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本概念看传统会计理论的困境

MBAChina
2017-07-20 11:14 浏览量: 4203

MPAcc中国网讯】张五常教授在《经济解释》卷二第五章解释“盈利(profit)”这个名词的时候中有这么一段话:


“写经济学课本因为要顾及销量,说做生意不会有盈利(profit)不容易卖出去。会计师核数有损益表(profit and lossstatement),但会计说的profit与经济学说的是两回事。一个本科生选修会计,又选修经济,课本要怎样说才对呢?”[1]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一个兼修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学生所处的两难境地,而我正是这么一位学会计学专业出身并从事了十二年财务工作的经济学爱好者。本人对这句话的感受可能要比很多人深很多。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会计学理论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概念进行对比,探讨一下传统会计学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所面临的困境。


一、会计学的分类及对成本的定义


先简要介绍一下会计学科的分类。


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学可以有两大分支:一是财务会计,也称为“外部会计”,它的职责是将历史财务信息按照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制成财务报表,它的使用者是投资者、银行、供应商等外部人群。因此,财务会计具有历史性、外部性和符合性三个特点。二是管理会计,也称为“内部会计”,它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识别、测量、分析、解读,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做好未来的经营与管理决策,它的使用者是内部的管理者。因此,管理会计具有未来性、内部性和决策性三个特点。[2]


在财务会计上,我们主要遵循的是“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原则。所谓的历史成本是指按照取得或构建资产所花费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作为资产入账价值的一种计价方法或计价基础。[3]而在管理会计上,除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还引入了“机会成本”这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以帮助企业决策。[4]但是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管理会计学上出现的场合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点到即止,其尴尬程度与主流经济学课本对机会成本定义的介绍不相上下。


以上大致就是当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类及成本计价基础。


二、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定义


回头来看经济学对成本的定义。


“成本”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概念与核心思想,通过经济学对成本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经济学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当然,篇幅所限,本文不准备就此全面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布坎南于1969年所写的一本并不太引起人们注意的小书《成本与选择》,对成本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非常之精彩。[5]


这里我们先看张五常教授在《经济解释》卷二第五章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用英语来表达就是:The cost of an event is the highest-valued opportunity necessarily forsaken。[6]显然,这里的成本概念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定义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概念。


那么,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定义与传统会计学意义上的“历史成本”定义有什么区别呢?大致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经济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会计学意义上的“历史成本”主要源自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成本应该以资源投入的单位来计量,会计仅仅是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记录。而“机会成本”则源自“边际革命”、奥地利学派和伦敦政经学院的思想演变,认为成本应该与未来的选择相关联,历史或者说“沉没”的成本与决策无关。


其次,与历史成本的“客观性”相比,机会成本完全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如果说张五常教授的机会成本定义是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那么看一下奥地利学派的精神领袖米塞斯对成本下的定义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米塞斯在他的一本小书《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一书中提到:成本是最紧迫的、不能再进一步得到满足的其他需求对于主体而言的重要性(Cost is most importance of the next most urgent want that can now no longer be satisfied)。米塞斯认为,机会成本必须用the most urgent want这个主观意义上的术语来描述,而不能用value这种客观的、价值论的术语来描述。[7]这里不想对术语进行辩论,但可以看出,无论是张五常教授还是米塞斯,他们都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成本是个人对选择的判断,属于主观价值判断。


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概念与传统会计理论对成本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差异非常之大。因为,从经济学意义而言,传统会计理论中的成本都算不上是成本,成本永远是向前看的,是基于选择的个人主观判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非常可惜,很多经济学教科书往往会先对机会成本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但随后在书中的其他地方却不能将这个正确概念的逻辑贯彻其中并赋予其应有的特征。


三、传统会计理论的困境


正是基于客观价值成本观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导致了传统会计理论,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出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主修会计学的学生通常在高年级的时候会学到一门叫做《财务分析》的课程,通过一系列比率分析的方法对公司某个时点的财务报表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分析”。这里有几个困难不言而喻:首先,所谓的“分析”基于的是历史财务数据,无论你如何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事后的统计归纳了,属于事后诸葛亮;其次,无论是对资产负债表还是利润表的分析,并不能完全涵盖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价值,非营运项目的主观判断会干扰所谓的分析的客观性;再次,不同的企业或者企业隶属的不同会计期间,有可能采取不同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这些都会对数据比率分析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横向或纵向的比率分析缺乏可操作性;最后,正如我至今记得大一上《基础会计》的时候,老师说的第一句话:会计学是一门“艺术”。而所谓的“艺术”,通俗说来其实就是“做假账”了。当然有时不一定假,只是在会计准则范围之内进行一点“艺术”处理。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所谓的“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有多少参考意义也许只有天晓得了。当然,很多财务工作者会像风水先生一样,向老板鼓吹其分析多么精确,多么具有战略意义,如果不这么做,下岗是难免的事情了。同样,在资本市场上,那些股评师们每天对着那些K线图也做着同样的事情,煞有其事地进行着所谓的分析,无论最后走势如何,他们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自圆其说。


