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联考:逻辑考试中的快速解题技巧

MBAChina
2017-05-14 11:30 浏览量: 1182

MPAcc中国网讯】逻辑在联考科目当中,有非常鲜明的几个特点。首先,和英语、数学等科目相比,我们从来没有在基础阶段系统地复习过,这个特点会对我们备考逻辑或考场上做逻辑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影响,第二个特点是逻辑科目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比较明显的变化,从97年到99年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那个阶段逻辑题目非常粗糙,和现在差异非常大,从99年以后到2002年大量地借鉴了GMAT和GRE题目的一些风格,从03年开始第一次出现综合能力的考试,03年逻辑并不是像现在这样30多道题,而是25道题。

 

从03年往后到2009年一直是比较稳定的阶段;从2010年开始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0年是我们国家专业硕士大发展的年代,10年MBA综合试卷由原来一个专业用变为了七个专业共用,所以考试的名称也由MBA综合能力变为了管理类综合能力,七个专业共用之后,考试的命题权就由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收归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所以10年命题团队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和我们现在考试最贴近的是从10年以后的考试真题。逻辑历史上经历了这样几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大家在做真题的时候要比较了解这样一个过程。

 

最后一个特点是逻辑内部有三个子科目,这三个小的子科目互相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他的考察目的也与我们的考察方式也截然不同,所以对逻辑的看待应该拆分成三个子科目去看待。第一个是计算题,套公式,根据已知条件来算出一个结果,它在术语上称为“形式逻辑”,是三个当中占分值最大的一个考点,大概占到总分值的一半左右;第二个是批判性思维,这部分没有公式可以依赖,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第三个是综合推理,在逻辑学上称为分析推理,有点像日常生活接触的智力测验,会给定一个相对复杂的条件确定一个分布的结果。

 


做题效率与题海战术

 

一般而言,做题量越多,吸收的效果和反映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但是MBA考试作为在职的一种考试,大部分同学都是挤业余的时间来学习,不会有太多的精力来投入,因此逻辑这一科目不太适合用题海战术应对。逻辑所占分值也是最少的,对逻辑的要求大概只需要贡献三十多分就足够用了,所以针对这样一个目标以及三个截然不同的子科目,它的应对方式不同,总体而言不太需要使用题海战术。这三个科目考察的要点和方式不太一样,所以准备的时候应对方式也不同。

 

第一部分计算题,演变到今天有两极分化的趋势,特别简单的计算题我们不依赖于任何理论基础,完全凭我们日常生活的语感或对话经验就可以应对。但是计算题里另外一部分难的题没有公式,凭语感是很难做出来的,确实需要依赖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这部分理论知识就现在时间点而言可能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够熟练地掌握,所以这部分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应该针对这一部分计算题把它可能常考的计算类型了解的清楚一些,然后简单的部分用公式快速解决掉,不需要的用公式,相对复杂的那一部分因人而异,在这个阶段可以适当忽略掉。

 

针对批判性思维这一部分因为没有公式,总体是对独立思维精神的考察,所以这一部分确实需要多做一些题但是远没有到题海的地步,2000年以后的题目和现在比较贴近,10年以后最贴近,从2000年以后来做批判性思维的话一共只有600道,600道题平均分到60天来做的话只需要每天做很少的一部分题目。逻辑题短期突击不是特别有效,建议大家批判性思维这部分是应该多做一些的,仅限于2000年以后的真题,保持一定的温度,比每天突击做很多效果要好的多。

 

最后一部分智力测验的题目更不需要做题海,这部分题考得并不是很多,里面有更严重的两级分化,里面有两三道是明显的陷阱,所谓陷阱就是看似可以做一下,但是一旦要做的话必然要消耗掉五到十分钟,瞬息就过去了,陷入里边注定是做不出来的。这些题是注定要消耗大家时间的,所以判断力这个重要的关键词就再次出现了,希望大家现场根据历年真题的特征为自己设置一道防火墙,什么样的题值得我们去做,什么样的题做了不会有收获。

 

如何把握好速度

 

整个综合能力的考试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综合能力之所以把三个科目杂糅,同时又把题量设置得很大,其实暗含一种考察目标,看考生能否在时间条件不充裕的情况下,把优势发挥出来。模拟的就是一种经济环境中决策的过程。所以考生必须在考场中有非常强烈的现场观念,就像有些考生能力并不足以把所有的题都做对,但是却又有很强的判断力,能够保证大部分话费的时间都是有效的;而相反有些同学复习时间很长,水平也不错,如果考试时间延长一倍的话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成绩,而恰恰在三个小时里边他失去了判断力,每道题都想尝试一番,无形中时间也花了,题也没有做出来,心情还变得很差,所以逻辑最集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决策能力的科目。速度提高的根本原则并不是让水平无限提高,两个月里面逻辑水平不会有一个根本的跃升,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判断力增强。

