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 06 |郭凯明、杭静: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转型有什么不同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2020-12-04 16:40 浏览量: 3703

我院郭凯明副教授、杭静助理教授在经济学中文一A期刊《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9卷第4期发表了题为《生产要素禀赋变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的学术论文。

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和印度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经历了显著变迁。无论从产出方的产业增加值比重还是从投入方的生产要素的产业分布上看,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一是中国和印度三个产业名义增加值比重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但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印度,印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中国。二是中国和印度物质资本的产业分布类似,但中国物质资本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小,印度物质资本在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小。三是中国和印度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的产业分布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中国高技能劳动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印度,印度低技能劳动在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中国。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了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禀赋变化,产业机构也就发生转型。事实上,中国和印度的生产要素禀赋也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有着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两国投资率显著高于其他多数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普及了基础教育,因此也都经历了快速的物质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深化过程。但是,中国和印度生产要素禀赋变化又存在差异。中国物质资本深化速度慢于印度,人力资本深化程度高于印度,产业间的差异化程度也高于印度。中国物质资本深化主要发生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深化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而印度的物质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深化程度在三个产业基本一致。

本文建立了一个产业结构转型模型核算框架,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数量、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影响产业结构的经济机制。之后将这一核算框架应用于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历史,定量评估了1995-2009年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变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结论如下。

①从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数量上看,中国物质资本深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印度物质资本深化的影响较小;两国人力资本深化的影响非常接近。两国物质资本深化降低了第二产业名义增加值比重,提高了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比重,这与对高技能劳动的产业分布的影响基本相同;中国物质资本深化显著提高了低技能劳动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印度物质资本深化对低技能劳动的产业分布影响较小。两国人力资本深化降低了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比重和高技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分布,影响程度非常接近。两国人力资本深化对低技能劳动的产业分布的影响都相对有限。

②从生产要素禀赋的使用效率上看,中国和印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都较为显著,但方向相反。中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低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高了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比重;印度第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高了第一产业名义增加值比重。这与对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的产业分布的影响基本相同。

③从生产要素禀赋的配置效率上看,中国和印度生产要素市场改革的影响大致相同。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与在其他产业的相对回报率下降,降低了高技能劳动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而印度高技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与在其他产业的相对回报率提高,也降低了高技能劳动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但两国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对名义增加值和低技能劳动的产业分布的影响都很有限。

郭凯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曾就职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研究领域集中在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人口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与颜色合著《宏观经济学与中国政策》。

杭静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助理教授,2018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UCLA)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在于理解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转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部分研究发表于Economics Letters,《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基金项目。

文/图:郭凯明

排版:钟文迪 黎翠玲

初审:陈菊红

审核:鲁晓东

审核发布:陈险峰

编辑:陈志达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