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刘易斯:一位大银行家的意外陨落

MBAChina
2010-01-15 09:00 浏览量: 1483

  一位大银行家的意外陨落

  华尔街传奇人物肯·刘易斯即将凄凉谢幕,这不仅是一家全球顶级银行因一场冒险的“白衣骑士”收购而蒙尘的悲情故事,更是后危机时代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李硕

  62岁的肯·刘易斯(Kenneth Lewis)无论什么时候总是看上去信心十足—即便是陷入来自股东、监管者和法律制定者们的重重指责声中,这位即将离任的美国银行CEO仍然对《环球企业家》坚称其2008年以500亿美元天价收购的美林公司“已经看到了回报”。

  不过这一次,以强悍风格著称的他显然并没有得到与以往一样的广泛认可:如今,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标志性企业重新踏入盈利轨迹时,美国银行依然在同亏损的财务报表苦苦搏斗;与此同时,国会和监管部门还在就收购美林和随后的奖金披露事件上对这家美国最大的银行穷追猛打;而在美联储11月24日提出的最新要求中,美国银行还需要尽早拿出归还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资金偿还时间表。

  这一切都大大超出了刘易斯的预期,当去年9月15日,他与前美林CEO约翰·塞恩站在镁光灯下宣布交易达成之时,这位来自美国南方的银行家所设想的是凭借一家全功能银行登顶美国金融界,并能够在未来成为全球顶尖的银行业明星。然而在扮演了白衣骑士不久,梦想变成了泡沫。

  并无意外,在遭受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全球银行业正进行新一轮洗牌。十年前的王者花旗银行如今已经黯然失色,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相继倒下最终导致了独立投资银行时代的彻底终结。

  与以往数次大规模的行业震荡一样,在此轮全球金融业的座次重排中,绝不缺乏借机上位者。去年9月以10亿英镑买下了雷曼兄弟美国业务的英国银行巴克莱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因这一交易计入了23亿英镑的利润。另外一家接收了雷曼在欧洲和亚洲业务的日本金融机构野村证券,最近也因其欧洲业务的良好表现重新盈利。而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助银行的摩根大通则更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

  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中亦存在韬光养晦的传统领先者。虽然饱受道德指责,但老牌投资银行高盛仍然是从困境中最快恢复元气的金融机构,在今年第三财季,高盛的利润达到了去年同期的两倍。来自英国的老牌商业银行汇丰也是成功逃脱厄运的金融机构之一,在今年4月大举配股募集了178亿美元后,汇丰向投资者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都不属于曾经试图借混乱之机称王的美国银行。相反,金融危机中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使得这家本来最有可能实现完美演出的银行如今彻底被打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在今年1月16日之前,作为美国传统商业银行代表者的美国银行已经有17年没有出现过亏损,而美林的业绩吞噬了这一纪录。如今,当美林相关业务转好之时,美国银行却受到巨额信用卡亏损所累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了10亿美元。#p#分页标题#e#

  当多数金融机构的境况开始恢复时,美国银行的未来却依然笼罩在高度的不确定中。9月30日,刘易斯宣布将在年底退休,然而直至本刊发稿之时,美国银行仍然没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来自华尔街的多位知名银行家均拒绝了其邀请,其中包括巴克莱资本的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Bob Diamond)。

  作为曾经数年被冠以“最受尊敬的银行家”,肯·刘易斯到底做错了什么?美国银行的悲情故事让人不得不再度反思如下命题: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是否会在无限大的范围内始终成立?大型银行的增长是否只能通过并购交易完成?而业务更复杂、分支机构更多的“大而不倒”的银行究竟能否被有效管理?

