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两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MBA中国网讯】
近日,教育部发文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华中农业大学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两项成果分别是:邓秀新、李崇光、江珩、黄见良、刘震、程运江、吴斌、成协设、施亮、方贻文、梅金先等完成的《学研产协同创新,提升农科学生实践能力》,陈焕春、程国富、蒋思文、周锐、赵俊龙、张成健、肖金华、胡丽华等完成的《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三创” 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自1989年设立以来每4年评选一次。2013年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每个层次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分别2项、50项和400项。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充分展现了我国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学研产协同创新 提升农科学生实践能力
一、研究背景与概况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农林高校教育教学中关键而薄弱的环节。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行业高校脱离行业主管部门,不再依托其办学,加之产业体制改革深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农林高校与行业部门联系弱化,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下同)“两张皮”,教师、学生走不进行业,教学与生产实践分离;稳定优质实习基地和资源不足,农科学生校外实习呈现“四不”现象:走不出(走不出校园)、走不远(仅在学校附近)、走不长(不能进行长时间校外综合训练)、走不进(走不进产业*);人才培养的行业优势下降、行业特色不足、行业针对性弱化。
2007年以来,依托教育部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提高农科人才实践能力新机制”、湖北省教研项目等,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理念、新机制、新平台,建立赣南模式、武穴模式、扬翔模式等三类典型育人模式。通过由点及面,推进 “专业+产业” “专业+行业” “专业+企业”协同育人,显著提升了农科学生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实践
(一)提出新时期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理念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升级,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2011年学校开展“实践·创新·融合·提升”教育思想大讨论,就推进学研产形成共识,提出并完善了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理念:坚持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是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教育观,将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统一于人才培养,科技先行、育人为本、产业实践,统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将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实现由学校单方育人向学校与行业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局面。
(二)建立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
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
1.管理协商机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合作单位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小组等管理运行机构,制定例会制度和基地管理制度,细化双方育人职责,明确经费投入、基地建设与管理、人员互聘、科技合作、成果使用等规定。
2.合作共享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共研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同拟定学生实习内容和计划、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建立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机制,实现人员、场地、设备和材料等资源共享。
3.考核激励机制。教师层面,将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学生实习列入晋升、晋职条件;学生层面,将校外实习实践作为必修环节,评选优秀实习团队,激励学生实践;对管理效果好的合作单位,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基地,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发展顾问,选聘对方专家任兼职导师,激发合作积极性。
(三)搭建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平台
1.共建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平台
坚持“先进、优质、高效、共享”原则,校地校所校企共建稳定优质的产业基地、综合试验站、培养实验区等平台。
共建产业基地。围绕全产业链,共建产业基地。教师走进产业,解决产业问题,学生进入基地实习实践。
共建综合试验站。与农科院、农业局共建综合试验站,打造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共建培养实验区。依托现代农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就业基地、专家(院士)工作站、研究院等一体化人才培养实验区。
2.建立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基地标准
制定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明确基地建设人员、条件、管理、运行及对外开放等要求,将运行机制、基地保障、实践内容等15个指标作为核心观测点。定期对建设实效进行考评,将考评优秀的基地纳入“135”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实行动态调整。
(四)构建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科技为纽带、基地为平台、育人为根本、共赢为目的,汇聚融合政府、学校、研究所和企业创新资源、育人要素,探索农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和企业协同创新育人新途径,形成三种典型创新育人新模式。
1.政府主导型“专业+产业”赣南模式
以国家扶贫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推进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转化产业优势资源,形成“专业+产业”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建立产业育人联盟。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著名柑橘学家章文才教授积极响应胡耀邦同志提出让赣南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号召,带领师生指导当地发展柑橘产业。30多年来,学校与赣南柑橘研究所等单位围绕柑橘全产业链深度合作,构建园艺、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林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专业与柑橘产业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育人联盟。
创新实践育人形式。开展“与岗位科学家同行”实践活动,园艺、农学等专业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带领学生深入产业*同吃同住同实践。形成“专业实习+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形式,依托革命老区产业资源和红色资源,每年200余人次师生进入赣南,体验“一棵柑橘树带动一方百姓富”产业致富、科技兴农模式,强化“三农”情怀、乡村振兴责任担当。
形成四个一发展路径。构建“四个一”发展模式(打造一个富民产业,产出一批科研成果,提升一批学科专业,培育一批产业人才),学科专业发展与产业扶贫互促共进。赣南柑橘产业年产值逾100亿元,100多万人脱贫致富,设立100万元奖学金;学校获批一批产学研项目,建成8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11人成为岗位科学家;园艺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评估排名全国第1,园艺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等8个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赣南模式牵头人邓秀新院士获得2018年湖北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
