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帏:从“梦想课堂”看创业教育新路径丨清华经管说


2007 年春季,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联合开设“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课程,2011 年又开设“创办新企业”创业实践课程。作为课程重要推动者,张帏与合作者编著《创业行》。张帏回顾与清华创业教育的缘分,自 2000 年担任创业计划大赛评委起,历经指导学生参赛、访学受启发等。“创办新企业”课程缓解了学生创业难题,提高创业比例,涌现诸多优秀创业者。课程建设中探索出独特的课程思政方法,包括鼓励学生顺大势立大志、提倡实事求是、从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好工作、教师持续关心支持学生发展。最后感谢为课程做出贡献的众人
关联问题: 创业课程如何赋能学生?课程思政有哪些方法?课程取得了哪些成果?
2007年春季,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联合为全校研究生开设了“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机会”这门普及型的创业素质课程,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研究生),并且经过后续3轮的学校复审,保持精品课荣誉至今。2011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自春季学期起,双方进一步合作开设了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创业实践课程“创办新企业” 。该课程以项目团队为选拔对象,致力于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应对创业挑战的综合能力,并希望课程学生在未来若干年后能够涌现出一批“兴业之士”,特别是领军的科创企业家。经过14年的探索实践,当初开课老师们的“梦想”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
作为课程的重要推动者,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长聘副教授张帏基于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合作者启迪之星董事长张金生等共同编著了关于创业教育和创业者成长的书——《创业行》。在该书的序言中,张帏老师回顾了与清华创业教育的缘分,并谈了对课程赋能、课程思政的一些思考,相信对投身创业教育的工作者及创业者会有所启发。
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
“创办新企业”课程自2011年开设以来,我们收获了很多的感动;课程校友中也的确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创业者。编写《创业行》,是答谢,是总结和反思,更是引领和启发。在此,我我觉得我自己有必要先简略回顾一下我和清华创业教育的缘分,再结合这门课程谈一下我们的思考。
2000年,导师姜彦福教授委派我这个博士生担任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评委,这件事开始把我和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联系到一起了。2003年,我刚刚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多,就指导瑞福团队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全球创业大赛,并获得第四名,《新清华》头版报道。这正式开启了我指导清华学生参加国内外创业大赛的历程。2004年,清华经管学院先后派高建老师和我去斯坦福商学院做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和产业界的互动密切,创业教育搞得非常好,斯坦福出了很多知名创业企业家。受到斯坦福大学的启发,我觉得清华也有可能通过产教融合开展创业研究和教育,帮助清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业企业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成了我人生的一个理想。
2006年,清华科技园方面主动找到清华经管学院老师,希望联合开设清华研究生创业课程。双方有共同的意愿和诚意,因此一拍即合,2007年春季,“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正式开课,这是一门面向全校各院系研究生的普及型创业素质课程,并且重点优先理工科学生。2011年春季,我们又进一步开设了提高班 “创办新企业”,这是一门创业实践课程,面向那些有真实创业项目和创业意愿的全校研究生。高建老师在本书序言中已经具体介绍了这门课的模式和特点,我想从其它角度谈一下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在开设 “创办新企业”课程之前,我作为主教练多次指导清华学生团队在国内外重要创业大赛上获奖,其中2009年在伯克利大学获得第5届Intel-Berkeley全球科技创业挑战赛冠军,这是亚洲大学首次在该国际大赛上夺冠。这些项目都是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项目,很有希望进一步落地推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项目团队大多没有去创业。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团队自身虽然拥有技术能力,但他们匮乏资源;而且当时清华还缺乏年轻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因此,这些项目团队认为创业风险实在太大。
“创办新企业”课程的成功开设,有效地缓解了上述问题。教师团队通过产学融合,不仅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方面为那些入选项目团队提供赋能,还实实在在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通过生态赋能);并且,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那些有潜力的项目团队在进行早期股权融资和外部合作等方面提供了“背书”。通常,社会人士对刚毕业的学生创业团队会持很大的怀疑态度:“你们这帮人行吗?”上了我们课程的同学就会告诉他们:“我们上过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的‘创办新企业’课程。”那些关注过我们课程的投资者和外部资源拥有者更可能认为,这种创业项目团队、相对比较靠谱。用管理学的专业学术语来说,这种团队的创业有“正当性”(legitimacy)。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课程项目团队去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因此,课程校友毕业后创业的比例比较高,且超过55个项目团队获得了股权投资;其中涌现出一批科技领军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包括多家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
在 “创办新企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方法。
