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院士开讲!创新驱动发展与有组织的科研 | 浙大MBA新生第一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4-09-24 14:02 浏览量: 2280
 智能总结

近日,浙大MBA 2024级新生开学第一课——《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导论课在管理学院金色大厅举行。

在当今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基础研究则是这一战略的根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应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已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近日,浙大MBA 2024级新生开学第一课——《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导论课在管理学院金色大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教授为近600名师生带来了《创新驱动发展与有组织的科研》主旨演讲,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强调了科技创新及高校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杜健等老师亲临现场聆听课程。课程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王小毅教授主持,他指出,新生第一课意义非凡,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信念,“在这里我们聆听大师的智慧,汲取力量、开拓视野、明确方向,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同学们的成长之路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产学研齐力共进

杨卫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瞻性的视野,深入阐述了创新的定义、层级、路径以及当前中国在创新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效率式创新、开发式创新、高新技术式创新到目前中国发展亟需的颠覆式创新。他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时代所需,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国情,创新驱动发展状况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效率式发展和开发式发展的模式已举步维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修昔底德陷阱”等问题形成“卡脖子”难题,自主创新之路尚未完全走通,高新技术式发展始终差人一步。

面对这样的困境和挑战,杨卫院士强调要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创新、驱动和发展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协同努力,形成创新生态,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他指出,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人员和院校,主要依托于科研创新和理念创新;驱动则以政府为主,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知识积累并推动技术转化;发展主要靠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投入生产,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主导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发展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同时教育、科技、人才需协同发展,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破局首要是科研为先。杨卫院士表示,基础研究是整体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结合国家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中持续增长的投入数据,他指出,研究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高层次,还直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是人才成长的初级阶段。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能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更有力支撑。

“有组织的科研”的突破与短板

创新驱动发展亟需“有组织的科研”。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数据,杨卫院士表示,中国崛起经历了从产业到科技到教育到人才的迭代,实现了从提升显示度、扩大影响力、做大人才池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未来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高校作为“有组织的科研”的主体,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至关重要,浙大依靠其学科优势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杨卫院士表示,当前科教发展的新格局在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螺旋。近年来,依托于“三螺旋”模式,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科技成果,他概括为“三个突破”: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拓展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强国建设的突破、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版图上的复兴突破。其中不乏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超硬金刚石等前瞻性基础研究案例,也有数字装配与脉动生产线、大飞机项目、太空探索等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强国建设案例;以及天眼、超重力等国际版图上的新突破。未来挑战依然严峻,农业与健康、蓝绿学科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是“三个短板”,亟待进一步开拓。

最后,杨卫院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视察浙江大学,并强调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管理学院“学科交叉BEST战略”以及“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正是秉承这一理念,通过管理与工程、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交叉,促进创新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课后,杨卫院士就“企业如何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参与技术要求高、投资周期长的高端行业的热情”等同学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

“科技创新跟产业创新联系在一起,一定是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融合。”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他看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是管理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融合创新,也是未来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此外,他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联动不仅依赖于技术的突破,更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引领。服务国家战略、肩负使命驱动,离不开商业和产业的支撑。他认为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一定来源于两个坚信:坚信科技创新的力量的同时,坚信市场的力量和可持续的商业化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最后,他呼吁同学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身体力行,践行、呵护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肩负起科技兴国的重任,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浙大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