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宫玉振:中国传统领导力哲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20-08-26 18:26 浏览量: 3201

题记:2020年8月1日,国发院举办“北大国发院EMBA论坛第42期暨北大跨文化领导力论坛第16期”活动,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杨壮与宫玉振分别以“西方领导力实质”和“中国领导力哲学”为主题演讲并就中西领导力对话。本文根据宫玉振教授的主题演讲整理。

领导力的概念和体系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此前并没有专门的领导力学科。但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就是入世和经世致用,诸子百家所探讨的多是治国之道,必然涉及到领导者、领导力这样的主题,有大量的关于领导力的思考。所以我今天所分享的就是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哲学。

以品格为核心的儒家领导力

管理学有一个研究结论,领导者的格局、胸怀、器度、境界、追求,以及价值观,对于组织的未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因素。

儒家领导力哲学的核心,是内圣外王,是立德立功立言,是以品格为核心的领导力哲学。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的重心,强调的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在儒家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层资格:有“圣”人修己之体,然后才能为“王”者治人之用。儒家所强调的是,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

从自我反省和人格养成入手,孔子把领导力的展开分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阶段,“修己”才能“安人”,才能“安百姓”。换言之,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领导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自我的修养、境界的提升的过程。

以自我修身始,以平治天下终,这也是一个领导者自我突破的过程。一个领导者要想走向卓越,首先要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进而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具有更高的格局、胸怀、气度、眼光、境界。所以儒家推崇的是君子、豪杰、圣贤,代表的都是儒家理想中的领导境界而君子、豪杰、圣贤的核心,是代表价值观、传承价值观、践行价值观的强烈道德自信。所以就有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所以真正的儒生都会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天下意识。所谓的“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儒家的领导哲学,为领导者提供的是一种清晰而坚定的理想与追求。儒家的领导哲学,是建立在品格与价值驱动基础上的。是以品格和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是以社会责任和天下情怀为核心的领导力。强调的是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

卓越的组织源于卓越的领导力。企业家的层次,决定了企业的层次。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的境界,决定了企业的境界。企业家的导向,决定了企业的导向。企业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企业家的局限,也因此就决定了企业的局限。

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领导行为的本质就是要处理“人”与“我”的关系。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打通“人我”、融汇“人我”的过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对品格与价值观的重视,对社会责任和天下情怀的强调,奠定了中国企业家自我提升与价值追求的基础。

以现实为核心的法家领导力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一直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的追求,有很多很正面的影响,但是儒家也存在其局限性。如果你读过《论语》,你读过《孟子》,你读过程朱的著作,你会发现,不管是孔孟也好,程朱也好,历代的儒家,反过来复过去,讲的就是一个主题,也就是“伦理道德”。问题在于,道德原则从来是完美的,应用道德的现实世界却从来都是不完美的。人生需要理想,但理想主义色彩过浓,变成迂腐的书生,却无法把事情做成。

对于领导者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中国文化中还有法家的理念。

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儒家相信的是人有向善的可能,强调的是人性理想的一面,那么法家相信的是人有求利的本性,它强调的是人性现实的一面。

韩非子曾经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做车的工匠做好了车,就希望富贵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做成了棺材,就希望人死得越早越好。并不是做车的道德多么高尚,做棺材的道德多么败坏,而是利益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行为。在法家看来,这个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离开了对人的求利的本性的把握,你根本就无法对人进行基本的激励。

除了利益之外,法家所信奉的还有实力。儒家对道德的力量充满了自信,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往哪边去,草就会往哪边倒。用今天的话说,儒家相信的是道德的影响力、感召力,相信的是德化的力量,强调以德服人。法家从来不相信这些,法家相信的是强制性的权势的力量,所谓的“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相信以力服人。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所谓的“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在法家眼中,离开了权势、权力,毫无疑问就无法影响别人的行为。

儒家讲的是道义,法家讲的是利益;儒家讲的是道德,法家讲的是实力;与儒家相比,法家的特点是非常冷酷,但非常现实。法家让你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另一个层面。如果是儒家提供的人生的理想,那么法家所提供的就是一种现实的取向。人有向善的可能,也有逐利的本性。真实世界的领导力,当然需要使命与愿景这样超越的一面,但也不可能无视权力与利益这样现实的一面。

中国文化是霸王道杂之。对于领导者来说,光有做事的激情是不行的,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光有对价值的执着是不行的,还要有与现实妥协的智慧。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既需要有对理想的坚守,又需要清醒的现实取向。要在理想中关注现实,也要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平衡,才是真实世界的领导力。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书生是成不了事的。土匪也是成不了事的,成事的一定是接地气的书生。

以柔性为核心的道家领导力

法家也有其不足。法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过于强势、过于冷酷、过于霸道、过于刻薄、过于自是、过于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这样的人人际关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最后也一定是败得一塌糊涂的。所以,还需要道家。

道家与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如果说法家的特点在于一个“刚”字,那么道家的特点便是在一个“柔”字。道家的重要命题是“柔弱胜刚强”,是“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为人方正而不孤傲,有棱角而不伤人,率直而不肆无忌惮,有光芒而不刺眼。

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模式:一种是刚性的,一种是柔性的。刚性的领导者,其领导行为往往是强势的、霸气的、压迫的、尖刻的、排斥的、抗拒的、敌对的、张扬的。柔性的领导者,其领导行为往往是谦逊的、温和的、欣赏的、开放的、吸纳的、包容的、合作的、低调的。

老子欣赏的显然是第二种领导者。他曾经警告说:“强梁者不得其死。”盛气凌人的领导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样的领导者,尽管可以迫使一些人在短期内服从自己,但时间长了,往往会带来下属的怨恨与离心离德,从而导致管理的失败。在道家看来,“弱者道之用”,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知其雄,守其雌”。什么叫“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很强大、很成功,却能够保持很谦卑、很柔弱的心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更清醒地理解别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包容,从而更好地汇集众人之力为我所用。用老子的话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为百川河流所汇注而成为王者,就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美国学者吉姆·柯林斯曾经提出过一个“第五级经理人”的概念。他把管理人从低向高分成5 级。在多数人的感知中,组织的一把手应该是外向、霸气、魅力十足的明星人物,然而柯林斯的结论是:最伟大的领导者,往往是安静的、谦逊的、低调的、平和的、不惹眼的、不自以为是的。为什么会这样?

这其中的原因,老子早就讲得非常明白:“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固执己见,反而能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清楚;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名;不妄自尊自大,反而能成为天下的领导者。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也说:“相对于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东西或许是有限的,承认这一点是明智的。”伟大的领导者一定是谦卑的、虚心的,所以能够从个人的逞强和刚愎自用中走出来,以柔软平和的心态展开自己的领导行为。

如果说儒家给人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给人以现实的眼光,那么道家就给人以成熟的心态。道家所展现的是一种包容,是一种耐烦,是一种从容,是一种恬淡,是一种灵活,是一种弹性,是一种圆融,是一种更高的人生智慧。

好的领导者,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同时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中国领导力的哲学基础。

作者:宫玉振

宫玉振,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宫玉振教授是目前国内对孙子兵法和商业竞争策略及中国式领导力研究最深入的教授。宫玉振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大国国家发展战略、不确定环境下的领导力与竞争战略、战略文化与战略行为、中国文化中的领导力。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