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中国经济如何在全球大变局下开新局
题记: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2020年8月16日在国发院EMBA论坛第43期的演讲整理。
今天的交流,我主要分享三点思考:
第一,我们所面临的新挑战,到底哪些比较重要,哪些比较严峻?
第二,中国经济如何在大变局中开新局,继续走好自己的路?
第三,我对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思考。
今年7月30日,政治局召开年中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传递的信息很重要。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百年一遇的疫情。
这两个因素带来什么样的新挑战?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的全球化。
二是中美经贸摩擦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至今愈演愈烈,尽管今年1月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是这半年来中美关系像自由落体一样下滑,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会好吗?
三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能不能得以巩固?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今年全球经济的最新预测显示,世界产出估计会比去年下降4.9%,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负面影响更大,预计会下降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会下降3%。这些数据基本上都是负的,唯有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为1%左右。世界贸易量方面,包括货物和服务,预计发达国家会下降13%,新兴工业国家会下降9%,全球平均下降12%。中国上半年贸易量只下降了3.2%,下降速度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IMF这份预测,最初于今年1月份发布,4月份修订过一次,7月份又修订了一次。之所以反复修订,说明全球经济难以预期,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厉害。
中国今年一季度GDP下降6.8%,也是40年来前所未有的下滑,但是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为3.2%,目前看来经济呈现V型复苏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他国家可能也希望今年二季度后经济能呈现V型发展,但是不见得有这样的机会,包括美国。
经济全球化开倒车
在这样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是否终结的疑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重点讨论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政治全球化或者其他。经济全球化最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贸易全球化,当然,贸易全球化之后会引出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全球化。
提出全球化已经终结的人有如下理由:
第一,国际上逆全球化势力不断抬头,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贸易单边主义、贸易霸凌主义盛行,不止是针对中国,也针对欧盟,甚至还针对其自身盟友,比如前不久与加拿大打贸易战。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中美贸易战准确地说从2018年7月份开始,打到2019年11月份仍未结束,只是按了暂停键。
第三,全球多边经贸协调机制被严重被弱化,世界贸易组织几近停摆。此前,当两个成员国对某件贸易事项有争端,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委员会负责处理。该委员会承诺,除非特别复杂的情况,在18个月之内对争端双方谁对谁错做出裁决,并明确指出,如果一方被判决为无理征收关税,或者反征收关税不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另外一方可以合理、合法地予以反征收关税。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机制受到了很大挑战,因为争端解决委员会对一项争端做出判决至少需要3名法官,任何一起贸易争端案件,必须由3名上诉机构成员联合审理并做出裁决。在去年12月10日之前,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委员会仅剩3位成员,包括来自印度的Bhatia,来自美国的Graham,以及来自中国的赵宏,前两位的任期到去年12月11日。这意味着争端解决委员会目前仅剩来自中国的赵宏,世界贸易组织从去年12月11日起最重要的功能已经瘫痪。美国一直在阻碍新法官的任命,它同意新法官任命的前提,是世贸组织必须按照它的规定重新改革。世贸组织的作用也因此大不如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第四,美国不断退群,包括退出国际核安全合作、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这对美国的软实力其实是非常大的打击,但特朗普好像顾不了那么多。
第五,今年以来很多外资撤离中国,同时“产业转移论”盛行,由于中国的劳动成本不断上涨,很多产业逐渐移到东南亚各国。
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碰到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作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两大贸易主体,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既是全球化面临的第二大挑战,也将对全球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只是暂停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发生经贸摩擦,势必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回顾中美经贸摩擦,一共经历三轮五次加征关税。
第一轮是2018年6月15日通过、7月6日实施的500亿美元清单,即对中国出口美国的500亿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对此采取的策略是同等力度、同等规模反制。同等力度是说美国加征25%,我们同样加征25%。同等规模是说我们同样分两次分别加征34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
