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苏商——儒雅中的产业转型 2014/08/14

南京大学商学院
2014-08-14 00:00 浏览量: 2945

题记:

苏锡常是江苏制造业重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以其制造业和纺织服装而闻名中国和世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苏锡常,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获得了无限机遇,也为苏锡常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足了充分的积淀。如今,当知识经济到来之时,这传统产业的发源地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示范基地,今天,我们就追随这些儒雅苏商,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地位日显重要,苏商崛起于此时,且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太湖流域又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的美誉,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民风委婉。从总体上来看,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处在上游水平。种种有利的因素,对发展商业,促使这一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与擅长金融票号的晋商和专注商品贸易的徽商不同,苏商是崇尚实业的近代新式商帮。上海开埠后,《马关条约》(1895年)允许外国人在上海设厂,临近上海的苏南士绅近水楼台,最先见识了现代化工厂和大机器,他们纷纷回到苏、锡、常兴办纺织、冶金、航运、成衣等加工制造业。

因此,在清末的“实业救国”浪潮中,以张骞、荣德生等为代表,无论数量和规模,苏商创办的实业都让其他商帮望尘莫及。及至20世纪30年代,苏商空前壮大,成为当时上海滩最重要的一股经济势力。他们注重实业,以商贸为副,重视产品质量,注重商业信誉,讲究诚信为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做大,在获得了财富之后,能够不断谋求发展,很多都成为当地甚至全行业的老大,他们大都怀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和爱国之心。因为出身较好,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十分重视人才和管理,也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谦让、诚实守信、不断学习。

8月9日至10日“商帮文化万里行——寻路苏商”活动,着眼于新苏商,以昆山、无锡、常州三地*相延展,参观考察当地特色企业,重塑新苏商力量,寻源新苏商文化。

积极部署,稳中求胜——传统制造业巨头的转型与升级(1)

清晨,在MBA中心谢老师及MBA联合会主席汤运达的带领下,参加寻路苏商的学员按规定时间集合,在寻路苏商的同时也在践行一个商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守时。

大家整装待发的同时,苏州大学MBA中心主席徐刚已在宾馆热情迎接,并邀请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介绍了苏州的的历史。

参观完苏州博物馆之后,我们一行人员赶到苏州大学进行参观交流,并受到苏州大学MBA中心魏主任等相关人员的热情接待,双方院校就MBA中心的发展,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体现了江苏MBA学校及校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中饭之后,我们参观了拥有26年历史的纺织业巨头——江苏阳光集团,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在陈董事长的带领下,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由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乡镇企业,发展到全球最大的毛纺企业风雨征程。在这漫长业变革背后,正确的战略方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人力资源方面。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是一个季度依赖人力资源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生产线来说,企业一般注重的是人力的数量,而非质量。因此,传统手工制造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用工难”,具体表现在基层员工的流动性非常的大,导致了企业可能时刻面临着用工荒。而阳光集团作为手工制造业的巨擘,旗下员工除了管理班子,绝大多数都是*员工,在面对这个让每个传统手工制造企业都颇为头疼的问题时,阳光集团采取了以提高员工福利为基础,以加大员工培训为重点的政策方针,恰好抓住了当今“民工三代”对于在企业中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诉求,为企业营造了家一样的环境,无论是购房,购物,抑或是业余活动,阳光集团都能做到员工需求的基本满足。经过车间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纺织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嘈杂无比,工作环境对员工身体的伤害,与他们得到的薪水依旧不成正比,而阳光及集团每年仍旧有相当数量的人力更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形成,人口红利在消失,阳光集团即将把自己的生产线西迁,这看似正确的道路上仍旧存在着无数荆棘,如何在保证员工福利,提供配套培训的同时减少基层员工的更替率,我想,加强员工子女下一代的教育,也许是一种新的思路。

其欠,是设备领先方面。阳光集团早在9192年销售额不足2亿的时候,花3亿元购买先进设备,而那个年代比阳光更大的国营企业却因为购买设备审批困难而迟迟没有上新设备,阳光集团抓住这次机遇,奠定了行业领先基础。因设备领先,阳光集团在9398年金融危机前的这五年,不仅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更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盈利回报。而98年之后其他企业想追赶阳光已望尘莫及。此时此刻阳光集团的生产设备采购清单已成为行业采购标杆。甚至竞争品牌放言“阳光买什么设备我们就买什么设备”。如,法国一家濒临破产的毛纺设备企业,因收到了阳光的订单而存活下来。当中国行业内知道阳光集团采购的是这家法国毛纺制造设备后,纷纷购买该法国企业的设备,最后这家法企设备成为中国毛纺生产业的标配。可见阳光集团已经引领中国的毛纺制造行业的各项标准。

最后,是技术创新方面。创新的前提要人才的聚集,阳光集团不仅用薪资吸引人,福利留住人,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便利,使学有所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通过对人才的激励,使阳光集团由前十年的追求规模扩大成功转型到现在的技术引领发展。如,成功研发了大豆纤维面料,可喷离西服(衣服脏了用水冲洗即可)等,进一步奠定了阳光集团的技术领先地位。

诚朴雄伟,励学墩行。我们在寻路苏商的活动中,从各位南大系企业家校友身上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人的历史底蕴更感受到了苏商企业家拼搏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苏商行之参观苏州博物馆(3组)

