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青年人如何抓住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时代机遇


本文根据林毅夫教授在“毅夫研究奖”活动上的致辞整理。首先指出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因世界经济中心即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大师辈出之地,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世界经济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学家将有更多机会提出重要理论。其次阐述成为世界级经济学家需具备的个人条件:一是格局,做研究应以帮助人们改造世界为目的;二是识见,要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本体之道”并提出见解,推荐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三是能力,掌握主流经济学界要求的研究、写作方法;四是努力,关心国事、加强学习。最后鼓励同学们把握机遇,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
关联问题: 21世纪为何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成为世界级经济学家需哪些条件?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有何魅力?
题记:2025年2月28日,北大国发院“毅夫研究奖”课题结题答辩暨颁奖活动在承泽园举行。该奖旨在鼓励学院经济学专业(国家发展方向)本科生自主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本科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学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活动上的致辞整理。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答辩会和颁奖,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个奖项以我的名字命名。看到同学们积极参与,特别是得奖做汇报的两位同学研究做得非常出色,我由衷感到喜悦。
第二个原因是1995年10月我在《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祝贺专刊上撰文《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倡导采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本土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学家取得国际性影响的途径,并在该文中做出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的论断。我很高兴看到,今天获奖的两位同学研究的都是本土的问题,并且采用了非常规范的方法。
借今天的机会,我想再谈谈为何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以及在座的同学如何才能抓住这个机遇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
一、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从经济思想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经济的中心就是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就是经济学大师辈出的中心。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而且,越简单越好。那么如何判断哪一个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提出这个理论的经济学家就是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其实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现象越重要,揭示这个现象背后因果逻辑的理论就越重要。那么,什么是重要的现象?发生在重要的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的现象。容我就这一个论断再进一步阐述。
经济学是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从亚当·斯密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大师级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其他地方不是没有,但只是凤毛麟角。从二战以后到现在,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其他地方有的也只是凤毛麟角。
一名学者要成为大师,当然要有超群的智力,但是,这并不是一名学者能否成为大师的根本决定因素。因为我们不能说从亚当·斯密到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凯恩斯,英国的经济学家或在英国工作的经济学家就聪明,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就愚钝;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和在英国工作的经济学家突然智力下降,而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在美国工作的经济学家突然变得聪明。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基本上决定于其天赋,在人群中呈常态分配,已经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定论。
抛开个人的因素,从经济学说史上不难发现要成为一位大师关键的决定因素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时英国已开启并正引领全球的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经济体,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并影响着全球各地,因而解释发生在英国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的理论就成为最重要的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了美国,美国的现象变得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现象,解释美国现象背后因果逻辑的理论也顺理成章成为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理论。任何经济现象都错综复杂,要在成千上万的社会经济变量中抽象出决定性因素、舍象其他不相干、不重要的因素来构建解释重要现象的简单因果逻辑,必然主要有赖于生活在发生重要现象的国家与重要现象同呼吸共脉搏的经济学家来完成。
1995年我提出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世纪的论断时,在国内我们这代人中受过完整的现代经济学教育的经济学家就只有在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1994年成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六位,在世界上知名的华裔经济学家也不超过5位。为何当时我能做出这样异想天开的论断?这是因为我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预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5年超过美国,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30年超越美国,而且,超过美国以后,中国会继续以比美国更快的速度发展。世界经济中心将向中国转移,中国的经济现象会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现象,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经济学家对了解中国经济现象同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中国也就有了涌现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的土壤。