第二轮美国继续加码,在第一轮500亿美元商品以外,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新增2000亿美元予以加征关税,并在2018年9月24日生效。中国基本上保持了同等力度、同等比例反制。同等比例的含义是,2000亿美元商品占中国5000亿美元出口商品的40%,中国进口规模为1500亿美元,其40%即为600亿美元,所以第二轮我们对进口自美国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第三轮是在2019年9月1日,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剩下3000亿美元产品征税并分两步走,先是9月1日对1380亿美元商品加征15%的关税,然后准备在12月15日对剩下的1620亿美元商品关税增加15%。由于在12月13日中美初步形成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所以这一轮第二次关税并没有增收。
随后,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2020年1月15日签订,2月14日生效,内容包括:
一、中美两方都同意在12月15日之后不再增加关税,但只是12月15日美国对华1620亿美元、中国对美750亿美元不征收关税,双方之前的高关税还在。
二、中方同意自协议签订后的两年之内扩大对美进口不低于2000亿美元的产品,这2000亿美元是在2017年的基础上扩大,因为2017年刚好是中美经贸进口和出口额达到高峰的时候。具体而言,今年扩大进口777亿美元,明年扩大进口1223亿美元。
要注意的是,中方兑现承诺有三种免责情形:
第一,如果中国想买,但是美国因为疫情、高附加值等因素,没有产品出口或者不愿意出口给中国,最终造成无法履行协议,则不怪中国。
第二,如果美国产品竞争力不够,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愿意进口,也不能怪中国,因为中国政府没有义务要求企业必须购买,中国企业有选择的自由。
第三,如遇不可抗力,导致中国没有办法达成进口承诺,也不能怪中国。今年的疫情就是一个不可抗力。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地推动各种市场主体扩大进口美国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扩大进口不等于减少顺差,因为中国扩大进口美国2000亿美元产品,但如果美国从中国进口更多,比如扩大3000亿美元,则顺差还增加1000亿美元。所以我们只承诺扩大进口,不承诺减少贸易顺差。
扩大进口美国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能源、制造品和服务四大类。
服务方面,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涉及保护商业秘密、地理标识、商标和加强打击盗版。地理标志主要是指原产地方面的规定,比如从中国出口的某款产品必须注明原产地是中国,哪怕该产品是从香港地区出去,可能享受不同的关税待遇。服务方面还涉及技术转让、金融服务、货币和外汇、争端解决机制。金融服务是说中国应该扩大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息评级等市场准入,现实是4月1日开始,我们已经允许外资银行保险业的进入。货币和外汇则要求避免竞争性贬值,这一点对中国来讲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人民币长期是一个升值而不是贬值的通道。
争端解决机制的英语原文为agreement而不是mechanism,所以它本质是一个双方达成一致的安排,不是命令与服从的机制,强调双方磋商,而且争端双方有对等的义务。所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从字面看好像中国承诺多一点,其实中国也可以找美国执法方面的问题。
现在中美双方的关税水平,是美国产品进入中国要交19.3%的关税,中国产品进入美国要交21.1%的关税。相比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前,因为同属世贸组织,那时中国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只需要交3.1%的关税,美国产品到中国需要交8%的关税。贸易摩擦之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的市场关税相当于从8%提高到21%,上升13个百分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从3%上升到19%,上升16个百分点。
客观而言,美国相关研究机构对中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情况表示认可,甚至包括之前非常鹰派的麦肯锡。即便遭遇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中国可以不按照协议来执行,但中国还是认真地履行了协议,以示诚意。当然,现在两国经济不好,要达到之前的水平比较难。目前估算中国实现了承诺的45%,年底预计能完成60%就不错。
全面打压中国不断加码
以前我们说经贸是经济的压舱石,现在经贸可能压不了舱,但是,如果说中美关系是黑暗关系的话,经贸至少是中美黑暗关系中的一盏明灯,或者说是阻止中美关系进一步下滑的一个刹车器。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或者打压已超过22项,因为还在更新。
从最早的301调查、337知识产权调查,到232钢铁调查、双反一保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各种加征关税、保护调查。美国还直接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会涉及国家安全调查,对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予以管制,不允许卖到中国并且施加经济制裁。
最近美国又干涉我国内政,包括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我们的新疆、西藏,出台了很多措施。驱逐中方主流的媒体,拒绝承认中国南海的主权。美国航母又进入东海。
在高科技产业,特别是通信产业,美国在推动和中国的加速脱钩。撤销中国电信在美国的牌照,两三个月前还点名中概股风险,助长了中概股下跌。推动英国等盟友禁用华为。中国的抖音、微信等在美国遭封禁。
美国防海外腐败法不见得一定是针对中国,但里面有针对中国的内容。美国还以疫情暴发为由要求中国做出补偿。
最近,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甚至污蔑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7月底又关闭了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还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完全否定过去近50年来的中美关系,表示对华接触是失败战略。
这些都是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表现。中美关系用“自由落体一般的滑落”这个表述并不过分。
以上所有事实都指向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不是已经终结了?
