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对你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1-01-27 09:58 浏览量: 4888

通瞰世界,闻道博雅,领袖卓识,洞见未来。

作为北大光华商业人文类旗舰课程,【新经济时代商业领袖项目】开设十余载以来一直秉承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践行光华前沿的商学思想,师资力量雄厚。项目有李其教授讲述世界格局溯源,有金灿荣教授讲述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有包万超教授讲述宪法与国运,有李四龙教授讲述佛教基本精神,有戴锦华教授讲述中国电影与社会文化,有朱青生教授讲述当代艺术问题,有周海宏教授讲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学习模式,协力商界人士成长为卓越的“商业领袖”。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新经济时代商业领袖项目】授课教授戴锦华的电影世界。

北大系列主题片 《北大师说》戴锦华篇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光华【新经济时代商业领袖项目】授课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中文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合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电影批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十余部;英文专著有

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

电影在美育的范畴内

戴锦华教授被媒体评价为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权威的电影评论者,是最早从事中国电影史论、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

“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被用作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记录工具:它不仅实现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让形象与记忆战胜时间,超越死亡,而且成为了一位最真实而客观的人类行为及历史的目击者。”

戴锦华教授在电影评论领域出了十余部专著,在网站上评分每本都8分以上,代表作《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等更是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日、韩文出版,无数电影业内人士和电影学子视为圭臬,每一本都值得细读。

戴锦华教授指出“银幕如镜”,即我们面对着银幕影像的某些时刻,间或会混淆了真实与幻象、自我(观众)与他人(银幕上的角色)。“我们沉湎于这样的时刻,犹如一个坠入美妙的白日梦中的人。而经由学习,我们将不仅能入梦,也能释梦,我们徜徉镜城,也随时可以碎镜而出。”

电影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之一,而且可以独到地处理高深、幽隐、玄妙的人类命题与境遇。在戴老师看来,电影作为一种美育,最重要的是提高视觉敏感性,强化视觉的记忆。给孩子介绍一部好的电影,如同一本好的书籍,能够提供美和养料。

进入电影的世界,就是进入视听时空语言编织并且展现的过程,是电影的美和电影讲述得以达成的过程。戴锦华教授认为,观看电影是一场思想上的风暴,体认到艺术与生命高度的相互内在,去触碰广阔的人生。

优秀的电影会是一座心灵的影像馆,世界的微缩图,艺术与社会、美与智慧、历史与此刻、洞察与悲悯、批判与反思的所在。那会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一经拥有,永难剥夺。

戴锦华教授认为,电影必须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坚信其必须对现实有所承担,与此同时,电影必须寻找重新与现实对话的方式。她坚信“有很多优秀的电影,我们是必须用头脑去读、用心灵去体认的。常常正是这样的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启迪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问题的分享和思考是最重要的

戴锦华教授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对我来说选择中文系是没商量的一件事,不会考虑其他的专业。”戴锦华教授深情回忆道:“那时候从家里通往北大的路是一条两边都是麦田的白杨树大道,我当时对北大的全部想象,就是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走出城区,进入北大。”

1970年代末,严家炎、孙玉石、谢冕、费振刚等与学生们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后排右一为戴锦华)

北大中文系悠久的学术传统对戴锦华教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让她自觉衔续着精神火种,交相辉映着星空与前路:“北大中文系的四年奠定了我生命当中的一切。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那些具体的课程以及受的专业训练,不如说是北大的校园氛围和老师们整体的形象,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榜样和不可逾越的标杆。”

戴锦华教授认为,电影必须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坚信其必须对现实有所承担,与此同时,电影必须寻找重新与现实对话的方式。她坚信“有很多优秀的电影,我们是必须用头脑去读、用心灵去体认的。常常正是这样的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启迪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作为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戴锦华教授充沛的授课激情、丰富的知识体系深深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学子们,妙语奇趣、灵思飞扬,戴锦华教授的课总是一座难求。身为人师,她致力于两方面的追求:“第一点是与学生分享问题,分享那些无解的问题——尚未被提出、尚未被解答,甚至被宣布为不可能有答案的那些问题。第二点,我一直希望对问题的分享同时是对思想能力的共享和培养。”

戴锦华教授指出,学术制度自身越来越自动有效地完成格式化培养,即一般的学术生产能力和教学程序的习得,一个老师最多扮演的是功能性的调节角色。“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仍然有一个现代版的薪火相传,或者说师徒承续的话,我仍然坚持认为问题的分享和思考是最重要的。”

我以热爱的东西为职业

戴锦华教授跨越了电影研究、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第三世界研究等诸多学术领域。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戴锦华教授说:“迄今为止我全部的学术动力都必须有某种现实的触动,尽管最后我在触动之下处理的问题未必一定是现实问题,可能选择一个相对历史的切入角度。如果我所处理的问题不与在现实当中的问题形成互动,就没有动力去推进和完成。”

2016年,戴锦华公共演讲

戴锦华教授称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生命最好的年华遇到人类社会最好的年代。在我年轻的时候,世界刚刚度过了极度动荡、急剧变革的时刻,但我们变革世界的勇气和信念仍在,世界的未来是开放的,它和我生命当中最好的年华相碰撞,给了我们太多的、前辈和后来者都没有的历史机遇。”而另外一个幸运是关于戴锦华教授个人的:“我以热爱的东西为职业。所以,我整个学术工作的内在性是因为学术不仅是我的工作方式,也是我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生产方式,也是赢得快乐和创造快乐的方式。”

将学术过程化为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常存对人类与世界的关怀,这是戴锦华教授的初心,也是其始终保持学术激情的奥义所在。

编辑:煊彧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