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上海记忆 | 沪剧——大舞台与小街巷中沉浮的梦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2021-01-30 07:30 浏览量: 4104

戏曲

承载着一个城市和一代人的回忆

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它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从早期花鼓戏、本滩、申曲,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联,它以戏曲的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戏曲传统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会,又广泛吸收新歌剧、电影、话剧以及其他剧种可以借鉴的表演方法,并与音乐、布景、灯光、服饰融为一体,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让我们回到20世纪的沪剧的舞台

再次揭开帷幕

一睹沪剧绽放的风采

沪剧与话剧——《雷雨》

“谁指使你来到这里的?”“是命,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到这里的。”曹禺的话剧《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剧中以一对同母异父兄妹间的乱伦事件作为核心情节,男女双方的互爱以及不知情的误会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乱伦,而阴差阳错的巧合造成了真相被揭穿。石破天惊,巨大的悲剧在一瞬间就发生了。

1938年,沪剧《雷雨》就在上海首演。沪剧版本的雷雨也被曹禺老师称为“最接近原著的舞台艺术”。在沪剧《雷雨》中,经典的话剧念白被转化为了唱词韵文,经典悲剧通过歌咏唱腔的形式在舞台上重新震撼人心,以唱代念并没有减弱原作的戏剧性。从经典话剧到戏曲名篇,这是沪剧《雷雨》为表演的舞台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沪剧与歌剧——《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1962年,这部意大利歌剧被我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朱端钧先生改编并导演为了同名沪剧,从此让沪剧有了“可以演绎中外古今题材剧种”的美誉。这样一部伟大的歌剧被改编成沪剧后,也变成了沪剧中的经典唱段。其中的“梦呓”一折,那种“半梦半醒、似睡非睡的意境”,也是沪剧表演上的首创。直到如今,《蝴蝶夫人》仍然活跃在沪剧的舞台上。

沪剧与电影——《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是好莱坞知名电影,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机空袭英国,军官罗伊与舞蹈演员玛拉在蓝桥邂逅,互生爱慕并山盟海誓。罗伊出征后,误传阵亡,失去爱情的玛拉感到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为了生存,她和好友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然而命运弄人,战争结束,罗伊竟与玛拉重逢,由于门第观念,有情人难成眷属。玛拉留书诀别,魂断蓝桥。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此剧。演出借鉴了电影、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观众面目一新。哀怨曲折的剧情,也大受国内观众的欢迎。《魂断蓝桥》作为改编沪剧的外国题材剧,使得沪剧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别样的魅力。

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曾说过:“两百岁的沪剧始终年轻。”沪剧活跃在舞台,是因为它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在漫长的岁月中吸收了话剧、歌剧、电影的养分,吸收了平凡生活岁月的滋润:它活跃在人们的心中和记忆中,是因为它传唱着上海城市的温度。在那个灯红酒绿的大上海,沪剧的舞台上演的是一幕幕生活的场景,它们或烟火,或浪漫,或悲伤,或曲折;如今,也许我们已经很少走进剧院,去看一幕传统的沪剧,又也许,是在清晨或黄昏走过某个街道,听到老收音机里飘出咿咿呀呀的唱腔,也会让我们心头一动,仿佛在那个瞬间,对历史蓦然回首,又回到了那个金色的梦。

人文学院新媒体中心

文案 | 郑婕妤

封面 | 黄宇远

编辑 | 董益铭

责编 | 张 源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