交。我们可以随时敲开老师们的宿舍的门,请教并一起探讨学术上的问题以及关于生活、关于爱情的问题。
中山大学又是开放和开明的,在这里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鼓励自由思考的一种学术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我从小喜欢古典文学的缘故,我在大学主修的是唐代文学与写作。有一天上写作课的时候,我的老师萧德明老师,又在课堂上点评了我的作文,下课的时候遇上了大暴雨。萧老师一时走不了就在走廊上和我们聊了一会。她当时很认真地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你的创作很有灵性,但应该重点写诗和短文,这是你最大的优势。要有为有不为。就算你周身都是刀,也要先要有一把利的。”她说的这番话让我想了很久,也让我在迷茫之中清晰和明确了自己的创作定位及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大雨来得正是时候,因为萧老师对我说出了这番话,也因为了那天的这阵及时雨,最终让我选择了诗歌与歌词创作,并且成就了我的今天。
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家园。这种亲如一家的环境,让我们迅速地融入到了大学的文化氛围之中。而这种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大学性格,又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毕业临走之前的那个晚上,我在中大北门久久徘徊。那里曾经是一个渡口,我曾经多次在那里乘坐轮渡。在珠江的波涛中穿过彼岸,这段难忘的情景和感受。后来被我写进了我的歌曲,《涛声依旧》之中,创作出了“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的歌词。
我们离开了校园,离开了我们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家园,奔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人散了家还在,亲人般的同学们几十年来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同窗之谊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每逢入学或毕业的逢五逢十周年庆,我的同学们都会自发组织聚会。聚会的内容里面,一定有一项就是回到母校,回到中文系,和老师们一起座谈、聊天,一起到校园餐厅吃一顿饺子。最让我们惊讶和感动的是早已年过花甲的老师们,他(她)竟然还能叫出大部分同学的名字。而且还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同学在校时候的各类趣闻轶事。就像家里面的长辈和老人们在谈着孩子们,童年时的发生的那些故事一样。其实家就是这样,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熟视无睹,甚至会忽略了它的存在。而当你离开之后,你才会对它魂迁梦绕,你才会意识到它曾经并永远不断地,予你内心以温暖。
大学毕业以后,几十年的创作,我从来不敢懈怠,从来不敢轻率地写出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每一首歌,我都会反复地推敲反复修改,甚至多次半夜醒来,想到一些更好的构思,马上起床用笔把它记下,只怕第二天会被遗忘。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自己,你是中大人,你是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你必须对得起这一张沉甸甸的大学毕业证!能够成为这样一所大学的学生及校友,是我毕生之幸。
1999年,母校75周年的时候,我为母校的专题片谱写了主题曲《山高水长》。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就是我内心对母校的真实的情感表达,“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母校之恩,山高水长!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学子,能够成为我的校友。这是一所能够让你圆梦的大学,是一个会让你永远惦念的家园。
谢谢!
来自化学系的魏建华校友,是敏于行、讷于言的理工女;又是踏实严谨、认真负责的技术精英。她对中山大学有着理工人的理解和情感,内敛、低调却深沉、深刻。
大事虽未做成,但每日不敢懈怠
▲77级化学系校友魏建华
大家好,我是化学系77级分析化学的魏建华。
当1977年10月,我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高兴的几乎一个晚上没睡着觉。从那天开始,我就投入到夜以继日的紧张复习中。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自然非常兴奋。但是我对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理解,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82年2月,我被分配到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所。离开了美丽的校园,我内心忐忑,我不知道未来的路会如何。在工作期间,我逐渐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慢慢地我也发现,在实验过程中,通常我会比别的同事做得更好好些,而理论功底也表现得会强一些。这时我才明白,在学校期间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与严格要求,让我在离开母校以后开始受益了。
我们1978年入学时,学校没有统一教材。我们上课用的教材,还是学校自编的,是用蜡纸刻印的。但是就在那样的一个条件下,每天上完课以后,晚上还有各科老师到教室和宿舍去答疑。我记得陈寅恪先生的女儿陈美延老师,是我们的无机化学的答疑老师。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我们女生宿舍或者教室给我们辅导答疑。而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她先生已经病故,而她的孩子还不大,她晚上把幼小的孩子放在家中而没有人照顾,这让我们深受感动。
又例如,给我们上分析化学的朱锡海老师和带我们分析实验的陈毓芬老师,不仅对我们的作业、考试重视,对我们试验课也非常的严格。试验时,我们台面必须严格的按照要求,将物品摆放整齐。如果是我们的物品摆放不符合要求,我们的试验作业一定会被扣分。如果我们要做称量,我们的量筒,要拿的时候,我们不可以握到刻度的地方,必须拿到刻度上面。因为我们手中的温度,会影响刻度的精确度。正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训练,才使得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过硬的基本功。
中山先生的“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个告诫对中大学子的影响,我认为是深远的。我时常在想,这或许就是中大的灵魂所在。它内敛、它低调、它平和、它踏实、它不张扬,同时它不轻视小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我的母校。
离开母校一晃已经36年了。在中大,有我们三点*的每天重复的生活轨迹。尤其是我们学理工科的女生,我们天天背着大书包,不修边幅。那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例如文科的,尤其是中文系的男生会说,中大化学系的女生是绝对不可以娶来做老婆的。我们也非常不忿,说我们还瞧不上你们呢!够酸!这一切都是当时的我们,是母校是母校的老师们把我们一个个少不更事的懵懂青年,培育成才。
多年来,我对母校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母校对我的影响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大事虽未做成,但每日不敢懈怠。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要求,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健康工作50年,让我至今丝毫没有放松前行的脚步。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以中大为自豪!
谢谢!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