  

  纽约,纽约

  与摩根大通、高盛,甚至花旗等竞争对手不同,在收购美林之前的数十年中,美国银行从来没有成为过华尔街的主流银行。上个世纪初,当查尔斯·梅里尔和埃德蒙·林奇创建了美林公司并开始为连锁店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时,美国银行的创始者还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为商业机构发放*。

  在大萧条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银行与美林均忙于在各自的领域中攻城略地。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林的投资银行部已经形成并开始为多家大型公司服务,其中包括1956年福特汽车的股票上市业务,这使得那些即便对华尔街不太熟悉的人也知道了这家公司的大名。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依靠赚取存贷利差和手续费的美国银行也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中写下了具有里程碑的一笔:1958年,美国银行发明了可以用于透支消费的信用卡,在随后七八年时间里,美国银行一度是全美最大的信用卡发卡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正是这项业务的亏损在侵蚀着美国银行的利润。

  事实上,如果没有最近二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监管放松,美国银行或许根本不会对登顶华尔街有任何期许。在精密的计算机系统、通讯设施的帮助下,银行业第一次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银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了并购与整合。1974年,39岁的退伍老兵休·麦科尔带领总部位于夏洛特的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走上了扩张之路,在一系列收购之后,这家银行最终在1998年完成了对美国银行的收购,创造了美国第一个从东岸到西岸的银行,无论在营业网点数量,还是储蓄额上,全新的美国银行都占据着美国第一把交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银行的业务构成和业务模式始终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代表,然而实际情况是,资本市场的势力在十年前便已经超过了借贷市场的势力,交易收入逐渐取代利差和手续费成为银行的盈利核心。这就使得美国银行必须向华尔街靠拢,也就是必须建立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p#分页标题#e#

  为此,早在1997年,刘易斯的前任麦科尔便曾经做过尝试。当时,仍然在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的麦科尔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蒙哥马利证券,但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这次收购并不算十分成功,在导致了大量员工离职后,投资银行相关的部分并无太多进展。而在刘易斯接任CEO之后,横亘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已经被废除,美国银行拥有投资银行的愿望变得更加热切。

  最初,刘易斯曾希望通过依靠美国银行自己的力量来构建其投资银行业务板块。除了以不菲的薪金聘请经纪人、交易员之外,美国银行甚至还在曼哈顿耗资10亿美元盖了一座54层的摩天大楼。不过由于远离美国资本市场的核心,美国银行始终没有在内部建立起适合投资银行发展的文化,刘易斯上台后,也并没有根本扭转这种状况。

  虽然美国银行一度曾经在市值上超越了花旗和摩根大通,成为了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仍然是一家“夏洛特的银行”,绝非美国金融界的王者,更非能够在全球金融市场翻云覆雨的主宰者。

  对这一切的强烈渴望都让2008年9月13日,前美林CEO约翰·塞恩的电话来得恰如其分—“并购美林让我们最终得到了投资银行业务,这为美国银行补足了最后一片。”时至今日,刘易斯仍然表示,美林将成为推动美国银行更加国际化的重要力量,而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刘易斯亦反复强调并购美林的全球战略意义,“美林带来了更为全球性和多元化的战略发展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在雷曼兄弟倒下仅仅十五个月后,如今的华尔街正日益显现出恢复活力的迹象。据纽约州审计长11月17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华尔街的盈利状况有可能会超过三年前信贷繁荣的时代—高盛、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在今年前九个月中便赚到了225亿美元。在美国银行如今的收入构成中,原美林业务部门已贡献了接近三分之一。

  

  滑铁卢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一桩不到48个小时尽职调查,但价值却高达500亿美元的收购案都不像是理智行为,更蹊跷的是,这宗交易的收购方的主导者还是个曾经发动了价值超过千亿美元并购案的老手。然而在金融市场一落千丈的日子里,所有的这一切都真实的发生了:去年9月14日,美国银行和美林在雷曼申请破产保护的前一天达成收购协议。

  当时,这笔交易被绝大多数分析人士视作是绝妙之作—其路径与美国政府挽救金融体系的思路完全吻合: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收购一家出现亏损的投资银行。在这一交易之前,摩根大通已经接管了最先崩溃的贝尔斯登。作为收购案的主角,刘易斯在市场的极度恐慌中被视作是英雄人物,而塞恩因拯救了自己的公司而广受赞扬。#p#分页标题#e#

