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MPA考核剑指金融合成风险

MBAChina
2017-04-10 12:28 浏览量: 1894

MBAChina网】“宏观审慎管理关注较小的微观风险或是‘无害’业务经过机构之间的传递、放大后,就有可能‘合成’为较大的宏观风险。”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末,银行业经历了“史上最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众多非银机构也跟着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陪考”。


在MPA考核制度下,央行每季度会对商业银行诸多指标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值得关注的是,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表外理财被纳入广义信贷口径,成为MPA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央行将分别给予MPA考核的三档机构最优激励、正常激励以及惩罚。好孩子有糖吃,熊孩子就要挨板子。从表面来看,MPA好像是央行对银行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其实不然,最严宏观审慎考核主要是针对金融风险控制的一项监管政策,尤其是金融的“合成”风险,这与之前微观审慎管理只针对单一的金融机构不同,更加关注较小的微观风险或是“无害”业务经过机构之间的传递、放大后,就有可能“合成”为较大的宏观风险。


MPA考核主要包括七大方面内容: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同时,MPA关注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此次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进行考核,其大背景是资产多元化后,社会融资渠道增多,银行*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仅仅关注狭义*是控制不住金融、经济风险的。例如,2013年的“钱荒”、“债灾”和2015年、2016年的“股灾”,以及颇受关注的“宝能系”,就是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运用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和通道超常规加杠杆收购万科。MPA将监管关注点转向广义信贷十分必要,就是要确保社会信用稳健扩张,减少激进的信用扩张,从而实现防控金融风险的目的。


微观审慎监督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内在缺陷。多家金融机构同时进行的“无害”业务,加总之后也有可能引发不小的宏观波动,即金融领域的“合成谬误”。例如,中国股市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快速上涨,股指大幅度飙升,各种资金加杠杆入市,股市大跌后对场内和场外融资、信托、基金乃至银行体系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影响和冲击。近期爆发的一些非法集资大案,也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内在缺陷。


最严宏观审慎考核从宏观经济、金融层面,关注不同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方面相应风险的指标,以及经济不确定方面和市场波动方面的指标,这有助于防控系统性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一次论坛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MPA跟进了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只是“盲人摸象”,而是实现了监管全覆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提出严格要求,以便在机构层面形成足够的资本缓冲来吸收风险,避免风险在机构间蔓延。同时,也可以逆周期地调节全系统的资本充足和杠杆水平,抑制群体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此外,虽然不是“绩效考核”,但考评后对金融机构实行奖惩考核,这有利于稳健型机构更好地发展,防止恶意竞争。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进入深水区,美元加息引发资本漂移重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呈现多元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隐患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带来“合成”金融风险可能性越来越大,宏观风险亦愈加复杂,因而,构建更加综合化的金融监管框架迫在眉睫,央行此次实施“MPA大考”是为防止出现监管协调不够与监管真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而采取的必要举措,这也将为建立以央行为中心的综合金融监管体制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国际金融报,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