第一,鼓励学生顺大势、立大志、创伟业。受限于视野和经验,学生创业常常会简单跟风,过多看重眼前利益。我们会鼓励他们放眼更广阔的世界,着眼国家乃至全球的重要需求和最新科技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和清华的优势,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力争走在行业前列。我们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们更有动力,也有更大的抱负。前些年,在AI热潮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课程学生就相当敏锐,他们把AI技术和相关领域结合进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跟随。例如,课程校友黄耀同学创建了阿丘科技,在工业AI这个领域做得相当不错;课程校友武彬创建了极睿科技,在AI电商行业解决方案领域成为领先企业。在其它重要领域,课程校友也表现出色,例如,
在智能家电领域,课程校友俞浩创建了追觅科技;在癌症治疗的新技术领域,课程校友何霆等创建了艺妙神州;在生物合成领域,课程校友李腾等发起创建了蓝晶微生物。何霆和李腾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年度“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单;他们和俞浩均入选《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上述创业者都是毕业前就探索创业,研究生毕业后即全时投入创业。
第二,课程提倡对学习成果的实事求是,即证实和证伪都很重要。我们鼓励同学通过客观分析自己的创业想法/项目,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我们强调,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对学生更重要。
由于创业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同学们在推进创业项目的过程中,他们经过探索,很可能会发现这个项目不合适;有的项目则明显是因为学生没有经验而误判,他们觉得很好,但实际上项目是没有什么前景的。这时候,我们教师团队就会直接建议他们放弃这个项目,这样他们就可以投身更有意义的项目。不过,对一些同学来说,在期中后再改项目比较难,怎么办?我们教师团队想到一个解决办法,要求他们在期末课程答辩中告诉答辩评委这个创业项目为什么不可行,他们要把这个逻辑分析清楚。我们教师团队认为,做好证伪也是一种成绩。
第三,从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维度的逻辑做好学生的工作。创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对于创业者来说,股权怎么分配?权责怎么划分?创业团队成员就项目的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和矛盾,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实际问题。2014年,有一次,我向当时的校领导汇报相关工作,这位校领导微笑着对我说,“我们当老师,搞教育,首先就是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否则,业务上的东西常常就不好推动”。后来,我们结合我们的创业教育探索形成如下认知:我们做的不是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要把学术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具体的创业项目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其行动背后应有的逻辑和规律。毕竟,他们大都是第一次探索创业,他们不懂这里面会有很多“坑”,我们有必要把这些底层逻辑和规律告诉他们,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教师持续关心和支持课程同学的发展。在这个创业课程中,同学的创业项目好,我们在战略上支持他们;创业项目遇到挫折或失败了,我们就鼓励他们,跟他们讨论,帮助他们调整;如果项目团队的创业条件明显不成熟,我们就建议他们不要急于创业,可以先加入有前景的创业企业或先就业,等时机相对成熟后再创业。课程同学和校友们经常来找我们咨询或寻求其它帮助。老师们也主动了解或直接去课程校友创建的企业看看,给他们鼓励,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给予一些具体帮助;并长期跟踪企业发展。我们还创建了课程的“创业行”社区,让我们的课程校友能够薪火相传。不同年级和背景的课程校友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除了共同分享经验教训外,还可以看看业务上是否有一些联系,看看能不能一起抱团取暖、相互合作。
最后,我们要感谢为课程做出贡献的很多人,包括各位教师、助教和课程嘉宾,更要感谢历届同学们的支持和厚爱!开课十几年来,我们课程教师组一直精诚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其中要特别提到清华科技园的创始人梅萌老师,作为课程的共同发起人,梅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这是他对清华大学的热爱,更体现了他对培养新一代创业企业家的热情。梅萌老师还是一个很有“乐商”的领导者,他为我们课程带来了很多活力。
预祝 “创办新企业”课程越办越好!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首届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委员;是清华x-lab创始主任,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暨MIT斯隆管理学院国际访问教师(2011-2012)/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2004)。
张帏主要研究领域:创业管理、创业投资、新兴产业发展。论文发表在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经济研究》和《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论文入选美国管理学会2020年会和2023年会的“最佳论文”。
张帏和姜彦福教授主编了《创业管理学》(2006年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2020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张帏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和国家级精品课《创业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指导10多支清华大学学生团队在国内外创业大赛上获奖,包括第5届英特尔-伯克利全球科技创业挑战赛冠军。所培养的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业企业家。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热门推荐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 05/17 【重磅开启】2026年入学同济经管专业学位招生发布会邀您参加!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