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老龄化进入“百米冲刺”,我们能做些什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2-08-22 17:36 浏览量: 4498

当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百米冲刺”,当无数家庭需要背上养老的重担,当银发老人普遍陷入失落困境,作为一所国际化商学院,可以为之做些什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高峰论坛暨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成立仪式上给出了她的答案。

8月21日,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高峰论坛暨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中欧上海校区成功举办。多位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领导者出席活动,超200万人次线上观看了活动直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第一财经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

当前,国家社会保障与养老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趋势,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急需全新的战略应对举措。在今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智库和第三方力量,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老龄化趋势预测和养老产业前景展望”。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高峰论坛的举办,以及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也体现了中欧作为一所顶级国际商学院的责任和使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汪泓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和定位,她表示,“依据新时代国家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战略要求及发展趋势,研究院基于‘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战略定位,围绕社会保障、养老金融研究领域,其中,社会保障领域主要围绕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健康中国战略与医疗保险、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等;养老金融领域主要围绕养老金融体系、个人养老金制度、养老金投资运营等,旨在深入开展学术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汪泓教授认为,社会保障与养老事业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疫情常态化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不断加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经济稳定器和民生安全网的作用。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展现人民至上的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汪泓教授主要报告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成果。

一是当前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新趋势。

首先,我们面临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趋势,具体包括: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多元世界经济;绿色全球化,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之路;抗疫全球化,着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治理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其次,我们面临多极多元政治格局的新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秩序正从霸权走向包容性多边主义。最后,我们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新趋势,人口老龄化已经在全球蔓延,地球正在慢慢变“老”。全球21国已进入超级老龄化,总和生育率处于偏低水平,人口高增长转为低增长且重心逐渐南移 ,从而造成社会分配不均加剧 。

二是当前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进入新阶段。

首先,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其次,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人口发展面临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高峰”到“高原”的新形势,疫情防控平急结合与医防联动新常态。技术发展进入智慧平台与“全国统筹”新领域。因此,在新阶段,要解决好社会保障和养老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和生命质量。

三是提出我国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的新战略。

其一,我国的养老保险三支柱的体系,存在一支柱独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占比不大,个人养老金尚在起步阶段,要从优结构、促统筹、提总量、扩覆盖、可持续这五个重点方面发力,优化养老保险体系。

其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个人养老金制度,要进一步探索我国三支柱体系的完善,三支柱的衔接,建立各个支柱个人账户之间的养老金转移和流动机制,逐步实现养老个人账户转移衔接。还要优化税收方式,增强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养老金产品池。同时在在风险监管方面,构建人社部、财政部、税务部及金融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

其三,当前医疗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因此要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要进行三医联动改革,从“以治病为中心”向着“以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型。还要实现跨省就医结算,降低居民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迁徙的成本。更要持续推广长期照护保险,健全多层次护理服务体系。

其四,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多个领域协同发力,共建共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强国“三步走”战略。2020—2025年为基本建设期,要构建健康大国;2025—2035年为全面完善期,要迈入健康强国;2035—2050年为巩固提升期,要成为健康强国。《纲要》还提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多元共治机制、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路径。

其五,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将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随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李逸平致辞。他表示,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社会保障领域有汪泓教授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并特聘了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这将为上海以及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决策咨询、行业发展、合作交流等工作提供多方位更全面的智力支持。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把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体现了商学院在服务民生上的特色与优势,很好地发挥了金融研究服务民生保障的重要作用,为上海深化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事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期待学院将来能与市政协加强联动,在课题调研、民主监督等方面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

李逸平副主席宣布研究院成立,并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中欧荣誉退休院长朱晓明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董克用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夏科家,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祈彦,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浦东新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彭琼林,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费予清等嘉宾登台参与启动仪式。

