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建议探索“政策银行+产业基金”双轮驱动模式丨清华经管说


2025年两会期间,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中新经纬开展“财眼观两会”系列报道,教授结合科研谈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显示区域经济总量上升,结构转型升级是新增长动力。基于典型案例,建议从几方面深化治理策略构建体系:一是建立“国家战略-省级统筹-市级实施”三级政策传导机制,实施差异化政策,探索“政策银行+产业基金”模式;二是建立跨区域要素交易市场,创新“数字飞地”等模式,建立全国性数据要素交易平台;三是建立“区域经济大脑”系统,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模式,推行“数字沙盒”
关联问题: 如何建立三级政策传导机制?跨区域要素交易市场作用?怎样构建区域经济大脑?
2025年两会期间,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中国新闻社中新经纬“财眼观两会”策划系列报道。学院教授结合自身科研,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畅谈心得体会,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近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透露,2024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区域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经过多年发展的验证,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显然已成为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一体化等典型案例的经验总结,结合当前国际经贸格局重构和技术革命演进趋势,笔者建议,可从几个方面深化治理策略,以构建多维立体的综合治理体系。
第一,推动建立“国家战略-省级统筹-市级实施”三级政策传导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让战略实施从上到下层层落实,确保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打折。其中,要激励地方发挥积极性,又要注意防止地方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可以参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形成的“负面清单+正面激励”政策组合。
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统一政策难以满足所有地区的需求,所以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适合实施差异化政策,让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例如,成渝地区作为新兴增长极,需侧重产业链配套政策,以吸引更多企业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而长三角作为成熟经济区,则应侧重创新生态培育政策,以推动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设计区域政策过程中,还建议探索“政策银行+产业基金”双轮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金融手段推动政策落地。例如,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设立区域发展指数基金,将政策实施效果与融资成本挂钩。具体来说,如果某个地区政策执行得好,发展成效显著,那么该地区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反之,融资成本则会提高。这种机制能激励地方政府高效执行政策,同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发展。
第二,在三级政策传导机制建立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建立跨区域要素交易市场,以促进要素高效流转。原因在于,首先,它能够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其次,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机制,要素交易市场能够更好地发现要素的真实价值,推动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要素交易市场还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实现要素流通的溯源和确权,增强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为多维立体的综合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创新“数字飞地”(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的跨越物理空间限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模式,参考杭州“飞地经济”(杭州市实行的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合作园区或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模式)的经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创建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复制品来模拟、分析和优化系统性能的技术)构建虚拟产业园区,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再如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制定数据资产评估、交易、应用的标准体系,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第三,有了跨区域要素交易市场的数据支持和三级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保障,我们可以进一步建立“区域经济大脑”系统,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数字化治理能力。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实现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智能决策,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依据。“区域经济大脑”作为多维立体综合治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整合跨区域要素交易市场的海量数据,结合政策传导机制,形成从数据采集到政策落地的闭环管理。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还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一系统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将能够构建动态感知-智能分析-精准施策的治理闭环。通过参考杭州城市大脑的经验,我们可以开发区域产业链监测、要素流动预警等数字化治理场景,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
同时,我们还应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模式,构建跨区域政务区块链平台,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此外,推行“数字沙盒”(一种创新的监管机制,通过划定一个安全范围,对“入盒”企业或项目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允许其在真实市场环境中进行试验性运营,同时确保风险可控)监管机制,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既鼓励创新又防控风险。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 05/17 【重磅开启】2026年入学同济经管专业学位招生发布会邀您参加!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