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届”校友俞樟华:那时的浙师,那时的大学生活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2018-10-17 09:22 浏览量: 3001

MBAChina网讯】编者按:

几度春秋走过尖峰叠翠,人潮往来时间不言不语。每一个浙师人心中自有一番浙师风情,而岁月将旧时的故事交织成满满的回忆。

四十年风雨漂泊,再回首,“七七届”校友俞樟华最难忘怀的是在大学做课代表的时光。八人一间的宿舍,拥挤但很温馨;教学设施简陋,却无法阻挡源源不断的求知欲。一个教室便是一处探知求学的芳草地,一砖一瓦留下的是青春无悔的绝美印记。

本文作者俞樟华

俞樟华,全国优秀教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特邀理事。出版专著有《史记新探》《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史记艺术论》《王学编年》等多部。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俗称“七七届”。考试在1977年年底,入学已经是1978年春天,到浙江师范学院报到的时间是3月8日。当我下了火车被学校的大卡车拉到校园时,感觉眼前有些荒凉和简陋,心想难怪入学通知书上要我们带上锄头来上学。

现在田家炳教育学院前面的花园,原先就是我们的宿舍。8个同学一间,有些拥挤,但大家并无怨言,和睦相处,也其乐融融。教学楼主要是现在的五号楼,最东边的教室称为新东大教室,是为解决我们中文专业3个班的上课而新修建的。我们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所以以后有同学回母校时,必定要再去看看这间教室。

当时除了教学设备简陋之外,书籍也很少,师资也紧缺。有的老师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不久,就登上了讲坛;有的老师不太会说普通话,方言味很浓……尽管有许多不足,但是闹过“书荒”的七七届同学,并不计较这些东西,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紧张的大学学习之中。无论什么课,都不会有无故缺课的现象;如果考试只考了六七十分,根本不好意思说出口。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来形容当时同学们的学习情景,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在4年大学生活中,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最难忘的是做课代表。我大一时做写作课的课代表,大二开始做古代文学的课代表,经常与任课老师接触,得到过很多“私下”传授,受益匪浅。当时的写作课,有一个月的校外写作实践,我被任课老师安排与李顺林等几位同学去搜集新四军时期的文艺作品。出发前,为调查工作的方便,我们还专门到省委宣传部开了张介绍信。当我们到余姚一个山区乡里时,他们的招待所刚造好,还没有启用,我们因为有宣传部的介绍信,就破例住了一个晚上。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被“招待”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宁波四明山地区。我们爬山涉水,跑了许多地方,访问了一些老革命,搜集到了许多新四军编印的报刊,然后整理成一本新四军文艺作品集。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可惜当时的老师和我们同学都缺乏这方面的文献意识,没有很好地保存它,以致后来想把它整理出版时,已经找不到原稿了,因此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在母校读了4年书,毕业后留校工作,一晃40年了,我见证了母校的日新月异,发展壮大,也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现在退休了,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四十年风云际会,我们与浙师共同成长!从懵懂走向成熟,从浅薄走向深厚,在闹中取静的老校区中砥砺前行,在资源丰富的新校区中张扬个性......

无论你是毕业四个月,或一年,或三年,甚至四十年,师大一直静默在风雨里等你,

等你前来撷取这份独属于你的浙师回忆。

编辑:

(本文转载自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