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郁: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怎样获得真正的商业成功?


胡郁: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怎样获得真正的商业成功?
为什么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品似乎并未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革新到底将如何颠覆商业消费生态?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怎样获得真正的商业成功?
中美的“决胜点”在于哪里?
在“2024复旦大学EMBA同学会年会论坛”上,科技部“863 类人智能重点项目”首席专家、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发表“人工智能进行时的困惑与解答”主旨演讲,围绕科技变革如何推动商业生态范式创新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商业前景分享了前沿洞察。
5大科技主线推动商业体系范式转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第一批863成果转化的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到2014年第二批以商汤等原创为代表的第二波人工智能公司,以及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以来的新一轮大模型公司,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品似乎并未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我创业26年来一直想回答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超越人工智能,甚至计算机以及信息行业本身。
商业的生态是不断演变的,推动商业生态演变有非常多的因素,包括各种各样的创新,例如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商业生态体系范式转移的科技主线有五条:基因与生命、能源与动力、材料与制造、结构与设计、信息与智能。
首先,“基因与生命”是构成有机生命体世界的事实与真相。人最早是由生命技术诞生,最早掌握的技术也是生命技术。比大家想象中简单得多,例如找到了小麦和水稻,把野菜变成蔬菜,把野果变成水果,蓄养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这一切都这么自然,而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大家所看到的基因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沃克与克里克发现了双螺旋以及上世纪末的人类基因图谱编辑后,我们才真正掌握了生命的根本,即基因遗传技术。
第二,“能源与动力”,也就是火与电演化了出人类依赖的非生物动力装置。我从小受到教育,人类是动物中唯一不怕火,而且会使用火的动物。火的本质是什么?能源和动力。早期人类获得火,需要燃烧植物和动物油脂,很快人类就发现了生物化石能源,也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爱迪生发明直流电、特斯拉发明交流电,都让大家了解了另一种能源的表现形式——强电。进入新能源时代,我们已经理解能源来自核聚变,人类发明了各种动力装置,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到汽油、柴油内燃机,航空涡轮发动机,包括燃气轮机都是用燃料产生火。21世纪伴随锂电池技术突破发明的高功率密度电动机,是电动汽车以及未来机器人的主要动能。
第三,“材料与制造”是人造世界的物质根基与其建构过程。人类对材料与制造的精进,使我们构建了人造世界的物质认知。比如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棍棒。接着人类发明了金属,进入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等,很快人类又发明了除金属与合金外的高分子有机物及复合材料,人类还从很早以前就发明了非金属无机物,主要是玻璃和陶瓷。现在的硅就属于非金属无机物,也就是半导体产业。最新的材料已经进入超材料时代,比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造金属需要铸造和锻造,属于冶炼技术;高分子有机物及复合材料主要通过化工技术,现在的超高精密制造技术可以制造芯片、合成蛋白、3D打印等。
第四,“结构与设计”是机械、电子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表达。人类最早发明的是轮子和杠杆,而轮子就是连续杠杆。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这种机械的复杂结构变成了无能源复杂结构,比如钟表加上动力变成机械动力复杂结构;比如汽车电子系统,特别是线性和非线性电子系统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创造出对世界的自动控制的一种体系。
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到现在的芯片、我们正在进入量子计算的新阶段,而关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大家都知道生物系统原来是要通过生命技术,也就是要把活体养出来,但是随着最新的合成生物学和分解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不需要养猪活的生命体就可以得到人造肉,或者是现在大家普遍所看到的益生菌菌群都是属于这个方面。
第五,“信息与智能”是构建生命世界的灵魂所在。《人类简史》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与动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人类掌握了语言,而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描述信息的非常高效的手段。从最早石头、甲骨记录的文字,到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信息传播,到无线电、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这个基础上看到了另外一种智能,也就是人工智能,或者可以认为硅基生命正在诞生。以上5个方面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互交叉,构成了现在人类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消费和消费品。
