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专项*是否能贷给大企业?李峰:取决于*用途 | 上交大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0-02-19 13:37 浏览量: 2757
<p style="line-height: 2em;">【<a href="http://www.mbachina.com/" target="_blank">MBA</a>中国网讯】受疫情影响,央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然而一些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现状因疫情形成对比,故引发了对“抗疫专项*发给谁了”的争议。</p> <p style="line-height: 2em;">日前,<strong>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strong>接受《凤凰网》财经栏目记者专访,围绕科技大公司是否能申请“抗疫“*,分享观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em;"><img src="https://static3.doxue.com/uploads/2020/02/18/0ca2c865f23cc7ab7189b1a97a1532fa.jpg"></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抗疫专项*发给谁了?”一个“抗疫”问题引发热议。</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近日,包括<strong>美团点评、小米、滴滴、三六零、旷视科技等在内的300余家中国企业正寻求总计至少574亿元人民币的银行*</strong>,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开展相关肺炎研究工作。</p> <p style="line-height: 2em;">小米正在寻求50亿元人民币*,用于生产和销售包括口罩和温度计在内的医疗设备;美团点评申请40亿元*,部分用于帮助为疫情中心武汉的医务人员提供免费食品和送货服务的融资;滴滴出行寻求5000万元人民币*;旷视科技申请1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包括提高人群中戴口罩个人的识别准确度在内的新技术;奇虎360寻求10亿元*用于购买医疗相关产品,并为追踪和控制病毒扩散的应用程序相关工作提供资金。</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此前,央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strong>据介绍,央行通过专项再*,向主要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重点省份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银行向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重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p> <p style="line-height: 2em;">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经营之困和现金流问题。近期,清华、北大联合发布了一份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85%的企业账上资金余额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的企业维持2个月,超过6个月的仅占9.96%。</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这和大企业相对充裕现金流和经营现状形成了对比,故引发了对“抗疫专项*发给谁了”的争议。</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对于美团等科技大公司是否能申请“抗疫“*,<strong>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strong>进行了深度解读。</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李峰:</strong>我认为不能完全否认给这些企业*的意义。首先,从广义上来说,多数人都认同中小企业在这次肺炎疫情当中,尤其是<strong>消费类,面向消费者的小微企业,受的冲击可能最大</strong>。同时,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都比大企业更艰难。因此<strong>给予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可能比对大企业支持的意义更大</strong>。但是<strong>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否认或者完全不给大企业进行抗疫专用*</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批准*和发放*是非常复杂的流程,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核实等工作,从信息的核实成本来说,<strong>大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完整,信息核实成本也相对较低,</strong>所以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从时间上流程上来说,可能要慢一些。</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strong>其实</strong>,很多大企业也在间接地在帮助和扶持中小企业</strong>。换句话说,大企业是很多产业链里面非常核心的一环,类似于“供应链金融”课程里常讲的核心企业。比如小米的整个生态链里就涉及到大量的中小企业,所谓的小米生态圈,支持小米其实是间接的在支持整个生态圈里面的企业。</p> <p style="line-height: 2em;">有些像小米、美团或滴滴这样的大企业在申请*是用于从事抗击肺炎疫情的业务,比如生产医疗设备、为医务人员提供免费的食品以及送货等。这些企业很多也是公众公司或者有外部投资人的公司,他们可以做慈善,但是他们也需要向公众投资人负责。这些企业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力量,能够更有效的配合、组织抗击疫情的相关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也是<strong>需要一定的财务支持,不能完全由股东来捐款支撑</strong>。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去申请央行的低息*,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p> <p style="line-height: 2em;">对大企业进行扶持是否和帮扶小微企业冲突?</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李峰:</strong>我倒不认为帮助小微企业一定只能直接给他们给予资助。很多时候给产业链里的核心企业一定的资助,能够带动整个产业资金流。当然,中小企业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也需要尽快出台能够切实给到这些企业帮助的政策和*。</p> <p style="line-height: 2em;">目前这些大企业申请的*,听上去都是直接用于抗击肺炎疫情的活动。比如京东的物流能力是没有任何政府机构能够媲美的,那么它们在整个抗击疫情的活动当中贡献力量是否完全应该是无偿的呢?我觉得他们在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申请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和补助,是没有问题的。</p> <p style="line-height: 2em;">这些大企业为抗击肺炎疫情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即使没有资金投入,也有很多时间及人力上的投入,这些都是机会成本。他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个事情上来,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个贡献。</p> <p style="line-height: 2em;">对于具体金额,40亿或者50亿会不会太多?因为没有看到具体申请*的文档,我不好做评述。