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云间列车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2021-10-12 08:00 浏览量: 2301

云间列车

当你打开电子词典,输入“地铁”,出现的英语单词也许是“underground”——地铁,顾名思义,“地下的老铁”。

但当你穿过天桥,来到延安西路地铁站,地铁似乎不仅仅是藏在地底下的“老伙计”,他也可以是穿梭在高架车流边的“小伙子”,生龙活虎地游走于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之间。地铁,也可以是“云间列车”。

途经虹桥路、漕溪路,直至三号线的终点站,上海南站,我们都在地平线之上

你或许能看到人潮涌动的商场,或许也能看到伏在不远处铁轨上休憩的车厢,如果是黄昏时出发,还能看到终点站疲惫的旅人在昏黄中继续往更远处走去。

倘若搭乘二号线,向着浦东机场方向进发,虽然看不到海,但在远东大道地铁站,你可以看见乡野间的平房,到了三四月份还会有金黄的油菜花田嵌在原野之间。

望着地铁前进的方向,我知道那是开往机场方向,我们在那里会真正的到达“云间”。

不夸张的说,无论是“云间”还是地下,我们通过地铁几乎可以抵达城市的每个角落,或繁华,或僻静。

列车的历史

同样,公交车、共享自行车也是不二之选。在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之下,只要我们愿意,便可以用足迹丈量这座城市。

但是,罗马不是在一日之内建成的,上海的风貌也不是在瞬息间造就的。

1843年,上海开埠,那时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仍是独轮车与轿子。随着现代工厂在上海的辟设,原先用于运货的独轮车因其低廉的价格颇受工人们的青睐,女工们常成群结队的搭乘独轮车去距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

而当时的官吏商贾则以轿辇代步,大抵是认为搭独轮车“没面子”。轿子也如他们一般喜欢分个三六九等,从蓝布小轿,到八抬八杠的金顶大轿,花样百出。

旧上海交通一览

随着国门在不平等条约中渐渐敞开,上海的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带来了西式马车与人力车。乘马车出游兜风成了件风雅事,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青楼女子,都乐于“附庸”。人力车也风行一时,为求醒目,车身多漆为黄色,因此人们也称人力车为“黄包车”。

汽车也在二十世纪初来到上海,样式新奇,速度飞快,尽管普及度不及黄包车,也不失为一道风景线。1908年,有轨电车也于上海正式落成,从静安寺驶向外滩,一路“叮当叮当”,伴着沿途的居民起居。无轨电车随后也应运而生,双层巴士也出现在城市街头。

在百年前的上海,你可能会遇见热衷“飞车”的曹聚仁:“电车开头并不设闸门,沿途可飞车而上,飞车而下。我也自负飞车能手,有一回摔了一跤,就此不敢再试了。其后装了闸门,谁也飞不成了”;也可能会在夜半瞥见楼房阳台上遥望电车的张爱玲,如若不幸遇到封锁,或许会在车厢内邂逅一段奇缘。

从石子路到柏油路,从火烛到电灯,从吴越边地到大都市,上海有幸在近代风云中蜕变为大都市,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国际舞台。

当然,上海的城市建设也在此过程中日臻完善。百年前黄包车、马车共同穿行于道路之间,汽车曾是划分阶级的标志,如今高架绕城、汽车飞驰,地铁与公共汽车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出行的便利。

行走在时代的云端

交通工具的先进程度往往是一个文明发达程度的一大写照。

虽然我们的文明在古代曾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却在近代风雨中且行且滞,岌岌可危。百年前,老舍笔下的祥子做梦都想得到一辆人力车,仿佛有了它,什么样的梦都能实现。如今,人力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铁路、汽车、飞机、高铁…这些曾经远在天边的假想已近在眼前,即使梦在云间,似乎也不再飘渺虚幻,甚至触手可得。

而当乘着“云间列车”通行于城市各处时,可能是掠过窗口的老洋房,可能是早已废弃的停车场,可能是尚未开发的荒野,恍然间我们大概会慨叹:我们竟能在百年间走那么远,我们或许已经身处“云间”。

人文学院新媒体中心

文案 | 唐笑然

封面 | 辛司羽

编辑 | 徐天依 徐一诺

责编 | 沈意闻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