研究院启动后,发布了两大重要成果。

一是《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预测与发展战略》。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吴忠教授对该专著进行了介绍。该书是依据汪泓教授领衔的学科团队研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健康人力资本的测量与预测研究” 最终成果撰写而成。该书深入论述了健康人力资本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构建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测量指标体系,科学测量和预测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总量,分析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揭示了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预测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演化趋势,比较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健康人力资本质量水平,并提出了 2050 年我国实现健康人力资本强国的战略目标、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该书作为当代中国健康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成果,能为世界人民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社会保障系列研究成果《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发展》。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健勇教授,对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和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展开的主报告和专题报告进行了介绍,该书是在汪泓教授及研究团队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政府参事室重点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等系列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汇编而成。主报告主题涵盖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政策研究”“建设健康中国问题研究”“平台经济劳动者社会保险调研报告”“推动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合作的思路与举措研究”,对如何应对社会保障和养老的新趋势提出了可行建议。上述两项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将推动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为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制度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决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活动上,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导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对社会保障可持续问题、养老金金融发展、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等相关议题发表洞见,并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发表了题为“当前中国的养老金改革”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养老金改革和金融市场有几个交集点。一是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委托投资,要扩大委投规模,延长委投期限,实现委投机构多元化。二是企业职保结存基金投资,从“部分做实”重归现收现付、代际赡养模式,结存基金统一委托全国社保会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三是战略储备基金,目前总量仍不多,应想方设法扩大规模。划转国有资本速度不快,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亟须探寻解决路径。充实现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关于基金支出条件、决策及流程的规范,使金融市场有长期稳定的预期。四是职业性养老金,应尽可能当期做实“记账”部分,研究更宽松、更富激励性的政策。五是个人养老金,增加全社会制度化的养老财富储备,解决“一支独大”的矛盾。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董克用教授深入讨论了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他指出,老年人口比例提高将影响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从中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挑战,从长期看,期待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回归正常结构。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包含养老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即以多支柱养老金为基础的养老金融体系和基于老龄三阶段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点在于:加快步伐,完善养老金融体系;展望未来,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深化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在未来康养行业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比例将有所下降,机构养老的需求预计将有所提高。

中欧欧方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进行了题为“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推动跨学科研究进程”的演讲。他表示,目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65岁以上人口超过5岁以下人口,到203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突破10亿。另外,劳动力人口在不断下降。因此,对这些趋势展开研究十分必要。中欧社会保障与金融养老研究院将聚焦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领导者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议题,了解人口老龄化动态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养老基金、医疗健康服务等的影响,关注养老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及其对工作和工作人口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全球思想领袖,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组织理论家、统计学家等将共同推进这一跨学科研究进程。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就“大国博弈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可持续问题研究”发表了洞见,她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式疫情防控是探索高质量社会保障的社会实验。随着数字化颠覆了原有的理念,我们应探讨国家应如何主导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建设,自主走向中国式社会保障道路,探索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模式,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社会保障。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就“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表了演讲,她表示,在老龄化社会,我们应避免医疗消费通胀率和年龄通胀。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优化老龄人口资产结构和消费能力,由此构成二元人口红利,以科技推动和消费拉动两驾马车形成内循环;通过大数据进行人口老龄化相关数据研究,准确判断窗口期。