 

形式逻辑的计算题,很难的那些,需要利用复杂的公式去做计算的,没有基础和积淀,就不要再去做了,这样时间就省下来了。智力测验中依然存在这样的题,你觉得它的条件非常庞大,用我们的术语讲,有时候配对的题目达到了五配五以上,这样的题如果不去做,时间自然就省下来了,当然批判性思维的题目,这两年有一个增长的趋势,这样大概占三分之一的题在考场上确实会消耗我们一部分时间,这部分题目实际上考察的就是阅读能力和归纳的能力,能否把一个长题干读懂,如果在公式的计算和智力测验这两部分做到判断力比较强,跳过不该做的题,剩下时间能否更快一点就取决于这部分批判性思维的题目,所以给大家一个场下训练的方法,这部分题导致做得慢的原因有一点像英语阅读题,英语阅读题如果有词汇量的话一篇文章读起来大部分单词都认识,但是在头脑中没有留下清晰的印象,到做下面的题还是要返回去看文章,这样一来二去,速度就降了。

 

批判性思维逻辑题就是这样,一旦读起来都认识,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因果关系在脑子里,这样一做题又要反复读题干,如果要避免这个问题,大家在场下训练的时候要强制自己拿到一道批判性思维题只读一遍,读完以便以后把一个常题干压缩为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样一个短的关系,接下来做题的时候拿一张纸盖住,全凭记忆去做,这样强制做一段时间以后,阅读和归纳能力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就在这部分题目上形成了比别人明显的速度的优势。

 

逻辑的速度由两部分决定,一部分是绕过不该做的题,另一部分是批判性思维只读一遍,这需要一段时间去训练。

 

题目读不懂如何解决

 

不同于数学、英语,由于我们不具备逻辑的基本知识结构,所以在考场上我们不能根据这些题目有效的特征去了解其背后考察的知识点,如果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纯经验去应对考试的话,我想提醒考生朋友们,第一步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就是每一类题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有些藏在题干里面,有些标记在问句里面,有些要综合在一起看,比如形式逻辑的关键词:所有,有些等,再结合问句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快速判断这个题目的考点在哪,考点如果能准确地确认的话,无效的信息自然就过滤掉了;但是批判性思维,就我们刚刚说的第二大类(速度最慢的那一类),在考场上确实会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要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关键还是要提升归纳能力。由于这部分题木考点就设计在这里,所以这部分题目没有特别短平快的方法让你一眼就在四五行中抓住最骨干的信息。大家如果能有一个分类,带有系统性的观念来把历史上真题的特征记忆清楚,这样三十道题就不是孤立或者混乱的,每部分在一个树状的结构里都会有一个归属,这种清晰地系统性对我们学习逻辑有非常大的帮助。

 

做题时间与做题顺序

 

这个问题越临近考试就越重要,综合能力考试由三部分构成,试卷上印刷的顺序是:数学、逻辑、写作。所以谈到临场的时间问题必然要涉及的临场的顺序问题,顺序问题又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同学比较喜欢按照印刷的顺序来做,这类同学至少占到一半左右,另外一类同学愿意调整一下印刷顺序,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去做,这样的同学占不到一半左右。这两种没有对错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有利的。

 

如果按照印刷顺序做,逻辑所消耗的时间不宜超过一个小时,这是一个基本点。也就是说当超过一个小时的时候,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边际产出。就像我们特别饿的时候,吃前两块满足感很强,随着越吃越饱,满足感会下降,会有一个临界点,所以如果做逻辑题超过一个小时的话,也不会多得多少分,一个小时以内是一个基本点,但是一个小时究竟花多少为宜呢?我想如果是先做数学后做逻辑的同学,可能会受到一些数学水平的影响,数学究竟准备花多长时间去得一个什么样目标的成绩,所以现场这三个科目是受一些相互制约的,总体是因人而异的,这里边我觉得唯一没有弹性的就是写作,因为写作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同学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不太受题目难度的干扰,一般在六十分左右。如果写作定下来这六十分之后,那么逻辑和数学时间的花费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如果觉得数学能有多一点的产出,那么就把数学放在前面,觉得逻辑有多一点的产出放在逻辑上也可以,但是总体上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我觉得下限不宜低于四十分钟,大概在四十分钟到一小时这样的时间范围。

 

调整顺序的话一般同学更多的还是做逻辑,先做逻辑的同学也容易陷入一种陷阱,先做总想想的更完善一些,无形中又比预计的时间拖长一些,所以先做逻辑的同学一定要有一个严格的时间把控,通过模考事先设定了,花多长时间是合理的。还是说到刚才那句话,不该做的题,不管是先做还是后做,都不要花太多功夫。这样总体上是一个4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范围。36分的一个成绩,这样目标就达到了。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