  不料好景不长,交易很快变成了烫手山芋,并最终成了刘易斯的噩梦。在去年第四季度,美林曝出了在债权抵押证券(CDO)上更大数额的亏损,去年11月底前,美林的税前季度亏损已经累积到了133.4亿美元。这使得很多美国银行的高层开始对这项收购能否最终完成表示出担忧。

  但是到了12月3日,也就是美国银行的股东对该交易投票的前两天,美林的损失进一步爆发了,“简直是一场灾难!”美林财务部门的一位主管在12月7日给美国银行联络团队的邮件中写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林和美国银行的股东都投票批准了此项交易。

  然而美林的亏损状况继续迅速恶化,受此前几年留下的头寸和31.9:1的高杠杆率的影响,交易损失和更多的资产减记不断攀升,到了12月中,美林的税前亏损已接近210亿美元,而净亏损则高达150亿美元。此时,无论是刘易斯本人,还是美国银行的顾问都开始对这项交易打退堂鼓了。12月17日,刘易斯亲自跑到华盛顿,告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财务部长鲍尔森,美国银行在消化美林公司的损失方面遇到了困难,可能引用相关法律条款推翻交易计划。

  出人意料的是,结果并没有朝着刘易斯希望的方向发展,伯南克和鲍尔森告诉刘易斯,如果不能完成对美林的收购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市场动荡会进一步加剧并有可能扩散,导致本已脆弱的形势进一步恶化。而这也会给美国银行丢脸,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没有兑现承诺。今年6月,刘易斯在美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的听证会上首次公开承认,政府在当时曾威胁说,如果美国银行因美林的亏损不断增加而取消收购交易,政府将撤销他或其他美国银行高管的职务。

  如今,在被问及是否对收购美林一事后悔时,肯·刘易斯操着典型的美国南方口音,迅速而坚决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与回顾过去相比,我更愿意看看未来。”可糟糕的是,自从美林交易完成后,他便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唇枪舌剑中,在政府两次注资后,刘易斯很快发现,这家他服务了40年的银行已经渐渐脱离了他的控制。此外,由于收购美林,刘易斯所曾经拥有的牢不可破的董事会也开始动摇,美国银行的一位董事在一封电子邮件里称:“这是我批准过的最离谱的交易。”2009年4月29日,刘易斯丢掉了美国银行董事长的职位。

  到了9月,刘易斯发现他开始没完没了的和律师们开会。部分原因是由于去年12月,美林在曝出巨额亏损的时候仍然秘密发放了36亿美元的奖金,这使得美国证监会(SEC)认为美国银行在向美林员工发放奖金问题上对股东有实际撒谎行为。起初,美国银行不得不以3300万美元同SEC达成和解,不料在9月中旬,联邦法院法官又出乎意料的驳回了这一解协议。同时,法官还要求SEC继续就此事追究美国银行的责任,并要求调查高管的个人责任,包括刘易斯在内的高管将面临被以民事欺诈罪名起诉的可能。#p#分页标题#e#

  这还不是全部的麻烦,在收购美林一年后,除了内部的整合外,关于这一交易本身的种种质疑开始浮出水面。由于国会议员认为美国银行对美林的收购过程中缺乏透明度,9月17日,纽约州总检察长库莫向五名美国银行前任或现任董事签发传票,以调查他们对美国银行与美林闪电合并内幕的知情程度。同时,众议院监管与政府改革委员会也就此事召开了数次听证会,刘易斯、鲍尔森等均出席过听证会,而到目前为止,调查仍在进行。

  在刘易斯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复杂的局面,“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时刻。”刘易斯对《环球企业家》说。诸多压力之下,硬汉也终于倒下了, 9月30日,刘易斯对外界宣布,自己将在年底退休,在美联储的压力下,美国银行的董事会开始广泛寻找刘易斯的继任者。

