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余淼杰:“双循环”新格局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20-09-10 19:30 浏览量: 4404

题记:2020年9月2日,北大国发院与“SAP成长型企业社区”共同推出“国际风云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线上直播。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的演讲精要整理。

一、变局与挑战:美国不断加码全面打压中国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发生经贸摩擦,势必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或者打压已超过22项。从最早的301调查、337知识产权调查,到232钢铁调查、双反一保的反倾销反补贴,再到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会涉及国家安全调查,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予以管制等,经济制裁手段层出不穷。

同时,美国又频繁干涉我国内政,驱逐中方主流媒体,拒绝承认中国南海的主权,撤销中国电信在美国的牌照,推动英国等盟友禁用华为及封禁中国的抖音、微信等。甚至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污蔑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7月底又关闭了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还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完全否定过去近50年来的中美关系,表示对华接触是失败战略。

以上所有事实都指向一个问题:中美关系越来越差。可以说,中美关系不止是经济摩擦,已经开始从经济上升到外交,甚至未来有可能上升到军事方面的冲突。

二、应对:用双循环开局中国经济下半场

就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经济全球化受到严峻挑战之下,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通过双循环在大变局中开新局。如何理解“双循环”?要注意几个关键节点。

首先,今年5月1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竞争优势是超大规模的生产优势跟内需潜力,目标是构建一个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局面。

其次,在7月12日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并将“逐步”变成“加快”,一字之差,也反映中美格局不断变化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双循环”中的内需外需要相互促进,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代表我国要闭门造车,促进“双循环”格局也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更不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内向化,而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同时通过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来推动国内和国际的双循环,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更高水平。

三、发展:中国发展双循环的优势

中国发展“双循环”这一战略有四点支撑。

第一是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第二是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第三地区集聚的产业优势;第四是交易成本的优势。

具体而言,首先,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劳动力比较便宜,而是因为我们具备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与此同时,贸易、企业、资本、人员、数据、技术等都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这是我们提出‘双循环’的原因之一。

第二,目前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只有中国拥有。一般来说,一国能生产的产品品种越多,说明产业链越齐全。如果按照我国海关8位码的编码来计算,中国2019年有超过七千种产品出口,如果按照美国更细的10位码编码来计算,中国出口的产品数目更多,这些都在说明中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第三,中国的产业集聚链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东莞的电子产业群,汕头的玩具产业群,廊坊的家居群等,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张产业集群的“名片”,产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聚的效应带来的价值,也是让中国的全产业链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四,交易成本优势。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14亿人口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且这个群体未来会越来越大。以这个为基本前提,外资撤离中国,是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的。首先,从劳动成本因素看,中国的劳工成本平均在750美元一个月,差不多合5000人民币一个月,仅是美国的1/5。其次,从交易成本因素看,产品生产出来要销售,如果产地接近市场,运输成本就会下降,交易成本也因此会下降。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产品要卖到中国,肯定在中国生产更好。

总之,尽管全球化的结构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而这也正是中国发展“双循环”的优势所在。

四、如何做好中国经济“双循环”?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那么目前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对内开放、对外改革”,即搞活中国经济“内循环”,重在对内开放,而要做好中国经济“外循环”,重在对外改革。

针对中国经济“内循环”,有六点想法分享:

第一点,以中性竞争原则推进要素的市场化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各种要素,既包括我们传统的资本劳力、能源还有中间品,也包括新兴要素,比如数据等。这种要素如何完善市场化,通过中性竞争原则来推进非常有必要。中性竞争原则意味着公开、公正、公平,也意味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样重要,在市场中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实现要素市场化。

第二点,通过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推进贸易自由化

目前中国有18个自贸试验区,除了西部以外,只有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贵州这6个省份没有成立自贸试验区,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6省份中可能至少会有4个省份新增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比较特殊,河北自贸区包含大兴机场片区,大兴机场也有一部分在北京,但毕竟不够大,所以,北京也有可能发展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我们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新举措,就是6月份出台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它分两步走,一个叫早期收获,一个叫全面开放,在2025年实现早期收获,早期收获主要内容包括两个:一是商品的自由贸易,二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包括我们平时所讲标准意义上“*放开、二线管住”,这是贸易的便利化。

新举措的长期目标是要建立制度集成规则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税收,通过税收管理推进社会治理、法制建设,另外一个新的关注点就是风险管控一定要做好,包括贸易、金融、公共管理、公共卫生等一系列安全,这是海南自贸港构建的情况。

第三点,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

国务院办公厅在8月5日出台了文件,提出了15点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总结了三个重点方向,第一是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第二是加快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从东部转到中西部去;第三是提升通关的便利化水平以及对外资重点项目的扶持。

第四点,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提升居民的消费

双循环中的内循环,很重要一点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提升居民的消费。促进内需要通过两条腿走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聚焦在三个方向:第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第二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第三是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今年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减税降费,保证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扩大消费;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减租降息,让中小企业能够活下去,它们活下去,就保住就业,保住就业老百姓就有钱,也就能够促进居民扩大消费。

第五点,以发展“两新一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融合

所谓“两新”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国家投资1.6万亿元用于“两新一重”,目标就是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投资需求上升,推动城市化尤其是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

为什么“两新一重”跟“三化融合”有关系?“两新一重”是为了服务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城镇化一定要依靠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具体理解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彼此离开都无法持续。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为前提,信息化就是通过AI、5G等手段更好地融入到工业化和城镇化中。