2.科研主导型“专业+行业”武穴模式
围绕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坚持科研先行、项目纽带、地方保障、校地双赢,傅廷栋院士、千人计划彭少兵教授带领20余名专家与武穴市合作,推进油菜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新技术、机收再生稻技术等在武穴等地示范应用。校地共建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形成科技引领“专业+行业”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建立行业育人基地。武穴政府流转土地400多亩,建宿舍实验室1000多平米,提供学生实习补助,组成6名固定人员负责基地日常运行和实习指导。基地每年接收180余名学生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学生到基地学习农民合作社、大型农场等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和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化、机械化、技术集成化等现代化生产方式,拓宽了视野,增强行业意识和责任感。
面向行业建设专业。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论证,论证设置种子科学与工程等6个专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全方位对接。根据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更新并完善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共建行业特色课程。将科学前沿成果和行业先进技术及时转化为实验内容,联合开发创业案例课和科研案例课、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共建精品实践课程。
3.企业主导型“专业+企业”扬翔模式
结合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将企业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构建“专业+企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学生、青年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同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推广扬翔模式,学校已与华大基因、海大集团等160余个企业构建“专业+企业”发展共同体。
共建人才培养实验区。学校与全国养殖业巨头广西扬翔集团联合,共建扬翔大学、实践基地、就业基地、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等一体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开设“扬翔班”。陈焕春院士带领教师进驻企业开展合作,企业高管和学校老师协同案例教学,公司捐资近6千万元开展学研产合作。创建“高校+公司+农户”畜牧养殖新形式、“专业+企业”育人新模式,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农牧行业校企合作新典范”。扬翔大学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最佳企业大学”。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提供青年教师*锻炼平台,教师走进产业,丰富教学科研案例,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和解决生产问题能力。15名青年教师到扬翔挂职半年以上,一批教师主持企业技术攻关课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班主任。
开展企业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车间,开展企业现场教学,学生顶岗实习,专业与企业无缝对接。由驻企教师+实习学生+公司员工组团开展“扬翔行”技术服务,组织7期“扬翔行”,参与师生千余名,带动企业和养殖户增收数十亿元。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有效解决学科专业与行业“两张皮”问题
通过学研产协同创新,促进学科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为农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教师走进行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显著增强。课程教材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新增161门创业案例课和科研案例课、237门创新性实验教学课、92门精品实践课;5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个专业入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二)有效解决校外实习“四不”问题
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协同育人,增加校外优质实习资源,解决校外实习“四不”问题,确保学生校外集中实习不少于4周。建成268个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2个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5个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
(三)提升农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近7年,农科本科生发表论文380余篇,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挑战杯”、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获一等奖298项。农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95%左右,读研和留学率逐年上升达45%。用人单位对农科学生总体满意度平均为98%左右、实践动手能力满意度逐年提升达94%。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2014、2015届农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效果较好。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以新理念引领学校与行业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
坚持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是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教育观,提出新时期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理念。以新理念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共享互补互动。通过科技先行、产业实践、协同育人,创新机制、释放活力、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由学校单方育人向学校与行业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局面。
(二)探索了政府主导型赣南模式、科研主导型武穴模式、企业主导型扬翔模式三种类型学研产协同育人新模式
探索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新途径、新平台,建立政府主导型赣南模式、科研主导型武穴模式、企业主导型扬翔模式三类典型育人模式,推进了 “专业+产业” “专业+行业” “专业+企业”协同育人。通过“专业+”协同育人,破解了学科专业与行业“两张皮”问题,促进学科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通过“专业+”协同育人,建成一大批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13个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有效解决校外实习“四不”问题,确保学生校外集中实习不少于4周。
五、成果应用与推广
(一)发表系列论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等农业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新理念 新实践》《创新方法 卓尔不群》专著2部。
(二)在校内外广泛推广应用。2011年以来,成果在学校农科本科专业实施并推广到其它专业,与268家单位开展学研产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固化,直接受益学生2万余人次。项目组成员应邀在全国农林高校校长联席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及10余所高校作专题报告。
(三)获主管部门充分肯定。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涂勇2011年专题调研学校实习基地建设,称赞学校“探索先进经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012年,以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为组长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调研组认为“项目做到观念、平台、内容、模式和机制五个创新”。成果被《教育部简报》、教育部网站、《教育体制改革简报》报道,并被纳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2015年12月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推进与行业协同创新育人经验值得推广”。