  

  成败并购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银行家们的游戏正越来越危险,而他们似乎始终没有吸取教训。

  当肯·刘易斯在2001年刚刚接手美国银行之时,这个密西西比人一度希望美国银行能够重新在银行业古老的赚钱方式中获得增长,换句话说,刘易斯希望能够从大约3000万至少在美国银行拥有一个账户的客户中寻找更多的盈利方法。当时的美国银行已经在此前的几年中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并购,其前任CEO麦科尔购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银行,而刘易斯正是麦科尔最得力的左右手。

  在整个1990年代,刘易斯的工作便是让麦科尔的各种收购能够成功,几乎所有了解情况的人都认为刘易斯十分擅长整合之道。通常情况下,麦科尔买来的都是麻烦缠身的银行,而刘易斯负责决定收购来的公司应该收缩哪些业务,怎样裁员,并要想办法让这些战利品能够最终实现盈利。在必要时刻,刘易斯会展现出其冷酷无情、坚强的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与麦科尔一个对内一个对外,配合得天衣无缝。

  麦科尔退休后,刘易斯顺理成章的成了美国银行的老板,尽管刘易斯对《环球企业家》表示,麦科尔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但在从其手中接过权杖之初,刘易斯却认为自己继承的这家银行对并购的热爱有些过头,并没有将并购成果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当时,刘易斯曾经对其管理层表示:要对客户进行交叉销售,然而很快,他便发现这条路异常艰难,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客户对美国银行的信任度是仅仅愿意将自己的某一项业务交给美国银行,如汽车*或者信用卡。

  于是在上任两年以后,刘易斯再度开始领导美国银行新一轮的收购运动,而其手笔甚至超过了“导师”麦科尔。2003年,美国银行以48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第七大银行富利波士顿金融公司,借此极大地增强了在美国东海岸的业务网点。2005年,美国银行以350亿美元现金和股票的方式收购信用卡巨头MBNA,通过收购这家公司,美国银行奠定了在本土和海外信用卡领域的领军地位。2006年11月,美国银行又以3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嘉信理财旗下的美国信托公司,这个有着150年从业历史的信托公司使得美国银行这家消费者银行巨头在大客户理财业务的平庸地位一跃而至行业第一。#p#分页标题#e#

  到了2007年9月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时,刘易斯仍然没有收手,在收购了荷兰银行旗下的美国业务和拉萨尔银行后,美国银行的资产上升到1.7万亿,拥有全美14%的存款份额。然而此时的美国银行仍然不属于华尔街。

  与另一位以擅长收购闻名的银行家杰米·戴蒙相比,刘易斯离曼哈顿实在是太远了。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8年,戴蒙曾经作为花旗集团前董事长桑迪·维尔的副手参与过十余次收购,而在离开花旗后,他整饬了位于美国西部的美一银行,并在2004年初完成了与摩根大通的平等合并,重新回到了纽约。当时,有媒体对这宗交易的评价为:“将戴蒙带回到大舞台,这是他的地盘。”的确如此,戴蒙的父亲和祖父都在曾经的证券经纪公司史密斯·美邦担任经纪人,对于戴蒙来说,充满着数字、交易和狡诈的华尔街早已如同游戏场所。但是对于出身于美国南方军人家庭的刘易斯来说,这一切都太陌生了,在评价其管理风格时,有人指出,他其实并不擅长激励团队,甚至是鼓舞高级管理团队的讲话都会让他不大自在。

  当然,如果借此便简单断言刘易斯是个不称职的银行家并不公平,在商业银行的四十年中,刘易斯从一名实习生变为一个帝国的缔造者,他熟悉传统银行业运作的每个细节,在怎样经营一家银行方面,他确实是个专家。在因收购美林触礁之前,刘易斯长期被看做是美国最成功的银行家,美国银行总部所在的夏洛特也因其和另外几家美国大型银行而成为美国传统银行业中心。

