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金观点 | 吴晓求:金融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022-08-01 17:08 浏览量: 4302

导读

7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承办的“金融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前沿论坛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在会上作了《金融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的主旨演讲。吴晓求教授从金融开放的三重含义、三个困难、五大意义以及金融开放的目标等问题系统阐述了金融开放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时从资源配置、能力边界扩大、风险配置功能完善对论坛主题做了深刻的阐释,全面揭示了金融开放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以下为演讲全文纪要:

金融开放的含义

在我的理解中,金融开放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本币的自由化,这是一个国家金融开放的基本门坎和基础。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并没有完成自由化改革,或者说人民币还不是一个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人民币在SDR中的比重虽然从原来的10.92%调升到12.28%,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比达到了12.28%,因为人民币本质上没有实现自由化。

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含义是机构的国际化。这一点我们走在前面,对外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独立法人及分支机构都做了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方面改革的步伐比较快。

金融开放的第三个含义是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所谓全面开放,就是指在遵守中国相关法律的条件下可以到中国市场来自由投资,资本进出自由。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是“管道式”开放,是一种探索式开放,通过QFII、RQFII、深港通、沪港通等管道来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但这种开放非常有限,境外投资者比重比较低,现在大概是4.5%,这是在取消了深港通、沪港通和QFII额度限制后才达到的,显然我们不能认为这个市场是全面开放的市场。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的占比是低的。

在我的理解中,这就是金融开放的三重含义。在这三重含义中,金融机构的开放速度是比较快的,基本完成了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制度安排,人民币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全面开放还处在探索阶段。

对中国来说,金融开放的困难、难题或问题究竟在哪里?

2015年8月11日的“8.11汇改”是一次重要尝试,试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化,实现汇率完全市场化。但“8.11汇改”后较短时间内,中国外汇储备出现了大幅下降,降到3万亿美元警戒线。后来调整了一些措施,外汇储备相对稳定了,现在基本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为什么人民币自由化改革会对我们的外汇储备带来如此严峻的挑战?“8.11汇改”告诉我们,我们有一些金融开放的基础设施可能还没有做好,基础制度可能有重大缺陷。

“8.11汇改”后在较短时间内减少了9000亿外汇储备,其中必有缘由。一个直接的感受是人们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就会带来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减少。我们不能把9000亿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下降说成是外资出逃,数据显示不支持这种说法。因为中国经济是内生性资本在起重要作用,一些内生性资本及居民存在信心不足。也有人说,这可能与当时改革的步伐太快有关。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可能与以下三点有密切关系:

一是,人们对社会法制完善的程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期待,人们对法制的某些担忧使其信心不足、预期不稳。实际上,未来中国经济只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本质上没有什么问题,仍然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二是,来自对财产安全性的担忧。法制的重要作用是对财产权的保护,一旦财产安全性让人们有忧虑,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就可能出现外汇储备的大幅减少。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着力完善法制基础,《民法典》的出台就是要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尽管如此,从短期看,中国金融开放遇到的一个困难还是信心不足。我们一定要通过法制的完善来恢复信心、稳定预期,这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石。只要人们有信心,对未来抱有乐观期待,中国经济的基石就稳定了。

三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特别是经济的创新能力。金融开放,无论是人民币自由化,还是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都需要良好的预期和坚实的信用,而预期和信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创新能力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问题的原因,这也就明确了未来改革的难点、发展的重点。恢复信心、稳定预期、完善法治和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是中国金融全面开放重要的基础条件。

金融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重视金融开放?

金融开放是中国加入WTO后最重大的开放,是一场深层次、重大而系统的改革。人民币自由化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意味着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融入国际体系,其意义要比中国在20年前加入WTO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意义还要深远而重大。我们要深刻理解金融开放对中国的深远意义。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几点:

一是,金融开放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边界有了很大扩展,这对推动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非常重要。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必须要在全球配置资源,同时也要在全球分散风险,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是,金融开放意味着风险配置机制的进一步改善。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多元化的风险配置机制。

三是,金融开放意味着中国金融风险国际传递性会明显增强。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们要做很多准备。风险的多元性肯定会出现,这是一个新的考验。

四是,金融开放意味着人民币将会是国际性货币,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从而,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可自由选择的货币。

五是,金融开放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金融开放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要求有坚实的法制基础,有良好的契约精神,要足够的透明度,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金融开放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达到的“彼岸”在哪里?

我们不是单纯的为开放而开放,中国金融开放是有目标的。首先是要增强中国经济的金融竞争力。中国经济竞争力与科技、劳动力素质、生产力水平等都有密切关系,但综合来看,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竞争力有更综合的关系。金融开放的目标,就是要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能力。

第二,中国金融开放的直接显现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化,我们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概只有中国的本币即人民币还不是自由交易的货币,更不要说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虽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份额中排名第三,但在国际市场,无论是清算市场、贸易结算市场、定价市场、储备市场,人民币的份额大体都在2%左右,相对来说是非常低的,这一现实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是不匹配的。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最后都要体现到本币的竞争力上。人民币自由化之后,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试金石,也是一种考验。

第三,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目标,是要把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建设成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民币计价资产成为全球投资者重要的配置资产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目标。这里有一个重要指标,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占比,如果超过了15%,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就已经成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金融开放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金融开放对未来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