沿着平江路的小石块而上,我们来到了苏州博物馆。早早就有游客们候在门口等待博物馆的开门大吉。站在馆外静观场馆俨然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大作,祖籍苏州的他柔和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风格于一体,三年磨一剑设计出苏州博物馆,空间利用,采光通透,流水循环,堪称科技与艺术的集大成,更与比邻而居的拙政园构造出一古一今,一旧一新的相映成趣。走进苏州博物馆,开门见山;迂回于博物馆,春秋历历在目,明清跃然纸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姑苏既有春秋的荡气回肠,亦不乏才子佳人的柔情似水,我想姑苏的文化大致如此吧!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商历来在举国经济大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苏商中的翘楚却显少举国闻名,富可敌国的沈万山也早早的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江南素为鱼米之乡,烟雨琼花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骚客,培养出一批批状元秀才,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此富硕之地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温床,苏商对生活情调的重视远远超于事业的扩张,知足而长乐的心态是他们不愿意激进,不愿意冒险,走不出这张温床,飞不出翱翔天际的雄鹰。相比之下,浙商,徽商,晋商地处荒蛮,穷则思变,便则通,直到创业成为一种习惯,溶于血液,薪火相传!

毋庸置疑,苏商智慧、敏锐、稳健、责任,大时代下的他们依然很难走出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温床,小富即安的心态让他们难以雄心满怀,翱翔天际,天

生的享乐基因也这样一代代传承不尽!

政府高瞻远瞩搭大台,企业垂直整合唱好戏1组)

寻访苏商行的第三天,我们师生一行来到了金坛市,受到了12AMBA校友:金坛市招商局长朱颖涛同学的热情接待。朱局长有着一颗满腔热忱为企业与政府搭建合作桥梁的服务之心,结合着MBA所学的先进营销理念,身先士卒的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政府举措积极推进着金坛市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与经济开发区的合理规划、布局与建设工作。

首先,朱局长向我们介绍了目前金坛市拥有企业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四大产业领域:光伏领域、装备制造领域、盐化工领域与服装制造领域。未来金坛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节能环保,并准备吸引新材料领域的优秀企业入驻。

其次,朱局长分享了他之所以热衷于吸引德国企业入驻金坛的原因。第一,德国在制造业领域拥有着众所信赖的行业领先技术;第二,德国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他们是欧洲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的国家之一;第三,德国文化中有着与中国合作的良好根基,有利于推动两国企业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

再次,朱局长分享了政府在打造经济开发区与吸引企业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与感受。一、在布局规划金坛开发区的早期,政府通过大手笔大力度的*措施大面积的征收各种闲置与分散的农民土地并妥善给予安置,避免了有些地方吸引企业入驻后使企业面临拆迁难的困境而影响生产;二、在审批入驻企业的用地面积申请时,政府合理地与企业达成阶段性的考核目标,最大限度的保证政府为企业所提供的廉价土地政策被有效的运用于企业的运营发展并产生实际收益;三、对吸引来的外商们,朱局长也事无巨细地担当起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娘家人”角色,外商们在遇到诸如家门口修路、护照办理等小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求助人选就是朱局长。

最后,朱局长陪同我们参观了金坛盐化工领域的翘楚企业——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一期的整条生产线流程。心系企业发展的朱局长发现中盐企业日常的盐产品生产中每天会产生

2000

吨的碱性水需排放地下,每吨碱性水的排放费用是

1

元,长年累月将给企业造成一笔不菲的成本开支。有着开阔视野与商业敏感度的他却发现市场上紧俏的碱性饮用水产品每

500ml

的售价为

10

元。落差如此鲜明的成本与收益对比又促使他积极地为中盐企业如何变废为宝、提升利润而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合作牵线搭桥、出谋划策。此外,中盐企业的其它盐类“废弃物”的有效转化与市场的多元化运用的合作也都已在他的积极规划与筹备中。

企业的兴旺与长久发展离不开各种宏观与微观环境、资源、人才、资本等各种因素,能够在前行的道路上多一些这样高瞻远瞩、细致入微的政府助力无疑将极大地推动企业所在的产业整合与深化合作,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

苏商行之参观中盐金坛(3组)

寻路苏商,我们一路走来,来到依山傍水的金坛,走进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盐金坛),蜿蜒于茅山之“道”,欢歌笑语,收获满怀。

中盐金坛成立于2001年,是由中国盐业总公司等5家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中央直属二级企业,国家食盐定点企业。中盐金坛拥有“苏南第一矿”金坛岩盐矿的独家探矿权、采矿权、开发权和经营权。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戴上印有“CNSG”字样的白色安全帽,我们和中盐金坛开始了零距离的接触。不同于阳光集团的劳动密集型模式,走进一期高大的厂房,呈现眼帘的是规模化的自动化生产线和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而这里就是世界最大的单套每烟硝联产装置,每年有160万吨的真空制盐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全球各个角落,而这些正仰仗于金盐人的核心设备:从日本引进的全自动包装线与机械手,从德国进口的筛分机等,而他们的人才优势也彰显无遗,“211985”院校的各级人才招致麾下,仅2014年就引进博士、硕士若干,由他们领衔国家863等项目,为中盐金坛的转型升级铺石引路。

未来的中盐金坛将打开“工业盐”和“食用盐”的桎梏,“水中寻盐,化盐为水”的经营方向为他们打出另一方天地,盐析后的卤水经过工艺加工呈现弱碱性,符合现代人的弱碱健康理念,引水而用,变“废”为宝必将为中盐金坛带来更多的收益,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