二、成为世界级经济学家的个人条件
30年弹指一挥间,去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格致出版社在上海大学举办讨论会庆祝《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回顾起来该书对中国发展转型的许多分析和看法,达到了理论逻辑自洽、历史逻辑自洽、实践逻辑自洽。书中关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会超过美国的预测在2014年就已经实现,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30年超过美国的预测也应该会和事实相差不远。世界经济中心向中国转移已经成为事实,中国的经济现象越来越重要。对在座的各位年轻同学来说,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时代机遇就在身边。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时代”机遇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
最近,我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总结起来我认为要抓住“时代”机遇成为大师,在个人层面上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格局”、“识见”、“能力”、“努力”。
(一)格局
所谓“格局”,指的是一个人所思、所言、所做是为天下之利或是为个人一己之得失。具体到经济学的研习者来说,在publish or perish的学界规则面前,自己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还是为了通过自己认识世界来帮助人们改造好世界?如果从事研究为的是发表,当前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还在美国,主流的理论来自于对美国或先前英国的重要现象的总结,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拿主流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或拿中国的数据去检验主流的理论的文章,编辑和审稿人容易看得懂也就容易发表,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不过这样的文章不会有理论创新,当然也就不能抓住时代所给予的机遇。
一位年轻的经济学研习者如何才能不与时代失之交臂?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是来自于现象的总结,任何现象都是错综复杂。一个理论的提出者需要从成千上万的社会经济因素中抽象出重要的决定因素,舍象不重要或不相干的因素,来构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一个理论是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决于该理论中的决定因素是否真的是造成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因素。任何国家的经济社会都是或快或慢在不断变动,在产生主流理论的英国或美国等发达国家,当被现有的主流理论舍象的不重要或不相干的社会经济因素变成重要,原来重要的因素变成不重要时,新的理论就会取代原有的理论成为新的主流理论,所以,主流理论在发达国家不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难免会有质的差异,在发达国家重要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未必重要,在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因素在发达国家未必重要,因此,来自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快速转型的国家未必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
从事科研的人都知道任何现象都可以由许多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来解释,所以,必须对各种可能的理论进行实证的检验以决定哪一些理论的解释成立,这也是今天做汇报的两位同学的论文所做的工作。在那些通过实证检验的理论中只有揭示了一个现象背后的根本决定因素的理论,才能够有助于人们面对该现象时做出明智的选择。作为我国的经济学家,如果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自己深入了解发生在中国的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自己进行总结,自己去发现决定那些现象的重要决定因素,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出创新性理论。但是,这样的理论很可能和主流理论不同而难于被不了解中国现象的深层原因、对主流理论又有先入为主之见的审稿人和编辑所接受,因而这样的研究很可能难于在主流期刊上发表,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只有胸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格局”,坚持经由自己认识世界来帮助人们改造好世界作为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以能否发表或个人一时利益得失为研究目的的人,才有可能推动理论创新,才能抓住中国的发展所给予的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大师的时代机遇。
(二)识见
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经济学研习者绝大多数是所在社会的精英,社会精英中总不乏关怀国家天下的学者,在世界经济中心的这些学者中要抓住时代机遇,提出新理论,成为引领理论新思潮的大师则还需要有“识见”。“识”指的是对自己所在国家所处时代经济发展、转型、运行的“本体之道”的“认识”,“见”则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识”对所观察到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提出的 “见”解。
现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人假说,指的是一位个体在需要做决策时总会从其所知的可选方案集中选择他认为能够最好地实现他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的方案。可选择的方案集决定于决策者的预算约束,也就是“预算(所得)效应”,方案集中的哪个方案能够最好地实现个体决策者的目标则决定于各种方案的相对价格,也就是“替代(相对价格)效应”。任何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说白了都是用决策者如何根据所得效应或替代效应或是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来做出决策以解释该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这个作为“本体”的理性人假说贯穿于所有新古典经济学的各个领域的各种理论,使得新古典的经济学理论能够成为一个一以贯之而有别于其他非新古典或非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是,能够影响一个决策者的预算和所面对的相对价格的因素很多,并随着所在国家和时代的不同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一个经济学家若能够认识到在其所处时代的重要国家里成千上万的经济社会因素中,直接、间接决定其重要现象背后决策者的预算约束和所面对的相对价格的因素,并能够根据这个认识来对那个时代由该重要现象延伸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一以贯之的见解的经济学家,就会成为引领那个时代理论新思潮的大师。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快速转型的国家,各种经济社会因素与发达国家存在量的差异,也会有质的区别。