产品思维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怎样获得真正的商业成功?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空气般存在,却又不容易被看见的方向。在大部分技术和工程领域,技术节点的突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新的中间产品。
例如,拥有最好的棉花种植技术可以得到最好的长绒棉和短绒棉;拥有最好的纺纱机可以得到最好的棉线;拥有最好的织布机可以得到最好的布料;拥有最好的印染技术就可以得到具有特定色彩和图案的布料。拥有最好的手艺,就得到最好的产品。任何一个技术的突破都会产生一个更好的中间产品,而这些中间产品都是实体。在人类的经济版图中,实体产品有更好的性价比,就拥有更好的消费者,所以这时,技术创新等于产品创新。
但是在软件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节点不会自然而然的等于一个中间产品,更加不用说是软硬件一体的中间产品,所以技术创新不等于产品创新。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型软件企业,因为软件不与硬件配合就很难被市场接受。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没有软件的硬件就没有太大价值,例如程控交换机、无线基站如果没有软件就只是“废铜烂铁”。这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式变化,也就是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模式的重大变化。
“技术思维”导向的传统研究型大院、大所、高校以技术经验通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聚集了学习相同技术的人员。
“产品思维”导向的是产业巨头公司的研发链条,主要是信息类高技术产品(软硬件)创新型企业。
做软件和人工智能产品需要产品思维。
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懂消费者愿意为什么样的需求满足付多少钱,这就是他1997年回归苹果以后,能先后推出iPod和iPhone的原因。iPod的本质是MP3播放技术,但是中国的MP3播放技术只有华强北的盗版MP3播放机,而乔布斯用MP3技术做了iPod,这就是产品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差异。华强北的小技术创新是“抖机灵”式的“小聪明”,而乔布斯能够用一个产品改写整个商业生态版图,从而推翻了索尼音乐在全球的垄断地位。
未来10到15年,人工智能还难以产生意识
信息化的三段论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数字的本质就是数字计算机对信息的产生、传播、处理和存储的整个过程。信息的产生、传播、处理和存储是动物才有的能力,但其中唯独人类能够做到信息的存储。
动物和人都没有的能力是什么?算得快、存得多。在大草原上会算5672×8561并不能帮助你活下来,记住1000个随机数也没有用。但是,当人类发展出高级文明以后,我们需要运算和存储,所以人类发明了数字计算机,它在运算智能方面远超人和动物。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文字,语言的理解、知识的表达、逻辑的推理等高级决策区分了人和动物。
感知智能、运动智能、认知智能和运算智能,恰如其分地区分了动物、人和机器之间的差别。
这四种智能有哪些方式来实现?一种实现方式是对文字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叫做知识智能,最新的进展是生成式大模型。
国际上大模型的竞争呈现了非常激烈的局面,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微软、OpenAI、谷歌、META、亚马逊等,在过去短短两年时间里推出了一系列生成式大模型。ChaGPT、包括GPT4更高阶的能力,其实只是对人的逻辑推理的模仿。与世界交互的时空抽象的推理能力、跨学科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复杂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跨行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是ChatGPT在学术和专业考试中进步的表现。
OpenAI最新发布的AI大模型o1在实现多模态交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入发展了推理能力。它的运算量比原来扩大了20倍,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比较深入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到大模型正在不断解决更加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比如,数学题里的几何图形很难理解,但数学用大模型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图形的意思。
其他能力还包括复杂性代码生成、复杂手绘、图像推理等。例如手绘一幅空间站用的信息中心,大模型能够按照所绘的示意图计算数据中心的能量消耗,参与复杂任务的执行。
通过这些大模型的智能涌现为人类的需求带来全新的机遇,在教育、医疗、金融、汽车、城市、运营商、工业和办公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机会。例如“大模型+教育”可以实现科普教学、口语练习等应用;“大模型+科研”可以实现科研基础工作绩效、科研任务建模、科研方案设计等。化学化工领域的推演大模型,现在已经进入到实操性阶段;医疗专业的语言理解、诊断、多模态交互,包括医学影像识别等能力的提升幅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但是,大模型所学习的文本都是公开信息,而每一个行业最值钱的模型都在一些最聪明的人的脑袋里,这些文字可以表达的硬知识、活知识并没有被写出来,而这些知识才是最值钱的。
但这本身还存在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后这些知识一旦公开就会被大模型学习,甚至教给其他大模型同样的知识,所以在没有找到好的经济学方法之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知识并没有被写成文字。