  在美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前,刘易斯依然延续了麦科尔通过并购来实现增长的策略,而只要在牛市中,这种策略就是行之有效的。可问题在于,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仍然依赖于他唯一熟悉的策略:收购更多的公司。这部分要归于美国银行的规模,当时,美国银行的储蓄已经占到整个市场的10%,达到了监管机构规定的上限,此时,一家投资银行无疑是最好的收购目标。事实上,在塞恩给刘易斯打电话前,美国银行正在考虑收购雷曼兄弟,当美林将自己摆在刘易斯面前时,他几乎立刻败在了诱惑之下。

  但须知与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不同,混迹于华尔街的杰米·戴蒙能够从多种渠道获知更多信息,而常年呆在夏洛特的刘易斯却不能,这也使得戴蒙可以扮演拯救者角色在贝尔斯登破产之后低价进入,而刘易斯却无法获得同样的交易条款,只能溢价收购美林。尤其是当刘易斯知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都可能收购美林时,似乎他唯一的谈判资本就是他有决心比其他人更快地完成交易。如今回头看来,这宗仓促完成的并购有着太大风险,然而在去年9月那个岌岌可危的周末,贪婪战胜了一切。#p#分页标题#e#

  

  接班人

  对于美国银行来说,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确定刘易斯的继任者。在过去几年中,刘易斯本人并没有明确开展接班人的遴选工作,他解雇了美国银行中最有才干的管理者—这一举动被批评家们视作是他害怕让自己周围能够有潜在的继任者,甚至,刘易斯时代的董事会中也几乎没有人拥有在一流银行工作的经历。

  不过如今依旧在政府控制之下的美国银行想找到一名CEO却并不容易,在刘易斯宣布退休的两个多月里,多位被看好的人选已经拒绝了这个职位,其中包括纽约梅隆银行CEO鲍勃·凯利、黑岩CEO劳伦斯·芬克、巴克莱资本的鲍勃·戴蒙德以及美国PNC金融服务集团副董事长威廉·德姆查克。

  这部分是由于薪酬问题,在今年10月,刘易斯被美国财政部薪酬补偿特别主管肯尼思·范伯格(Kenneth Feinberg)告知,2009年将得不到任何工资或奖金。在这位“薪酬沙皇”的管制下,上任不到半年的美国国际集团(AIG)首席执行官已经两次威胁要辞职。与之相反,那些已经归还政府资金的投资银行们正计划在今年的好年景下大发红包,据估计,高盛员工在2009年的平均薪酬有望达71.7万美元,从而可能创下其一百多年历史中的新纪录。

  此外,董事会中的争斗也使得寻找继任者的工作变得缓慢。10月,美国银行董事会曾经专门为此成立了六人组委员会,尽管分析人士和投资者希望董事会能够从银行外部选择新任CEO人选。但是关于继任人选是该从银行内部还是外部产生,股东们便各持己见,而两名内部候选人也各有不同的支持者。

  不过需要清楚的是,即便接下来一切顺利,刘易斯的退休也并不意味着美国银行借此能够按下“重启”按钮。当竞争对手们日益回归到正常状态时,美国银行必须将其收购来的战利品转化为真正的利润创造机器:其中包括美林、Countrywide和拉萨尔银行等,这些都使得这家银行依然坐在商业地产、消费信贷等可能随时爆发的火山口上。

  除此之外,美国银行下一任勇敢的CEO还必须能够修复其同监管者间的紧张关系,实际上,这已经不再是谁能胜任的问题,而是美国银行这艘大船到底会在接下来向什么方向行驶的问题。更为重要的,尽管在过去二十年的银行业并购中,并不缺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的先例,但美国银行仍旧需要尝试解答这样一个自大萧条时代便存在的古老问题:商业银行的保守文化与投资银行的精英文化之间的冲突。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