(四)兄弟院校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等70余所高校来校考察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报道。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成果概况
畜牧业是农业支柱产业。21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快速发展,畜禽养殖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面临着“养殖效益低下、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局,急需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动科、动医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动手能力不够,融入社会较慢;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担当不够”等问题,项目组在传承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05年提出了“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通过践行“三创”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教育理念现代化、培养方案系统化、实践教学立体化、师资力量多元化、保障措施制度化的“五化”综合改革,形成了知行耦合、师生契合、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四合”培养模式。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先后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动物科学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建设,项目组获得“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6个省级教改项目资助,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了“三创、 四合、 五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将学科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的最新进展纳入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设置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创业竞赛与实战,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经过多年实践,教师指导 “三创”培养水平持续提高,大学生“三创”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以来,在校大学生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29篇,获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特等奖2项,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竞赛特等奖3项,“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创青春”全国金奖2项、银奖1项,“互联网+”大赛全国铜奖3项等奖励。以徐高原、王喜亮为代表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多种疫苗、微生态制剂的创制,并与专家教授合伙创办了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大瑞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践行“三创”教育理念,全方位聚焦“三创”能力培养内涵
在传承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科动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创新”是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造”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新品种,创造新产品,创造新材料;“创业”则是在创造的基础上,积极创办新企业,形成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创造、创业,层层递进、步步提升,是精神、是能力、也是目标。“三创”育人理念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在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固化并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项目实施中,学院将学科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的进展纳入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营造“三创”文化氛围,形成了学院、教师、学生共创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四合”培养模式,多维度拓展“三创”能力培养渠道
“四合”培养模式是为践行“三创”理念而构建的,包括知行耦合、师生契合、科教融合和校企联合。
1.知行耦合:学院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均践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更扎实、“三创”能力更强的行业优秀人才。针对各年级特点,注重理论课与实践实验课的有机衔接:低年级注重模型、标本、活体动物、显微图像和录像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高年级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和临床实践。
2.师生契合:注重教学相长、师生同创,营造“三创”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建立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国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师生协同进行“三创”活动的评价和表彰。
3.科教融合: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将一流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及时把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纳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每年超过90%的大学生进入到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进行“三创”实训,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301项。
4.校企联合:校企联合办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度广度不断提升,形式不断丰富,教育平台不断延伸。2008年以来,学院先后与正大集团、扬翔股份等23家企业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和奖学金捐赠协议,在学生实习实训、助教助学金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与扬翔股份开展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更是提升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层次,学生驻场实习实训,企业提供就业平台。
(三)推进“五化”综合改革,持续性提升“三创”能力培养效果
“五化”综合改革是对“四合”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延伸,通过优化完善原有系统结构来提升“三创”能力培养的效果。
1.教育理念现代化:在总结国内外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经验以及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于2005年提出了动科动医专业人才培养“三创”教育理念,该理念与2010年教育部、2015年国务院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并贯穿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2.培养方案系统化:根据“三创”教育理念,修订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实现路径。在教学中增加了现代科学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知识;开设了新生专业导论课、学科行业进展课程、科研案例课,设立创新学分;开设了创业案例课、畜牧业论坛、企业经营理念专题、市场营销和策划专题等创业课程。