基于观察,我不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终结。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贸易全球化,目前贸易全球化并没有终结;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核心特征,一个是生产地区化,一个是贸易全球化,也没有变。这两大核心特征简单来讲,就是产品在全球不同地方生产、包装,变成最终品之后卖到全球不同国家、地区,比如iPhone、波音787,都是体现核心特征的典型案例。生产地区化、贸易全球化,应该是对经济全球化最本质也是最简练的概括。
其次,世贸组织等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很大冲击是事实,但是出现了全球化合作的新形式,就是全球多边化让位于区域合作,地区经贸合作多边机制不断加强,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加墨自贸区(原北美自贸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盟地区和中日所在的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有两个贸易协议比较重要,一个是日本主导的全面进步泛太平洋贸易协议(CPTPP),另外一个是中国积极参与并主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国家构成不同。TPP除了东亚国家以外,加拿大和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都在里面,美国原来也在里面,后来特朗普退出。RCEP主要是15个国家,包括东盟十国以及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RCEP本来还包括印度,去年12月底15个国家都签署了阶段性协议,印度不愿意签,因为协议的一个核心内容是RCEP的成员之间90%的产品都免征关税,印度担心外国的产品进来冲垮本国产业。
其次,RCEP对合作成员要求开放的程度低于TPP。RECP的主要规则包括:15个国家可能时间上有早晚之分,但是最终都要实行90%的货物贸易零关税;实施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允许在RCEP范围内计算产品的附加值;放宽服务贸易跨国投资准入,包括旅游、医疗、留学都是服务贸易的大项。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来中国建一个分校,以前是不允许的,现在也允许了;增加了电子商务便利化的新规则,电子商务肯定是国际贸易新的重点,RCEP会继续往前推进。
在RCEP合作成员中,东盟十国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东盟十国分三个阶梯,第一梯队包括新加坡、文莱,属于富国;第二梯队是4个中等收入国家,分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第三梯队是柬埔寨、越南、缅甸、老挝。早在2010年,东盟六国和中国就已经形成一个自贸区,关税降到0,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到2015年关税目标降为0。我国现在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不是美国,也不是欧盟,而是东盟。在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东盟对我国的战略意义可能更大。
全球价值链面临重组风险
有人认为,现在中美交恶,全球各国基本都在站队,欧盟等西方国家不敢得罪美国,自然站在美国那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会不会因此被取代?
我个人的答案非常明确:不可能。
根据是中国2000年入世前的全球贸易拓扑图,其中圆圈越大代表这个国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越重要,比如德国,毫无疑问在欧盟地区是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连接线越粗代表两个国家间的贸易流或贸易金额越大。2000年中国没有入世之前,全球贸易两大中心节点,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如同全球贸易的“双子塔”。
到2015年,全球贸易关系跟现在差不多,是非常清晰的“三足鼎立”态势。欧盟仍然以德国为中心。北美依然以美国为中心,但是盟友只剩下两个,而且基本与其他地方隔裂开,或者贸易流太小没有画出来。中国成为另外一个中心,周围是南海地区国家。
我个人认为,“三足鼎立”态势在目前“去全球化”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会持续,最终会形成美国、德国、中国三个中心。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中心节点位置不但不会被取代,而且会加强。特别是我们现在跟东盟十国的联系会加强。
为什么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地位会更巩固呢?理由在于:
第一,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贸易尤其是商品贸易、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以及资本、技术、人员、数据等经济指标,中国有很多在全球排名第一或第二名。在目前的格局下,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企业发展方面,尽管中国拥有1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上占1/5强,但是营业收入只占了这18%。
第二,目前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只有中国拥有。一般来说,一国能生产的产品品种越多,说明产业链越齐全。如果按照我国海关8位码的编码来计算,中国2019年有87932种产品出口,如果按照美国更细的10位码编码来计算,中国出口的产品有14,000多种,绝无仅有,这就是中国全产业链的一个体现。
全产业链很重要,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比如中国人去非洲做生意,衣服、鞋、帽这类劳力密集型产品在非洲很好挣钱,因为这类产品进入消费环节后,并不需要原材料、复杂的中间品或者是本品,但是像摩托车生意,可能挣钱就不那么容易,因为摩托车产品如果零部件坏了,非洲本土生产不出来,还得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的成本于是就会增加。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就在于,基本上各种产品都能在中国市场上找到,成本优势很明显。
第三,中国还有一个生产特点就是产业集聚。中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生产所有产品,而是会进行分工,并通过专业化生产把该产品领域做大。比如东莞做电子,汕头做文具,河北廊坊做家具,河北邢台做羊绒,由此构成有专业分工的产业地图。产业集聚链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专业分工也非常重要。
