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M师风|黄炽森教授:我所过的正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MBM
2022-05-24 14:23 浏览量: 3003

“人不能只有自己。人对其他人是有责任的,才令到我不能为所欲为。”这是黄炽森教授对港中大精神的体悟。正是凭借这种体悟,他所做之学术,所行其事,都表达了他对港中大发自内心的认可,博文约礼,知行合一在他身上是那么地自然而然,他是真正的港中大人。

本期MBM师资风采,我们一起来认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项目黄炽森教授。

黄炽森教授今年61岁,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管理学系荣休教授。

多年来,他在国际学术杂志、学术会议及专书中已发表关于管理及教育的著作超过两百余种,数篇代表作都被国际权威机构评定为世界范围内关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当年最重要的论文之一。黄教授担任多份主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包括《管理学会》杂志、《国际商务期刊》、《组织和职业心理学》杂志、《亚太管理》杂志及《世界商业》杂志。除了私营企业外,黄教授亦曾为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台湾及香港政府的不同单位撰写政策建议及顾问报告。2021年退休时,黄教授荣获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殊誉。

博文约礼 敬天爱人

与香港中文大学结缘40载,黄炽森教授写过一篇讲述港中大历史的文章,其中有校训“博文约礼”的解读,书院设立和校门建筑的用意阐述,还有他自己对港中大精神的体悟——“人不能只有自己。人对其他人是有责任的,才令到我不能为所欲为。”

见黄炽森教授所做之学术,所行其事,他对港中大有发自内心的认可,我们甚至能够感觉到,他已经把校训的精神内化到了自己的行为和实践中。博文约礼,知行合一在他身上是那么地自然而然,他是真正的港中大人。

天人合一亭

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官网/Facebook

在学术和教学之外,黄炽森教授的生活非常简朴。他的眼睛里,还远藏着一部云南小县城麻栗坡的脱贫变迁史。他的脚步中,是真正的关于教育助学的实践,为人做事的纯善,以及一生不曾停歇地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多年的助学,黄教授的积蓄已变成了一栋栋贫困山区的教学楼、一个个弱势学生的生活费,和一封封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来信。

也许旁人看来,助学似乎削减了他的个人开支,但黄炽森教授说自己想象不出另外一种比当下更好的生活,“人生终有百年,如果未来的那一天,我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是账户上几百万的余额,而不是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会觉得更对不起自己。”

“我已经在过我想过的生活了。”黄炽森教授说。

二十一年助学路

对于贫穷,黄炽森教授并不感到陌生。香港经济在1970年代开始腾飞,而他出生于60年代。如今的黄教授,仍旧记得自己童年时挨饿的滋味,和祖母依偎,家中无一粒米的艰辛。

所以,2001年第一次去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之前,黄炽森教授是有心理准备的。但话虽如此,他人到麻栗坡县,“还是有震撼的感觉。”

“几乎没有路,有也只有泥路、土路。汽车在路上开,一边贴着大山,一边临悬崖,来接我的当地干部还问我,你怎么不害怕?”

到达已天黑,真正震撼的是白天所见,一所倒塌的小学里,残存的屋檐下挂着黑板,衣着破旧的孩子们,在露天上课。

那一天,黄炽森教授走访了10所学校,情况参差。无论是因为回家帮忙而辍学、无衣可穿而辍学、因嫁人、打工而辍学,甚至因为饥饿而辍学,似乎一切的源头都是贫穷。甚至每年100块的学杂费,就可能成为一个儿童永远离开校园的原因。