上海管理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上海管理科学论坛组委会主席王方华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养老是有需求没市场吗?”的演讲,他认为,目前对于中国养老市场典型的观点是有需求没市场,如果从养老市场的购买力、购买的销售总量来看,这个观点是成立的,我们的养老市场还未真正形成。但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需求有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阶段、不同内涵。找到目标市场,满足目标市场用户的需要,这个市场就会变成现实的市场。真正要形成市场,必须满足需求,跟着需求走。中国目前很大程度上仍是居家养老,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发展养老产业,开发更多产品,推动供给侧改革。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银发经济的发展”,他指出,银发经济不是单一的经济部门,而是众多产业部门的集合。通过观察他国经验,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老年群体的消费趋势将从关注基本需求转向注重生命精彩度和娱乐体验的提升。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养老服务和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带动经济和就业局面尚未形成,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目前银发经济福利色彩浓厚,社会力量参与和产业资源亟待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以“全国统筹: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我国确立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世界首创,制度结构较复杂,没有先例可参考,是从地方试点开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由此造成了统筹层次低的制度特征。经过几年来实施中央调剂制度和实现省级统筹,今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国统筹。实现全国统筹后养老保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获得的外溢效益主要表现为降低了财政风险,获得的内在效应是改善了制度内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当然,全国统筹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实施全国统筹从基金调剂开始起步,具有相当的必然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探讨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路径研究”,他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对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其中的老人、儿童、重大疾病患者等个人及家庭的保护作用还不够充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比较弱,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的配置效率比较低,需要通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来促进共同富裕。他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建立“零支柱”,即非缴费型养老金;第二,将全国统筹的基础养老金缴费率降到12%,降低制度赡养率,同时提高制度支持率。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教授就“私人养老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讨论,他首先分析了美国私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指出美国的私人养老金对美国股市影响较大。而同时,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开放式基金净值已达23万亿多,其中股票基金规模狭小,私人养老金发挥的作用较小。中国股市缺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要将私人养老做大做强,需要A股去散户化,并培育长线,如大力提升产品研发与业务创新能力、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与替代率等。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共同富裕的养老金体系建设”的演讲,他认为,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养老金体系包括基本养老金和补充性养老金两个层次,其中基本养老金是防止老年贫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体现老年人普遍富裕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重要的再分配机制,补充性养老金则体现差别富裕。从共同富裕的要求看,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和再分配功能。要按照“抑峰填谷”的思路,稳步提高老年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控制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增幅,增强中高收入群体参与补充性养老金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对基本养老金制度实行统账分离式改革。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以“他山之石:从西方经验探索我国养老金金融发展之路”为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养老金替代率在70%~80%可以保证劳动者退休后生活水平基本维持不变。从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改革发展路径看,一般是通过第二和第三支柱替代第一支柱,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驱动私人养老金规模进一步提升,最终达到私人养老金市场发达且公私养老金资产充足的状态。从全球范围来看,税收优惠是激励个人进行养老储蓄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的根本动力。

耶鲁大学副教授陈希以失智症为例分享了多部门如何协同合作促进健康老龄化,他表示,根据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发生疾病前4-6年,会呈现出预防性医疗频率降低的趋势。此外,语言能力的变化、血液中蛋白含量检测等都能找到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信号。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更早发现病症的发展并实施干预,减少后续更多的医疗支出。为了应对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需要做出三大转变:从卫生部门到医疗、环境、教育等领域全方位参与;从关注病人到关注全人群;从关注疾病周期到关注生命全周期。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米红教授,芮萌教授,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李文(中欧EMBA 2010),上海现代金融职业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原上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鲍淡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首席投资官苏罡,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成员朱海扬等嘉宾,在汪泓院长主持下,热烈讨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机遇、新挑战、新策略”,并与台下观众进行了互动对话。大家一致认为,今年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人养老金制度应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个人建立账户为原则,推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弥补养老金三大支柱现存的缺陷。发展资本市场与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机制,探索个人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模式,研究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发展,能够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校友们长期对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领域高度关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25位校友和校友组织慷慨捐赠500万元,助力研究院在未来持续发挥智库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中欧名誉院长刘吉、荣誉退休院长朱晓明、院长汪泓、荣誉退休院长李铭俊、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党委书记马磊共同为捐赠校友代表颁发捐赠证书。宫惠民校友(AMP 9班)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表示,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成立,显示了中欧和中欧人的担当。中欧校友的每一份捐赠都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全体中欧人持续努力的最大动力。中欧校友与中欧是命运共同体,广大校友将持续为中欧献计献策,承担社会责任,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多贡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助理、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席秘书长刘湧洁主持这一环节。

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担任活动主持,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副主任张健明教授担任主题演讲环节主持。

本次活动上,政商学界的相关专家围绕诸多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领域重要议题,展开广泛又深入的学术讨论与思维碰撞。这些研究成果和深刻洞见将为养老金融行业发展研判和革新提供思路,为中国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政策制定提供政策支持与决策参考。

未来,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将发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多学科、跨领域等学术优势,基于“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战略定位,聚焦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两个领域,深入开展学术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追踪国际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研究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验教训,了解全球社会保障理论的最新发展。汇聚国内外社会保障学界权威专家,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国际高端智库机构和高校、养老金融企业家等各方研究力量,搭建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提升中国社会保障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编辑 | 潜彬思

责编 | 岳顶军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