第四,中国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位置的另外一个核心因素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这是中国最大也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中国现在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未来还会越来越大。
第五,我个人认为外资撤资不会成为一个潮流。当然,撤资要看具体产业,如果是研发产业,完全有可能撤回欧美,如果是劳动力密集产业,比如做衣服、鞋、雨伞,也有可能转移到东南亚去,但如果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大规模撤到东南亚或者欧美就不可能,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劳动成本因素。中国的劳工成本平均在750美元一个月,差不多是5000人民币一个月,在美国这个数字是4200美元,所以中国约是美国的1/5。
其次,交易成本因素。产品生产出来要销售,如果产地接近市场,运输成本就会下降,交易成本也因此会下降。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产品要卖到中国,肯定在中国生产更好。
与此同时,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地区贸易壁垒这几年也下降很快。
我们首先来看上半年经济的表现,再说下半年经济,然后理解“双循环”的问题。
全年整体由差转好
上半年,中国经济尽管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6.8%,但第二季度很快恢复并增长3.2%,上半年同比下降1.6%,整体表现好于预期。对比IMF的最新预测数据,中国上半年经济恢复也比其他国家好得多。
我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速会在2%-2.5%。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将主要取决于第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如果这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为6%,意味全年平均增速将在2.2%左右。如果下半年平均增速略低于6%,全年平均增速也会在2%左右。
下半年每个季度6%的经济增速到底有没有可能?我们应该看到:
一、工业恢复比较快、高端技术制造业上升也比较快。数据显示,企业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的规模工业,今年1-2月下降13.5%,但第二季度上涨4.4%。
二、一些产业逆势上涨,主要有高科技、装备制造、运输器械、集成电器,还有工业机器人,增速比较明显。还包括信息传输、软件业和金融业。
三、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5个月高于50%,7月份甚至达到51.1%,很难得。
四、第三产业第一季度下降1.6%,第二季度附加值已上升1.9%。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环比下降了30%,同比下降得更厉害,这也是美国194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美国全年经济肯定下降超过10%,甚至达到15%或者20%。去年美国经济总量是21万亿美元,中国是14万亿美元,今年如果中国经济没有下降、美国下降20%,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两三年之内赶上美国。如果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速度会更快。
我们再从三驾马车的角度分析,在投资方面,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分两部分,传统基建部分有所下降,但高科技投资在上升,主要是医用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方面,上半年其他国家都下降了12%-13%,中国下降3.2%。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共14.2万亿元,其中出口7.7万亿元,保持了1.2万亿元的较大顺差。去年中国贸易顺差高达2.9万亿元,个人预计今年也会有2.5万亿元左右。因为上半年已有1.2万亿元的贸易顺差,即便下半年一模一样,也有2.4万亿元,而我预计下半年情况更好。从出口主体看,民营企业会成为拉动出口主力,但附加值降幅最大。从出口产品看,最终消费品、集成电器、医疗器械出口会上升。从结构上来讲,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另外,一带一路的外贸比例增大到三成,慢慢还会增加占比6成。
国内大循环
今年5月14日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一次提出“双循环”这个词。原话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说明中央第一次明确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是官方第一次认可这一提法。
7月12日习总书记主持的企业家座谈会,再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并将“逐步”变成“加快”,说明基于国际情况尤其是对中美关系的判断,中央认为我们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
当然,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闭门造车。当一个经济体越大,外贸越重要,内贸也越重要。大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主要靠国际大循环,初阶阶段之后国内市场就非常重要,但同时继续长期扩大进口,做好进口博览会是一个重要任务。
加快国内大循环具体要怎么做?政策目标的核心包含两个词,一个是六稳,一个是六保,二者密切相关。
六稳是稳预期、稳就业,通过稳预期达到稳就业的终极目标,稳预期又具体以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金融四种方式来实现。六稳政策其实明确了内外循环之间的关系。
六保强调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实现六保通过三个方式,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开放政策。三大政策中,当前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因为通常而言,经济比较不景气主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相反,如果经济过热就主要靠从紧的货币政策来冷却,即收紧银根。
3月份中央会议即提出“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抓落实”,大半年来我们都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在某种角度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其重点不在于宽松,而是总量控制和工具创新。
