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过上一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4-01-23 11:30 浏览量: 2142

2023年,在紧缩的货币周期下,各国经济增长缓慢而不均衡,导致全球经济分化加速。进入2024年,中国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内部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对经济的韧性将提出持续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走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近期在《凤凰周刊》2023中国时局报告发文,就中国经济当前发展态势和未来展望发表观点。

“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从今日日非”。2023年,全球经济正在面临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据IMF估计,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仍在持续,将全球GDP增速下拉了一个百分点,所造成的缺口要到2028年才能填平。在紧缩的货币周期下,各国经济增长缓慢而不均衡,导致全球经济的分化加速。

在一系列有利因素不断增加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表现出较大的韧性和潜力。2024年中国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贸易这些关键因素都将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我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超过2023年,达到5.5%左右。

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但状态有所反复

2023年,全球经济总体疲软,主要经济体分化加剧。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低于2000-2019年3.8%的历史平均水平。

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事件长期影响下,叠加紧缩货币政策、债务风险上升等周期性因素,主要大型经济体经济周期分化持续加剧。中国经济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分季度看,2023年,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前三季度增长5.2%,第四季度只要增长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编者注:据最新数据,全年为5.2%)

2023年,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宏观经济总体恢复向好。经济的全面复苏,一方面是疫情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带动生产和消费正常化,由秩序恢复带来的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后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推进。同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高。11月28日,中国举办了全球首个链博会,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15家中外企业机构齐聚北京,有关各方共举办360多场配套交流活动,达成意向合作金额1500亿元。另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股权合作金额超9000亿元,提升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经济复苏呈周期性恢复、结构性调整的特点。在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PMI、CPI同比增速等数据连续走弱,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一定程度存在,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4%,已连续数月下降。表明中国经济在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基础上,仍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不牢固的问题。

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突出矛盾

当前,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占主导,但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2023年,国内需求对经济恢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113%,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消费在假日经济带动下补偿性释放,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

进一步梳理总需求不足的背后机制,本轮市场化总需求不足有周期性原因,但深层次、更为核心的是消费、房地产和对发达国家出口等因素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制约消费动能进一步释放。从国际上看,绝大部分国家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下,中国则是0.47左右,中国属于收入差距偏大的国家。并且,中国居民消费占比也明显偏低。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有37.2%,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元区、英国平均在60.1%左右;东亚经济体中,日本、韩国平均在49.7%左右;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的经济体中,居民消费占比平均在62.4%。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较低。相比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到50%,中国占比20%左右的比例还不够高。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有短板。表现在:一是逆差大。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进口额达到5000多亿美元,逆差有3000多亿美元。二是结构比例低。全球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量的30%,而中国则是12%。三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效益较高的服务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性质的服务贸易,几乎都是外国公司在中国进行。

2024年,内需的发展、全球贸易的改善还会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并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会不断增强。考虑经济恢复、收入结构改善、消费信心回升、前期超额储蓄支撑等因素,消费潜力有望持续深度释放。餐饮娱乐、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在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崛起、供给品质提升与创新等供需两端共同作用下,或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会为经济发展赋能

2023年,中国工业生产整体稳中有升,地产链和出口支撑的工业需求结构逐渐改变,投资亮点突出,新动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一是,投资稳中走缓、亮点犹存,新动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连续36个月维持两位数增长;智能工厂建设规模扩大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已建设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动能领域产品生产势头良好,太阳能电池、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63.2%和34.2%。二是,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房地产投资持续磨底,拖累经济恢复速度。截至10月末,中国房地产投资、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累计同比下降9.3%、23.2%和7.8%。三是,外需收缩承压,外需在中国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13.0%,向下拉动GDP0.7个百分点。

2024年,科技创新将会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同时,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策转向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协调联动,稳固经济增长。

根据此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公布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评价及国际对比》报告,中国有18个城市进入全球综合前100。其中,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进入前10,还有深圳、杭州、香港、苏州等6个城市进入前20,稍落后于美国7个城市。2022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持续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强势崛起,科技创新将继续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厚植未来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量子计算、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领域,中国的优势已逐步凸显。以新能源车为例,2023年1-10月,中国汽车出口接近400万辆,同比增长近60%,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屡创新高,全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年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持续快速的高技术投入以及新发展格局所产生的新布局,有望持续、全面地为经济发展赋能。

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依然有足够政策空间

在全球经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2024年,利益博弈势必更趋复杂。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战略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工具箱。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保持适度稳健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内需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转型升级潜力加速释放,经济将进一步企稳回升。

2023年8月以来,政策已经进入密集发力期;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已提前筹备2024年初的财政资金,1万亿元特别国债和提前下达新增地方债限额等措施,都有效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国家增加发行国债1万亿元,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控制在50%左右。对比主要发达国家,日本、意大利、美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债务与GDP之比分别高达262%、151%、137%、118%、113%。中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增发国债的安排是必要、可行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国依然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支持实施规模较大的“新刺激计划”。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稳健宽松。美联储加息操作进入尾声,基准利率不具备大幅度上行空间,人民币汇率压力逐渐缓和,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打开空间。同时,内部需求不足和房地产链条收缩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扰动仍未完全出清,货币政策仍可能进一步发力护航宽信用和稳增长。

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化解问题,督促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2024年,政府职能有望持续转变,营商环境更“暖心”。政府职能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此降低行政命令的干预和政策扰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024年对全球而言绝非风平浪静,地缘政治、逆全球化和经济“碎片化”将依然存在甚至加剧。对中国而言也并不是一马平川,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内部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对经济的韧性将提出持续挑战。但只要中国以更国际化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态度、更创新的精神来积极应对,则终将迎来新的曙光。

教授简介

汪泓,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曾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上海市宝山区区长和区委书记等,兼任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