他当即就决心捐赠助学,这一捐便是年年复年年,如今已二十一载,总计金额超五百万元。

二十一年来,除了2003年香港SARS流行那一年,黄炽森教授没有前去麻栗坡实地探访助学,其他的二十个年头,黄授每年都会去一趟麻栗坡。

图片来源:网络

每一年的行程总是很相似,长路漫漫的去和返,中间在麻栗坡停留2-3天,下乡村去探访学校、黄昏时分与一群学生座谈。

但每一年的在路上,似乎也都有细微的差别。

最直观的,路变了。中国有一句老话,“路到哪里,富到哪里。”黄炽森教授是眼见着云南的路,一段段地越修越好,越修越长的。

先是文山州也有机场了,黄教授可以在昆明转机,从香港飞文山州,再从文山去麻栗坡了,这就缩短了他坐汽车的时长。而汽车行驶的地方,一路泥路变土路,土路变水泥路,水泥路变全程高速路。2001年开车11个小时的路,如今3-4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甚至进村的路也通了,不仅是道路,还有水、电、电信网络也覆盖了麻栗坡的乡村。

修路带来的变化和可能性,是具象的。

具象到黄炽森教授几年间便看到孩子们逐渐有新衣服穿了,不再有人因为100块人民币就含泪辍学了,具象到黄教授看到麻栗坡的孩子,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开始敢于畅想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了。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从未要求过帮助对象的感谢,但黄炽森教授每年都还是会收到一些孩子们的来信。

这些年,陆陆续续的信件从麻栗坡、甚至全国各地寄来,黄教授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所资助的孩子们的变化与成长。

如果说二十一年前的助学,是雪中送炭,那么现在他在做一件“锦上添花”的事。他每年的助学捐赠,不再是这群学生生活中决定性的资金,而是给予对方的一些补足,让受助的学生在资金上充裕一点,为他们建立多一点自信。

有人问他,麻栗坡已经在2020年脱贫了,是不是不再需要他的帮助了?黄教授是不是该考虑退出了?黄教授说NO。他永远愿意帮助别人变得更好。“助学金永远是应该有的,因为学校里永远都有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些话,也是黄炽森教授在麻栗坡反复对受助孩子们说的:“不需要感谢,不要求你们成绩好……如果你们将来有能力,也可以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而当问起黄炽森教授,一个有能力的善良人,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找到值得从事一生的公益事业呢?

黄教授引用了港中大的创校老师唐君毅先生的话,“你要做什么事,你要从自己生命里最关心的事里去找。”

如黄炽森教授自己,他喜欢孩子,喜欢校园,所以一辈子的力气,都在希望校园更好,希望孩子们的教育更好。

问到黄教授怎样看港中大(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MBM课程的学生们这群MBM班的“孩子们”,他们平均年龄35岁,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他们身上展示的蓬勃朝气,拼搏精神,他们对待学习和工作认真努力、阳光进取的样子,也经常会令黄炽森教授感动。“他们已经是被证明很优秀很有能力的一群人。而且他们风华正茂、愿意努力,还大部分在深圳,而这座城市是愿意奖励努力拼搏的人的。”

“但我最高兴的,是看到同学们相互间的深厚友谊,互帮互助的气氛很浓。内卷卷不到他们班里来。”黄教授笑着说。

教授介绍

黄炽森教授是美国普渡大学组织行为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管理学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项目教授。

他在国际学术杂志、学术会议及专书中已发表关于管理及教育的著作超过两百余种。其2002年以中国企业的劳资信任为题的论文更被有超过四十年历史的Anbar数据库(EmeraldManagementReview)评为当年全球发表的二万多篇与管理有关的论文中最优秀的五十篇之一;2009年关于「外资企业如何在中国大陆起用本土人才」的论文被美国管理学会选为当年关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最优秀的五篇论文之一。

黄教授担任多份主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包括《管理学会》杂志、《国际商务期刊》、《组织和职业心理学》杂志、《亚太管理》杂志及《世界商业》杂志。除了私营企业外,黄教授亦曾为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台湾及香港政府的不同单位撰写政策建议及顾问报告。主要研究方向:工作分析、工作设计、绩效评估、工作评估、员工情绪管理、结构方程建模中的应用。

编辑:商学院小编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