生成式大模型缺乏从原始数据中自主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从目前的技术路线和迹象上来看,生成式大模型人工智能暂时还不具备产生意识的可能性。未来10-15年里,大模型还难以具备人类基于谨慎生存、好奇探索所带来的历史、情感、包括记忆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有了语言以后的抽象和联想能力是人类的精华,现在大模型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除了与文字有关的知识,还有很多知识与文字无关。例如,即使你读完所有和木工相关的书籍,你的木工手艺还是不如老师傅。因为有些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学到这些经验。将来的机器人会在虚拟的环境中不断去操作和练习所学到的知识,这种方式叫做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紧密相关,不仅包括感知、认知、运动学,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动力学。
例如飞机之所以能在空中平衡,是因为有空气动力。针对机器人的动力学需要与硬件调和,全世界市场规模达到上百亿的机器人产品目前只有无人机和扫地机器人,其他领域的机器人产业还在走向爆发的过程中。这些机器人外形不一,但形态上最满足任务要求,将来的机器人也未必一定要设计成人形。
技术革新将颠覆商业消费生态
商业生态可以分为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类。
消费互联网涉及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举例来说,购买矿泉水或者牛奶,以及使用家电设备,这些都属消费行为。当这些消费行为融入互联网元素时,即称为消费互联网。
相比之下,工业互联网则侧重于生产与运营中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改造,以提升效率和优化管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如公路和铁路,由于回报周期较长,通常在计划经济下运行更为高效。而一些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行业,如家电和通讯设备,则更适合运用市场经济模式,通过短周期的市场反馈来实现快速迭代。
在一个标准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涉及三个主要部分:终端、交易平台和基础设施。终端是指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设备,例如智能手机。交易平台是实现买卖双方信息和交易的界面,比如电商平台。而基础设施指的是支持这些活动的基本建设,如无线网络和交通设施。
技术的进步例如无线电、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获取信息和进行消费的方式。从最初的报纸、广播,到PC时代,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互动渠道持续演变。
这种变化催生了两个显著的商业主体:消费品巨头(如农夫山泉、伊利等)和互联网巨头(例如提供交易平台的企业)。这些互联网企业通过信息处理和交易撮合功能,大大优化了买卖双方的互动。尽管有人认为电商、社交平台等是简单的交易场所,实际上其深层次影响力体现在生态系统中的超级马太效应中。
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模式发生巨变。这种变革并非仅靠资金注入即可实现,而是伴随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探索逐步成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两次“狂欢”的时间只有8年,中间没有任何需要技术创新的地方,终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在2008年之前的25年分别完成的。
在下一个时代,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和生产商的互动。也许再过10多年,对于消费品、消费品厂商以及消费者,都有人工智能系统代表他们的利益,而交易平台中间也会有人工智能。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人工智能系统的人成为新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原来的传统消费品不会消失,原来的移动互联网会变成新的智能交易平台。每个时代都有技术颠覆式创新带来的商业生态范式转移。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时代,将产生新的新兴消费/消费品以及交易平台巨头。
对于新一代消费产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两种你“戴/带”着的,两种你“待”着的。
第一类你“戴”是可穿戴设备,如智能耳机和眼镜,它们是与身体直接互动的产品。第二类你“带”着的是能跟着你登堂入室的各种机器人。
第一类你“待”着的可移动的空间就是自动驾驶电动车和低空飞行器,而第二类你“待”着的就是不能移动的空间,例如你的家,办公室、商场、酒店和餐馆等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产品赋能的新型智能空间。
基础设施方面,新的建设如大规模算力中心的建立,会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工业互联网和消费过程的变革中,一些拥有创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这将推动更多拥有独特硬知识、活知识的企业实现私有化,并在市场中发挥更具辨识度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一代的技术服务公司将涌现,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大规模模型的应用,以及满足健康、培训和教育等多方面需求。
这些公司有望发展成新的麦肯锡、埃森哲、西门子和IBM等行业巨头,以及新的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平台战略、计算能力,以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值得业界各方的关注和探索。
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势,中国在技术实践、优化、应用开发、设备制造方面有优势。中美的“决胜点”在于超性价比的新品类、新产品;在于新一代终端基础设施和交易平台掌握在谁的手里;在于美洲、中东、东南亚、中亚、南美洲和非洲市场掌握在哪些人手里。掌握了这一点,就掌握了将来世界的文化。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EMBA项目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 05/17 【重磅开启】2026年入学同济经管专业学位招生发布会邀您参加!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