我在《中国的奇迹》一书中用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来内生中国的转型期的诸多现象背后决策者的预算约束和所面对的相对价格,以此作为分析的原点来构建对那些现象的解释。继而我将之作为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内生各个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各种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现象背后的决策者的预算约束和所面对的相对价格,据此构建了一系列有别于以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作为暗含前提而形成的主流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的这个以在一个经济体中每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作为理论体系元点的视角在研究真实世界的现象上具有特殊的魅力。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说,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具有“第一性物资”的属性[1];从还原论哲学来说,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最小组成元素”;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来说,要素禀赋决定一个经济体在该时点的总预算,要素禀赋结构则决定要素的相对价格,进而决定一个决策者各种选择方案的替代效应。令人鼓舞的是在30年前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我以此视角对中国过去30年来的各种现象的分析和预测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达到了理论逻辑自洽、历史逻辑自洽、实践逻辑自洽。因此,今天我以野人献曝的心情向在座的各位年轻同学们推荐新结构经济学的这个视角,或许经由对这个视角的把握,有助于各位形成在自己所专攻领域中探索发生在中国的各种重要经济现象背后因果逻辑的“识”。
(三)能力
有了能够洞察所处时代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的“识”,由此形成的“见”要能够引领经济学理论的新思潮则还需要有“能力”将那些“见”按经济学界要求的“规范”写成一篇篇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不同的时代对“规范”的要求有所不同,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在英国时,那时一个经济学家只要能够把所观察到的重要社会经济现象以严谨、自洽的逻辑表述出来就能够被经济学界接受。世界经济中心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规范的要求逐渐变为需要将理论的逻辑构建成数学模型,并对一个理论模型的各种推论用数据进行严谨的计量检验或以实验来验证。当世界的经济学研究中心转移到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以后,也许会出现新的规范的要求。但是,就当前而言,有志于抓住时代机遇,引领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同学们则需要有善于运用目前主流经济学界要求的建模、检验和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写作论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入场券,只有按这种当前主流经济学界盛行的方法写出来的论文才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才会有影响。
(四)努力
最后,要抓住时代机遇,“努力”也是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一个要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对所处“时代”的“国事天下事”需要事事关心才有可能了解何者是重要的现象,自己也需要从历史从文化的学习中去涵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格局”才不会每天营营逐逐为五斗米折腰,同时,需要从现有的各种理论的批判式学习和对各种现象、问题的慎思明辨中去确立在研究重要现象时不动如山的“识”以形成对各种相关现象一以贯之的“见”,并且要不断加强“能力”的学习以娴熟地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计量检验或实验来写成可发表的论著。一个经济学的研习者需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抓住时代机遇,引领经济学理论的新思潮。不过如果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所做的工作能够经由自己认识世界,帮助人们改造好世界,在别人看起来是苦不堪言的工作,在自己则会是甘之若饴。
三、结 语
就像1957年11月毛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时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今天在座的同学都只有20多岁,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实现了民族的复兴时,中国必然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以及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到那时在座的同学正是40多岁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涌现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大师的“时代”机遇就在你们的身边,作为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北大的学生毋庸置疑的是你们的“努力”和“能力”,作为北大人也应当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今天借用“毅夫研究奖”的颁奖和得奖同学汇报论文的机会,我鼓励得奖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从学习和研究的实践中去体悟,形成能够洞察发生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诸多现象背后根本道理的“识”,发表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好问题、助力民族复兴的各种“见”。立此宏愿,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大师的时代机遇就会是属于你们的。
[1] 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资具有第一性的地位。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结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具有第一性的作用;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则决定于该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者的关系中生产力具有第一性;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于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和产业所用的技术,后者则决定于该社会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所以,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的逻辑链条中,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具有第一性的地位。
(本文转载自北大国发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