从事了十二年多的财务工作,在我看来,整个会计学科或者财务学里,唯一有用的就是关于投资的决策分析,对一个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理论基础还是费雪在《利息理论》一书中所搭建的框架。一家企业上市IPO或者进行资产整体转让时,无论市场分析师号称他们分析了多少企业财务报表,在真正进行价值评估时,他们一定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对未来的收益进行折现而得到的一个现值,而这些与企业的财务报表其实并没有多少关联。


最近几年,我的工作重点逐渐从财务会计向财务管理和投资分析决策转变,经常会遇到一些时候,别人拿了一堆财务报表让我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然后让我对企业的投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说实话,我心里一直想告诉他们,我基本不看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因为我深知会计是一门“艺术”,但我不能这么说,否则他们肯定以为我的工作不严谨,呵呵!投资是一门大学问,可以说人生的大智慧都可以在投资中找到。更加重要的是,在投资决策中,我不需要被历史成本所困扰,投资做决策永远是向前看的。


四、从租值的角度看上头成本


这里回头再来说一下“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这个概念。


依旧回到《经济解释》卷二第五章中,其中第四节专门讨论了“上头成本”这个重要的概念。我参加过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在管理会计学相关教材中,专门有章节对该名词进行讲解,但那里的overhead cost一般指的是无法直接分摊到产品的“间接成本”。然后整个有关章节就是围绕如何通过“可行”并且“经济”的方法对overhead cost进行分摊。[8]我根据张五常教授在书中的提点,看了J. Maurice Clark写的一本关于overhead cost的长篇巨著[9]。纵观全书,克拉克试图把会计对overhead cost的处理与商业行为或目的相关联,此书也对管理会计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个人更加倾向于把此书归结为一本关于会计学而不是经济学的著作。


话说回来,克拉克对这个概念的把握基本没有突破传统,依然停留在历史成本的理念上,书中他似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但总是跳不出思维的禁锢。最后,overhead cost这个概念在张五常教授这里峰回路转,提出:上头成本与历史成本不同,不能回头看,而要从租值的角度看。他认为上头成本的租值“由市场厘定,由市场维护,由市场摊分”。[10]这个也许就是克拉克一直想寻找的答案,可惜他没有看清问题的本质。


有了张五常教授这个正确并且好用的上头成本的定义和视角,我们回头看企业的投资决策,其实企业老板们在考虑整体转让时,他们永远是向前看的。至于他们有时会抱怨说原始成本投入了多少之类的言辞,一般都是为了可收尽收,断断不会超越市场的竞争。


五、传统会计理论的出路


要批评一门学科的局限性有时很容易,但真要改变或者革新一门学科却很难,有时难于上青天。拿本文一开始提及的“盈利”这个概念来说,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一直把企业的盈利视作价格超过平均成本的部分,这个其实就是传统会计学的看法。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名家之一的希克斯(John Hicks)对成本概念的理解不足,一直搞不清盈利到底是什么,因为会计学中的盈利定义没有涵盖企业家能力。如果抵消了企业家能力,所谓的profit就不再是什么盈利了。因此,张五常教授说:经济学没有盈利理论。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从经济学的成本定义出发促使传统会计理论摆脱困境?说实话,我还没有答案。因为我至今没有想通如何对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机会成本进行量化处理。如果从解释行为的角度看,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点和视角,因为单凭成本的边际变化就足以对经济行为进行解释。李俊慧老师曾鼓励说,可以尝试写一本《应用于真实世界的会计学》,非常好的想法,但需要解决一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有朋友能给我灵感。


最后,我想说,一个长期徘徊在会计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人,要想避免患上轻度的精神分裂症有时真的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1] 张五常,《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年增订本),中信出版社,2015年2月第2版,第354页。

[2] IrvingN. Gleim & Dale L. Flesher, FinancialReporting,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119~122, Gleim Publication, Inc., 2015.

[3]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两大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侧(USGAAP),在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上提出了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计价方法,以修正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引起的历史成本差异,但这本身又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概念,这里不进一步展开讨论。

[4] 当然,在管理会计学上,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还有“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等等很多种的分类,但无论是那种分类,其计价基础还是以历史成本为核心。

[5] JamesM. Buchanan, Cost and Choice: AnInquiry in EconomicTheory,Chicago, Markham Publishing Co., 1969.

[6] 张五常,《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年增订本),中信出版社,2015年2月第2版,第336页。

[7] Ludwigvon Mises, EpistemologicalProblems of Economics,reprintedby Mises Institute, 3ird edition, 2003.

[8] 参见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考试辅导教材,舒新国、赵澄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也可参加印度成本会计协会(ICAI)对overhead cost下的定义:Overheads compriseof indirectmaterials, indirect employee costs and indirect expenses which arenot directlyidentifiable or allocable to a cost object in an economicallyfeasible way.

[9] J.Maurice Clark, 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Overhead Costs,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3.

[10] 张五常,《经济解释》(二〇一四年增订本),中信出版社,2015年2月第2版,第379~386页。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 XMU张五常经济学研究小组(作者:应俊耀)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