3.实践教学立体化:根据行业需求立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年级立体统筹安排,校内校外立体配置教学资源,全产业链立体安排教学环节,全方位立体安排实习区域和企业,多动物品种立体安排实验实习对象,全过程多方面立体考核实习效果,形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4.师资队伍高端与多元化:建设了一支“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企业人士、科研人员及行业主管为补充,国际国内相结合”的多元化高水平一流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院士、“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等顶尖专家科研成果丰硕、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教授领衔、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的教学团队,指导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行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双班主任制”,加速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行业文化的认同。
5.保障措施制度化:围绕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理念,构建了“基地、师资、制度、经费”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及办法。如制定《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规范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提升基地水平;制定《综合奖励办法》,重点奖励在“三创”能力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多渠道落实经费保障,将企业合作经费、校友捐赠等直接用于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三创”实践的积极性,陈焕春院士将其获得的湖北省突出贡献奖100万元奖金捐出为引子基金,得到批了行业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募集1600万元成立了焕春基金,用于奖励“三创”优秀学生。
三、改革与实践成效
1.学生的“三创”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自2008年以来,已有3000多名本科生直接受益。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丁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美国获得美执业兽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学生连续几年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iGEM)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雄鹰杯”全国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均获特等奖。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三创”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学院2015届毕业生汪娇,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均获佳绩,成立了耕读华农农业(武汉)有限公司,并先后吸引投资2000余万元,本人也获得湖北省“创业之星”、武汉市“洪山好人”等荣誉称号。
2.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注重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积极参加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以来,主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6篇,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出版教材22本,其中4部获国家精品教材,立项建设大学生在线开放课程10门;在全校率先开展青年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专业教师全面参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同步得到提升。
3.学科专业的实践创新资源丰富优化
经过改革,实践实习基地、实践创新课程等实践教学资源大幅度丰富优化。建成了动物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建了学生实习鸡场,提升了教学动物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习猪场、动物疫病诊断中心等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建成了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省高等学校动物科技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湖北省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持续建设了校外生产(临床)实习基地35个。
4.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依托“三创”培养理念,形成了“面向行业、服务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特色。学院连续举办了18届全国规模化猪场疫病监控与净化研讨会、17届湖北种猪拍卖及学术交流会、11届中国奶业协会繁殖技术研讨会、8届全国牛病会等大型会议。陈焕春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连续在国家 “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中开展战略咨询,有关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生物药物创制和畜禽高效健康养殖等战略研究、立项建议、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均被采纳和实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4项。学生全程参与各类大会组织、项目实施等,形成学生“三创”能力培养与支撑行业发展良性互动。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1.率先提出针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创”理念,系统构建“三创”人才培养体系。
为适应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在国内外同类院校和行业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了针对动科动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造和创业“三创”理念,加强知行耦合、师生契合、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四合”培养,推进教育理念现代化、培养方案系统化、实践教学立体化、师资力量多元化、保障措施制度化的“五化”综合改革。通过这些措施构建了“三创、 四合、 五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着力夯实“三创”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和保障体系。
为实现“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加了创新模块课程和创业模块课程。构建了“基地、师资、制度、经费”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三创”实践的积极性,成立了焕春基金,用于奖励“三创”优秀学生。
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成果在校内外持续推广使用
2008年以来,成果首先在学院全面实践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直接体现,已有3000多名本科生直接受益,并对学校其他农科专业产生了辐射示范作用。将“三创”理念融入全国动物生产类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形成了国家质量标准,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进行解读和推广。成果同时得到了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应邀在全国兽医学院院长联席会、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畜牧高峰论坛等会议上介绍改革与建设经验,美国佐治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35所国内外高校来校考察交流和专题调研学习。
2.项目成果得到同类高校和企业高度认可、社会广泛关注
在《高等农业教育》《Pakistam Veterinary Journal》等刊物上公开发表项目成果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26篇。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农村部、湖北省、武汉市等各级领导来学院视察工作,赞赏“三创”理念和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正大集团、硕腾国际(中国)、牧原股份、扬翔股份、瑞鹏宠物医疗等行业企业和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教单位高度赞赏动科动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大学生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等进行了报道。
通讯员|吕叙杰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