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创业谈 l 徐俊:二次打造精密制造硬核企业 !


校友创业谈 l 徐俊:二次打造精密制造硬核企业
校友创业谈
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的判断,不断学习调整的自省,以及坚定的信念。
在人大商学院MBA在校生及校友中,不乏成功的创业者。他们依托在人大MBA项目的学习深造,勇敢地打开创业大门,并收获了理想中的成功。
“人大MBA校友创业谈”带领大家走进校友们的创业之路,解锁他们的创业密码,还有创业过程中的那些智慧和感悟。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硬科技领域也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硬科技创业。“人大MBA校友创业谈”第五期邀请到人大商学院2007级MBA校友、江西瑞源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俊,讲述他的创业故事。
►►►
家族企业遭遇困境
关键时刻返赣接班
2007年,为了打开视野,徐俊离开本科毕业后工作了三年的家族企业,就读人大商学院全日制MBA。两年的学习经历,帮助他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学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毕业后顺利入职一家央企并深受领导认可。然而,在徐俊事业发展前景良好,一步步在北京安家置业的同时,采用传统经营模式的家族企业却遇到了困难。2014年,肩负着父亲的寄托,徐俊深思熟虑后放弃一线城市的发展机会,回到江西,决心用自己所学为企业做一份贡献,把这份实业做大做强。
►►►
近十年二次创业实属不易
战略决断促企业上新台阶
江西瑞源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一个传统的零件加工企业,在当时面临着诸多问题:低端市场红海竞争,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客户不稳定,同行恶性竞争,产销变化幅度大,管理方式传统,管理思维保守等等。变革困难重重,相当于“在一个老城区改造,企业由原来的组织架构和舒适区,改变起来很难”,其困难远超过在新城区开辟一个新世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俊决定先来一次内部创业——按照新的思路,组建新部门,做战略规划布局,牢牢把握住时下信息化、5G为核心的机遇,推动新产品、新业务发展,业务规模日益壮大。目前,江西瑞源精密已经在若干精密制造细分领域内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2020年后,企业再次紧紧抓住新能源的东风,切入新能源电动车市场,具备了再次爆发的基础。
回顾接手公司后的近十年,在徐俊新管理体系下,企业经过二次创业的发展革新,营收规模从当初的1000万增长至4个多亿,业绩增长40多倍。
►►►
MBA经典课程助力企业经营
企业经营背景复杂,各个阶段面临着不同问题,从战略规划到人力资源管理,徐俊在人大MBA的课堂所学在其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应用。让徐俊记忆尤为深刻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李平教授的《管理经济学》,该门课程让徐俊以经济学的思维进行理性思考,看清市场结构、发力点,了解竞争格局和产业格局,并选择了5G光通信这一领域切入市场,取得了良好成效;对华为等优秀企业案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战略规划思维,新产品、新业务不断迭代规划,助力企业稳健经营,少走弯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徐俊懂得在做大企业这块蛋糕后,如何分蛋糕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人大劳动与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的书依旧摆在徐俊的书桌上,“读一读,想一想,对企业的架构设计、人才招聘、薪酬管理都有帮助。”;此外,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选修其他学院课程,吸纳跨领域诸子百家的知识,都帮助徐俊开拓了思维方式,从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做出决策。
►►►
德国的先进制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德两国,在制造业内普遍认为有10-15年的差距,在基础的材料、机床、工艺、刀具等多方面,德国制造在精度上大幅领先,同时在细分领域有很多隐性冠军深耕细作,在全球化的时代搭载物联网技术拥有很强的竞争力,相当于立于不败之地,其工业4.0主要为了保持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2025更加强调补短板,我国企业先要做好自动化、电气化,同时关注精度发展和企业信息化、数字化,通过通信基础设施信息化在工厂、集团内部先实现互通互联。江西瑞源已经实现了数控机床联网,但国内头部的制造业企业还没做到,“我们仍处于3.0阶段,需要工匠精神,逐步沉淀,真正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核心供应链,通过时间积累来缩短两国之间的差距”。
►►►
当前形势下的创业建议
新冠疫情的影响显而易见,我国制造业经历了诸多阵痛,而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更加从容。从自己所处的行业来看,疫情情况下大家对信息化的需求有所提升,例如通信这类先进制造业就是“不退反进”。
对于创业者们,徐俊建议:要稳中求进,不盲目追求新热点,紧跟国家战略规划,把握新基建的时代发展机遇。此外,不光是创业本身,就业或者加入团队一定要研究行业的前期积累,不要盲目跟风进入一个行业,而关键要看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分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
创业关注实业发展
不拘泥于商业模式创新
时下热点逐步从互联网、教培、地产转出,平台型企业也在经历大浪淘沙,徐俊感受到国家对实体制造业的大力支持,在制造业诸多细分领域有很多机会和发力点,创业时不妨在硬科技方面发挥商学院MBA的能量,不拘泥于模式商业创新,模式终究会过时。
当站在一个更大时间跨度回顾历史,会发现我国企业最初阶段是通过劳动力红利赚钱,第二阶段通过技术工程师赚钱,第三阶段则将会是具备商科背景的管理者把握契机、发挥自身力量的时代。
采访、文字:2020级P3班 杜恒
图片:徐俊校友
编辑:2020级P4班 葛梦婕
MBA项目中心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 05/17 【重磅开启】2026年入学同济经管专业学位招生发布会邀您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