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最闪亮的星呀,你们指引我们前行
钱七虎说,他今年84岁了,已经退休了,去年9月份突然脑梗,身体也不像以前那样硬朗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想做、能做。”
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回望百年奋斗路 致敬最闪亮的星”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上,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面对着现场3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嘉宾分享着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悟。
钱七虎院士回顾了自身科研经历,用一枚枚奖章、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讲述了科技工作者的理想情怀,描述了“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科学家精神。来源:团团前方小组
钱七虎说:“爱党信党跟党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他用六十余年的科研奋斗故事勉励青年,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
钱七虎出生在1937年10月,他说,那是国歌所唱的“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母亲在逃难途中的小船上生下了他。逃难途中,为了怕他啼哭引得日本兵发现,父亲差点把他捂死。
每当回忆起童年,他想到的,除了生活的艰辛,更有亲眼目睹侵略者、殖民者戕害同胞的残暴行径,这些让他深深感到:没有强大的祖国,人民不可能有幸福安宁的生活。
从上海中学毕业时,我国正急需军事人才,钱七虎就去了新成立不久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了大家都不太愿意选的防护工程,从此与之结缘。
1960年,钱七虎被组织选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深造。他说,“当时,有位老红军跟我说,我们国家还有人吃都吃不饱,国家得用多少金条才能送你们去留学啊。”
到了苏联后,他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成为工学副博士。留学归国后,一门心思做学问、搞研究。后来,组织又考察选拔成为院长、评为院士。
随着对现代防护工作的了解不断深入,钱七虎越发感到自己当初专业选择的重大意义——如果说核弹是对付敌对力量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就是一面坚固的“盾”。防护工程是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矛”升级了,“盾”也必须与时俱进。
在一次次探索实践中,钱七虎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帮助解决了我军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
翻看钱七虎的资料,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中,1975年,他设计出当时国内抗力最高、跨度最大的飞机洞库门;1992年,主持被誉为“亚洲第一爆”的珠海国际机场项目爆破工程,开辟了中国爆破技术新的应用领域;
在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项目建设上,钱七虎综合考虑洋流、浪涌、沉降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关键性建议方案;作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还对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能源地下储备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
钱七虎的故事
除了钱七虎,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回望百年奋斗路 致敬最闪亮的星”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上,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也都纷纷分享自己与科学的故事……
致敬最闪亮的星
那些闪亮的星呀回望百年奋斗路致敬最闪亮的星在百年前进的航程中那些人儿像星辰一样照亮国家民族前进的道路大医精诚,圣手仁心她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攻克重症肝病衰竭高病死率的国际难题,挽救数十万患者生命,她是感染微生态学说的奠基者,引领国际微生态前沿科学发展,她是新突发传染病防治“中国模式”的领衔创建者。她就是李兰娟院士。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兰娟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因为成绩优异,她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义无反顾地组建团队,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李兰娟说,让人民健康是我们党百年不变的追求,也是医务工作者的毕生追求。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爱国卫生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们党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我国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6岁到现在的77岁,各项健康指标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我们党一直在为人民健康不懈努力。
随着时间推移,李兰娟见证了祖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今,李兰娟也目睹了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她申请去武汉的时候,有人劝她年纪大别去了,她说我还年轻,她说:“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简单地吃了份饺子,就是年夜饭了。她已经73岁高龄,还坚持带队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李兰娟院士分享了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带领医疗团队驰援武汉,与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英勇经历,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来源:团团前方小组走向深蓝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2002年,徐芑南担纲蛟龙号总设计师,摆在他面前的却是特别沉重的担子。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徐芑南的夫人方之芬说,不管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徐芑南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刻旺盛起来。他的生活很单一,“除了潜水器,还是潜水器。”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奋斗者号”主驾驶张伟讲述了深潜事业每一次进步背后的故事,诠释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来源:团团前方小组“国家需要,我就去做”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是时年41岁的孙家栋。他也是后来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首任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他亲历、见证并参加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过程。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用成绩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工程总设计师。很多人不理解,孙家栋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孙家栋回答:“国家需要,我就去做。”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这满头白发的老人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他搞了大半辈子的卫星工程研究,仿佛自己就是一颗穿云而过的卫星,环绕地球默默造福于人民。在“回望百年奋斗路 致敬最闪亮的星”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上,他以视频的方式深情寄语当代青年,希望广大青年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展现新作为。这次活动引发网友热评 “逐梦杯”中国青年芯片科技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勇担时代使命,激发和释放青年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潜力和活力,7月8日,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逐梦杯”中国青年芯片科技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同步举行,旨在进一步凝聚青年科技人才,促进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引导青年担负起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 启动仪式上,大赛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倪光南院士和委员陈国良院士、邓中翰院士亲切寄语广大青年,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2021年7月8日,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届中国青年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逐梦杯”中国青年芯片科技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国良。陈国良院士是院士里的教学名师,一直尽心尽力培养学生。如果第二天有课,前一天的下午,他就会谢绝客人来访,一个人在书房里备课,家人也不能进去打扰他,他不允许自己的任何一堂课备得不认真。在科研方面,陈院士当年做并行算法时,涉足这个领域的人还很少,也没有现成的教材,他拼命地看文献,去图书馆查资料,以至于中科院图书馆的老馆长都跟他非常相熟。正是因为有这种一头钻下去,一定要把研究做到极致的态度,他才能在并行算法领域有如此大的建树。陈院士说:“在做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于为国家服务,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他在担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主任时,一直在想怎么把理论延伸,为当地的父老乡亲做实事。2021年7月8日,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届中国青年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逐梦杯”中国青年芯片科技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来源:团团前方小组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来说,科技报国的起点,始于1999年国庆节。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邓中翰受邀前去观礼。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他感觉既震撼又兴奋,同时,一丝愧疚涌上心头,“我受祖国培养,出国留学并在硅谷创业成功,如今,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大约半个月后,中星微电子宣告成立,年仅31岁的邓中翰担任芯片设计总指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成为这位年轻人爱国报国的发力点。2021年7月8日,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届中国青年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逐梦杯”中国青年芯片科技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倪光南院士是参与建设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科研元老,是“汉字处理系统”的开拓者。他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发工作,推广国产CPU、国产软件等,主持研发“联想式汉卡”和联想系列微型机。1981年,倪院士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面对比国内高70倍的巨额工资,他不为所动,坚持回国;临行前,他还自费几千加元,在当地购买了C语言编译器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助力祖国科技的发展。最闪亮的星呀你们照耀着我们前行每次望一望你们心中便多一分力量想像你们一样做伟大的事业过无悔的人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转发自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转发责任编辑/杨龙霞 李悦
转发责任审核/杨一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