工具创新强调灵活适度释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潜力。所谓*市场报价利率,简单来讲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主要参考它来进行*定价。我们也知道银行有利率走廊或者利率通道调控,即通过变化存*利率进行调控,如果银行把*利率降低,企业借钱成本就下降了。此外,工具创新还包括做好各种专项再*工作,比如央行用3000亿元来扶持中小微企业再*、再贴现,当然也包括减税、降费、缓交社保、减免租金等方式。
房地产政策基本上比较稳定,即“房住不炒”,住房不再是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相关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升,但是商品房价格还是下降的,这说明短期内商品房需求依然在下降,房价要升上去自然不太可能。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升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长期来讲,对商品房肯定还有刚需,比如一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这批大学生要成家、要就业,特别是*城市刚需非常明确。当然,非商品房的建设性投资也是有的。
总体上,最新经济政策首先在3月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基础上,增加“精准导向”的新要求。3月份强调工具创新,主要有再*、再贴现等方式,现在新工具已经用了快半年,要看成效,所以加入精准导向要求,看到底做得怎么样。
其次,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下半年人民币不会像美元过度放水,已明确只是合理增长,并不会实施大规模宽松的货币政策。换言之,人民币利率会比美国高,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会升值而不是贬值。如果投资美元的话要非常小心,下半年美元应该会贬值,可能到美国大选之后比较稳定,才可能反弹。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这也是目前为止一直强调的内容。只有保住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就业承诺才能比较好地兑现。
最后是财政政策。现行财政政策会更加主动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还会加大。财政政策说到底回答两个问题,第一钱从哪里来?第二钱用到什么地方去?
钱从哪里来?简单来讲有三个来源:一是预算内资金。去年财政收入19.7万亿元,今年估计差不多。除了财政收入以外,今年还安排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赤字财政,明显要占GDP的3.6%以上,绝对额会达到3.76万亿以上。国际经济学的经验认为,如果财政赤字超过GDP的3%就不安全,3%以内比较稳健,但是也不是超过3%就一定会出问题,美国去年财政赤字是4.6%,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去年财政赤字是6.1%,相对而言,中国今年3.6%的财政赤字其实也不一定是问题。基于这些,今年预算内资金有将近24万亿元。二是国内*,包括增加1万亿元特别国债。三是自筹资金,其中专项债从去年的2.15万亿元提到3.75万亿。三项加起来就是今年可用财政资金,共计28-29万亿元。
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也讲得很清楚。首先,新增的2万亿元全部转向地方县级基层,关键词在县级基层,目的是防止省级或市级“雁过拔毛”。这部分资金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企业、保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涉及的钱也都从这里出。其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主要用于扩大消费和投资,也即“两新一重”,包括新基建、新型城镇化,还有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通过“两新一重”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推动城镇化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两新一重” 与”三化融合”
如果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两新一重”跟“三化融合”紧密连在一起,“三化融合”就是所谓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体现在中国大陆五大城市群,以美国NASA的灯光图来看,灯光越亮代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越好,北边是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只有北三县(即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以及香河县)还是没办法连成一条线;另外最亮的两个地方分别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最后剩下的两个地区还做得不太好,一个是成渝(成都、重庆),但中间有一片区域是特别零星的灯光,另一个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长沙、南昌。
中国的城镇化率2019年是60.6%,美英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75%以上,有的甚至在80%以上,所以我们还有一定距离,提高城镇化率也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对于新基建,是相对于传统基建而言。传统基建主要做存量,把路修起来是做一个存量,新基建主要是做流量,比如5G、AI、新能源汽车。也可以说,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一个是做规模一个是做结构。传统基建跟新基建的特征也不一样,新基建的重点是数字经济,数据特别重要。传统基建则认为“要想富先修路,有路就能来人,产品也走得出去,这叫“供给决定需求”。新基建是在城市密集度高的地方建新的基础设施,准确来讲是“需求决定供给”。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市场主体也不一样,传统基建是政府主导,新基建当然政府也会参与,但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更强调商业应用。
其他潜在新基建产业,首先是特高压。比如要发展京津冀到雄安这一块,还有武汉、成渝的城市群,特高压是一个发展重点。另外,充电桩绝对是一个好市场,现在除了新增20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国家计划,未来十年还要新增6000万辆,而且要求1:1,即一部汽车配一个充电桩。目前的比例是1:3.4,10年之后电动车将达到8000万辆,意味着充电桩缺口6300万个。最后是电力方面,主要是国家电网投资,都是经济建设的潜在产业。