三化融合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中国经济内循环落地的重要工作。

第六点,通过重点发展都市圈、城市群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的城镇化率2019年是60.6%,美英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75%以上,有的甚至在80%以上,我们与之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提高城镇化率也是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包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带这五大城市群,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

对于中国经济的“外循环”,要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在于贸易自由化,然而,去全球化、贸易单边主义时有发生,使得经济全球化面临很多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没有终结,只不过呈现为一个新的形态。

为什么这么判断?源于贸易全球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生产地区化、贸易多边化没有发生改变。

生产地区化是说,从铅笔到iphone手机,每个产品都遵循零部件由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的专业化生产,再经过另一个地方加工装配,卖到全球各个地方去,这一核心特征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WTO的举步维艰使得地区经济一体化正在取代多边经济合作,虽然地区经贸合作这种多边机制不断加强,正在取代全球多边机制,但贸易多边化的本质没有改变。

中国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外循环,有两大工作重点。

第一个重点,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切实落地。

中国的“一带一路”分成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现在官方数据显示,有65个成员国家,如果从广义上讲数量会更多。通过两条腿走路,我们“一带一路”的外贸已经占中国外贸的31%左右,目前看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前景应该会优先于陆上丝绸之路。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是东盟10+1自贸区,东盟10国已经成为取代美国和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更要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个重点,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英文简称RCEP)目前一共覆盖16个国家,包括东盟10国再加上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自从在2010年建立东盟10+1自贸区之后,东盟10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也使东盟成为我国外贸的后花园。

如今中美关系紧张,对外开放要经历改革,意思就是不要再一味依赖美国,因为中美关系不断紧张之后,对美国外贸一定是下降的,中国的价值链有必要通过东盟10+1自贸区和日韩产品来完善、补充,出口到欧盟和其他新兴工业国家,继续利用全球化的经济特征,持续做外贸生意。

中国未来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积极参与并主推RCEP。RCEP不仅要求参与国之间90%的货物贸易实行零关税,实施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允许在整个RCEP范围内计算产品的附加值,还放宽服务贸易跨国投资准入,增加电子商务便利化的新规则。电子商务也将是国际贸易新的重点,尤其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新的业态将愈加重要,RCEP会继续往前推进。

五、中国如何巩固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的位置?

双循环不是说只有内循环,也不是说不要外循环,相反是要加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的位置。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位置并不会因为我们面临几个大挑战而被取代。

如何重构中国中心节点的全球价值链?第一点,是要提高国内产品的附加值,第二点,是要发展数字导向和知识密集型的全球价值链。

六、如何发展数字贸易?

这次疫情中全球贸易下降11%左右,数字贸易却逆势上升。发展数字贸易有两个重点方向:第一要跟“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数字的新形态体现在商品贸易中;第二要跟服务贸易结合在一起,通过落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实现。

中国要发展全球价值链,要以数字贸易为先导,通过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的方向实现,而且从数字角度来讲,我们的5G、AI等产品跟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步起跑线上,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有利于我们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数字贸易是中国未来国际贸易以及发展中国经济的一个重点。

对于中美关系,我们不能做乐观的估计。美国已经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进行全面打压,长期竞争、有限合作将是未来十年中美关系的基本定调。

七、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

对于众多的企业而言,接下来如何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之中,并扬长避短提升竞争力也至关重要。

对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准大方向、瞄准新方向。所谓大方向是指对中美关系持续下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新方向是指把目标转向一些新兴工业体及新兴市场,尽管这些市场目前的规模仍然比较小,但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零敲牛皮糖”的方式一块一块敲下来,由此寻找到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其次,是走得远。无论是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还是过去几年兴起的互联网产业,可以把自身的触角延伸得更长远一些,积极发展包括东南亚乃至非洲等市场,通过加大投资输出中国技术、中国模式,为全球各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优化价值。

再次,是挖得深。企业要大力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做好新产品的创新,由此提升企业竞争力。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发展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等全新的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也是未来的趋势和重点。

最后,是到西部去。目前,国内的经济体系正逐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忙实现梯度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向国内的中西部转移,这样不仅能对“西部大开发”起到更多作用,也能够重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总的来看,在“双循环”新格局、大战略的背景之下,中国一定会从长期增加有效供给,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布局之中,培育出更多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未来以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同样也是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赢得更加广阔市场空间的关键和新动能所在。

余淼杰,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 更多教授观点】

★教授观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忻榕数字化时代来临,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会消失吗?

★ 教授观点| 交大安泰陈方若:改变知行分离,要让教授们摆脱“成功的诅咒”

★ 北大光华陈玉宇:结构变化中的企业之道

北大国发教授杨壮:西方领导力的实质

魏江:商学院要让企业家多学点“无用之真理”

★ 做空制度如何适度监管?清华五道口张晓燕教授相关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

★ 北大光华马力:中美谈判陷入胶着,美国到底想要什么?

★ 复旦大学EMBA教授鲍勇剑:危机问题有“八难”,管理者如何应对

★ 胡捷:美国经济能否缓慢复苏,疫情二次暴发成最大隐忧

★ 黄毅:全球化为什么不是消亡,而是重构?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ESG评级应该万流归宗吗?

★ 教授观点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吴飞:热销的明星基金真的值得被追捧吗?

★ 教授观点 |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企业不要把社会责任和盈利对立起来

★ 教授观点 | 袁志刚: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层矛盾和基本走势—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

★ 教授观点 | 北大光华教授王锐:新消费,新健康与新场景

★教授观点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李峰:金融先行,促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北大国发院官方微信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