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吟:全视角认知能源安全全方位推进能源转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23-02-28 19:10 浏览量: 4587

2022年12月18日,北大国发院举办“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中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本文根据“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主题分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吟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围绕本场论坛“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主题,我分享的内容是“全视角认知能源安全,全方位推进能源转型”。

全视角认识能源安全

先来谈全视角认识能源安全。老祖宗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这个“柴”就是讲的能源,而且摆在第一位,越到后面是越高层次的享受,前面要取暖、要吃饭,最后是喝茶。

在现代社会,能源更是不可或缺。最近一次能源安全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应该是在2021年下半年。个别地方受“运动式减碳”的思潮影响,认为控煤就是为“双碳”目标做贡献,结果有关部门的不当措施引发连锁反应,过于严格地控煤炭导致煤炭供应短缺,煤价暴涨。由于电价无法同步上调,结果煤电供应严重不足,导致拉闸限电。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胜利油田视察时就讲,能源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里。2022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也非常清楚地强调能源我们自己要做足,能源安全问题要把握主动权。对此我举双手赞成,早在2020年10月我就和有关同志一起撰文,在《中国能源报》上登出了“炉子必须稳稳生在自己家中”的整版报道。“炉子必须稳稳生在自己家中”,一般人不太好理解,但是对应着“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好理解了。

能源安全保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什么时候,它肯定是第一位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安全也就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也讲到,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这之前,我们一直都讲现代能源体系,提出新型能源体系,就要求我们系统性地认识能源安全。

能源系统也存在“不可能三角”,也即供应安全、经济可获、环境保护这三者的不可能同时实现。从优先级来看,安全性第一,经济性第二,环境保护是有污染再去治理污染。这意味着能源系统必须应对三方面的挑战,不能顾此失彼,三者同属一个系统。

能源安全是能源系统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能源供应,涉及产、运、消、储等各环节的能源安全。再比如环境保护,现在上升到生态文明高度,事实上更是关乎气候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多方面问题。按照中央提出的系统性观念的要求,我们就要重新认识能源安全,要从时间和空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全视角认识能源安全。

从时间角度看,我们要考虑短期安全与长期安全、平时安全与战时安全,还要考虑当代安全与后代安全。不能只做到我们这一代安全,后代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也要考虑。从空间角度看,要兼顾局部安全与系统安全、地方安全与区域安全、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

从生产力角度看,包括供应安全与消费储运安全、运营安全与应急安全、产业安全与产业链安全;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要兼顾法治安全与监管安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金融安全与地缘政治安全。

全方位推进能源转型

再来看全方位推进能源转型,重点是“全方位”推进。

能源转型要数十年时间,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所谓破立并举,就是在思想领域、认识领域要先破后立,在物质领域要先立后破,两个方面都要做到破立并举。具体而言,能源转型过程必然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优化融合发展的过程。能源转型的核心就是要低碳发展,要不断地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也就是把能源消费总量分母做小,把可再生能源的分子做大。

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处于一个重要窗口期,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也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表层、深层、底层全方位来推进能源转型,加快能源转型步伐。

全方位推进就是指我们在表层要做、深层要做、底层也要做。

在表层上,首先要抓好节能提效,把总量这个分母做细。2021年中国能耗强度较“十五”末累计下降44%,支撑碳排放强度下降50.5%,节能提效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另外,最近国家规划要建一批新电厂,能不能建能效最高的电厂?比如安徽平山二期135万千瓦的大机组,供电煤耗是251克标煤,也在投产运行。实际上,我们现在供电煤耗一般在300克多一点,251克是下降了25%,可见节能潜力还很大。还有一些最新的技术,可以用来改造传统电厂,节能潜力测算在10%-15%。

其次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做大分子。光热发电,包括与建筑一体的光伏发电、远海的海上浮式发电,还有生物质能源植物都有很好的前景。其中,比如一棵芦竹能分裂成五百多棵,一株能达到370公斤,生长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应该说对碳汇能够做很大贡献。

再次,还要解决储能问题,特别是长周期储能。有预测表明,2030年前储能每年将以33%的年均复合速率增长。中国现在还不如美国,但是发展的话很快会超过美国。中科院在北京郊区已经做出一个跨季节的处置技术项目,在夏天或者冬天有阳光时,把太阳光反射上去,加热以后把热质储存起来供冬天用。这个项目也在投入运行,而且正在扩大。

从深层看,首先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加速能源技术革命的进程。保障能源安全或加快能源转型必须站到能源科技至高点,必须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完善能源颠覆性技术的发现、甄别、筛选、培育、扶持、示范、推广、应用一条龙机制,这是我们深层次推进能源转型要做的事。

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中央和国务院的“双碳”文件都强调能源领域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要深入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网体制改革。以后的能源系统肯定要电力化,上述改革就有很多都跟电力系统有关。

再次,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能源转型、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事关碳达峰、碳中和,要靠全社会努力。政府调控必须顺应能源转型大势,既要鼓励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也要打破传统能源尤其是垄断环节对新能源发展的压制;既要引导传统能源支撑新能源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要保障传统能源稳妥有序地退出。

从底层讲,一是要解决能源监管体制改革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具体到能源领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权没问题,发改委也属于决策或决策支撑层。执行层面应该是在能源局,但实际操作中很多能源决策的执行,包括投资、项目核准、价格、运行、调节、改革,都不在能源局。这其中,发改委和能源局都有相对重复的部门,实际执行会有权责问题。应该按中央要求分层次把决策做好了以后执行。不仅要有人去执行,还要有人去监督。

再对比美国的情况来看。美国能源管理机构非常庞大、资金十分雄厚,行政编制大概有16000人,事业单位编制有10万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24个,2022年的财政预算482亿美元。我们国家能源局目前行政编制包括机关和派出机构不到800人,事业单位编制不到200人,总共不到1000人,人员编制不足美国能源部的1%。研发中心我们只有挂牌的,并没有得到资金支持,预算不到20亿美元。美国的研发中心就是技术中心,都由能源部给予资金支持。对比可见,国内能源管理部门资源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应该要得到更好的重视,有助于解决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底层问题。

二是要深化能源领域的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建立职权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行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具体到能源领域的法治建设,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到现在17年,但是依然缺乏《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煤炭法》、《电力法》自1996年开始实施,到现在也有27年,均经过多次修正,但是相比实践发展依然有未能覆盖的内容。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部门按“双碳”战略目标行动方案操作,但是这一方案需要部门之间协商。另外,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存在。

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支撑,保证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是比较困难的。美国出台了《能源法》,部门合并后成立能源部。结合美国实践经验,国内能源法治建设过程中,将能源管理部门明确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立法能做到这一点贡献就很大。

三是加强统计和信息建设。中国的能源信息统计主要依靠能源统计研究机构,但是中国没有统一权威的能源信息发布平台,用的都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国际能源署(IEA)、英国石油公司(BP)等机构的数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又叫能源信息局,隶属美国能源部,有600多人编制,专门做信息发布,其他企业、单位有法律义务为其提供数据支撑。由此可见,要加强我们的系统建设,一方面要保障能源研究人员可以轻松获取相关数据,减少时间和经济成本;另一方面,要保障各部门能在一套信息基础上做研究决策,整体提高能源行业的工作效率。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