双循环中的外循环
国内大循环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部循环则离不开对外开放政策。目前中国外部开放政策主要包含两点,一个是海南自贸港,一个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目前我们有18个自贸试验区,除了西部以外,只有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贵州这6个省份没有成立自贸试验区,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6省份中可能至少会有4个省份新增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比较特殊,河北自贸区包含大兴机场片区,大兴机场也有一部分在北京,但毕竟不够大。所以,北京也有可能发展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海南自贸港今年6月份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之前开放了几次都不是特别成功。最新方案提出5年之内实现早期收获,再过10年实现全面开放。短期内强调的内容有:
1、商品自由流动,即像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样“*放开、二线管住”。所谓“*放开”,指境外及区内的货物可以不受海关监管自由出入境,即自贸区(港)与境外实现货物、资金和人员等要素自由流动。“二线管住”是指从自贸区(港)出入国境内其他区域的货物,纳入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实行常规监管,要征收相应的税收,并纳入贸易统计。
2、要素自由流动,涉及人、财、物、资金、人员、运输等方面,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要素也被纳入其中。短期内还有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以及放宽市场准入。长期来讲,涉及制度集成规则的创新、税收管理、社会治理、法制建设,还有风险管控。税收管理是对标香港,因为现在内地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最高可达到45%。但是在海南最高也只有15%。海南还学美国的绿卡管理办法,在海南居住满183天或半年,就可享有15%的税收政策。这是海南自贸港的一个大手笔。
除了海南自贸港,稳外资和稳外贸方面还有很多具体内容,比如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新出台的15条。简单概括,这15条外资外贸方面新的举措,一部分是有关出口信用的内容;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和劳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内容,像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将加快、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还有一部分是贸易新形态,如电子商务肯定是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是外商投资优惠新举措,比如投资额达1亿美元以上给予优惠,如果自己做研发更优惠。
中美关系一日三变,越变越差,个人对中美关系比较新的基本判断如下:
第一,中美的摩擦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多。我个人认为,未来中美不只是经贸摩擦,中美各种摩擦应该越来越厉害,至少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当然希望双方合作共赢,但美方出于自身利益不见得如此选择。
第二,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平衡与选择。特朗普及其幕僚代表了美国一些人的利益,但对美国工商界而言,友好的中美关系更有利。比如苹果公司面临用户在微信和苹果产品之间二选一的话,肯定着急,因为中国用户可以不用苹果手机,但恐怕不能没有微信。所以,从商业利益的角度,美国工商界肯定希望美国跟中国关系更好。从国家战略来讲,无论是特朗普、拜登还是其他人上台,是不是一定让国家优先战略服从商业利益,还要打一个问号。如果美国国家优先战略比商业利益更为重要,当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是中美经贸合作是阻止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中坚力量。
第三,中美关系未来会不会变成大规模热战?我认为应该不会。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也明确,和平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此前会议都没有这么明确。虽然这不代表中美关系会变好,但是热战的可能性降得很低。
第四,未来中美摩擦会越来越厉害,中美关系最差的时候会是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经济总量之时。美国的心态可以理解,这是在和平年代的第一第二换位。
第五,中美关系越来越差,中国一味妥协退让其实是避免每件事都针锋相对,但应对还是很需要“有理、有利、有节”。如毛主席所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更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总之,对中美关系的最终判断,可以用这12个字准确地概括,即长期竞争、有限合作、力求共存。其中,长期竞争和有限合作是客观事实,力求共存是一个目标。
最后小结:
首先,疫情重击之下,中国经济已经回暖,成为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态势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基本方向和趋势并没有本质改变。
再次,如果想要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中心位置,一个核心方向是发展数字经济,即数字贸易导向。
最后,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对中美关系,即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流,这是一个定心丸。在此前提下,任何摩擦都可以云淡风轻,包括可能的擦枪走火。
基于此,我们的布局才能比较容易。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说:“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中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的情况当然充满挑战,但继续前进的勇气非常重要。
余淼杰,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