这些资金的申请理由和用途,会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例如小米在去年九月底的时,账上有货币资金300多亿,但是应付账款有495亿,短期借款也有100多亿。这些企业规模较大,现金储备较多,但是应付账款也很多,所以如果要做一些大规模的抗击肺炎疫情的活动,其现金缺口其实也不小。</p> <p style="line-height: 2em;">总结起来,评价这些大公司申请这40亿或50亿*会不会太多以及太少,<strong>更多</strong>取决于这些资金的目的用途是做什么。</p> <p style="line-height: 2em;">银行如何让抗疫专项再*落地实处?</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李峰:</strong>银行的专项*怎么落到实处来帮助小微企,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首先,要区分行业和地区。这个是很明显的,这次的疫情直接影响的可能是偏消费业务的小微企业。</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是<strong>要区分经营不善引起的流动性问题和由于疫情引起的流动性问题</strong>。当然,这就涉及到我前面提到的信息披露质量和信息核实成本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从去年以来本身就有经营上的挑战,正好又碰上肺炎疫情,两种因素双杀导致企业现在发生了极其重大的流动性问题。这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如何来应对,和甄别。</p> <p style="line-height: 2em;">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把资金优先用在涉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的企业。<strong>同时也要区分有望能够救活的企业和可能无法救活的企业。</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政策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应该有哪些针对性?</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李峰:</strong>通常来说,大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可能会更好一些,那么在<strong>资助大企业</strong>的时候,我觉得要考虑的问题是:<strong>第一,支持这些企业带来的撬动效应或者杠杆效应是什么,给他们怎样的资助能在整个经济和产业当中把资金渗透到中小企业去。</strong><strong>第二,如果这些企业申请的资金是专项用于抗击疫情的业务和活动所需,完全可以正常的进行放贷,唯一要做的是事后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工作。</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对于中小企业而言</strong>,关注的点会有所不同。<strong>第一,首先关注流动性问题;第二,要甄别流动性问题是否是由于疫情引起的;第三,要考虑这些企业倒闭所带来的社会成本;第四,要通过精准纾困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合理的行业当中。最后,要做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但是高效地完成信息审核,批准发放*等一系列流程</strong>,因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时间就是一切。</p> <p style="line-height: 2em;">如何减少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您有什么建议?</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李峰:</strong>目前很多地方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多地政府已经在:要求银行不抽贷,不断贷,支持受困企业过难关,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发放应急*和专项*,给予这些企业特别利率优惠,减免手续费,提供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分配特殊授信额度,减缓审批流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降低疫情对征信评分的影响,对受疫情影响造成困难的企业合理延缓还款期限等等。</p> <p style="line-height: 2em;">我认为除此之外,可能还可以做的有以下几方面:<strong>第一,上述政策要落到实处</strong>,据我所知,有些基层在落实上面政策的时候,很可能没落到实处,中小企业提出申请,得到的回复是要等具体批复。<strong>第二,要尽可能发挥企业之间的互助的可能性。</strong>比如说鼓励互联网企业对线下的消费类企业,如餐饮企业,提供免费的线上服务或者云计算服务,帮助线下企业尽可能快的开展线上业务。例如传统的小微餐饮企业,如果能够得到互联网巨头的帮助,可以尽快开展半成品菜品的线上配送。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在提供这些帮助的时候,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另外一种可能是行业内的自助,同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存货、员工以及其他方面的互相消化。更极端的情况,也可考虑鼓励和支持规模相对大的企业和小企业之间进行互助,甚至于采用并购的方式,以帮助中小企业摆脱极端流动性困境。<strong>第三,帮助小微企业度过难关的核心是现在这些企业面临的人员和租金的刚性成本。</strong><strong>所以政府可以用其他办法来帮助这些暂时无法复工的人员分流,</strong>比如让这些暂时无法复工的人员部分参与到抗击疫情的一些工作当中,取得一定的报酬,这样可以减轻这些员工雇主的现金支出负担。<strong>最后,有计划的协调中小企业开始试点错峰复工。</strong>当然,这一点需取决于疫情的严重程度。</p> <p style="line-height: 2em;">为减少疫情对企业的影响,黄奇帆建议,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年金制度。您怎么看?</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李峰:</strong>我认为这个问题首先得分一个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的问题。<strong>住房公积金是一个长期性的决策</strong>,住房公积金已经存在了近30年。住房公积金作为一个制度如何来继续下去,一直都有争议,不是最近才有的讨论。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这个制度对各参与方的行为决策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企业员工都会把这个制度考虑在决策范围之内。所以取消住房公积金,长期来说,对企业和员工行为决策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简单。例如,取消公积金之后,企业很有可能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提高薪酬来吸引相同资质的员工。因此,这个制度会内生性的影响各决策方的行为。<strong>从长期来看,取消住房公积金未必能给企业减负</strong>,<strong>因为住房公积金本质上是员工薪酬的一部分,而员工薪酬有其内在决定的市场逻辑。</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第二个层面,短期层面,作为抗击疫情的一个短期决策,能通过暂时取消或者减免公积金来缓解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问题。这点我是支持和赞同的,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由于肺炎疫情引起的现金流的问题,所以通过暂时减免或者推迟这部分企业的公积金缴纳,应该来说,对缓解目前疫情引起的经济问题是有帮助的。同时,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制度,短期贸然取消,我觉得也不妥。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strong>短期内允许部分企业自主地决定是否推迟缴纳公积金来帮助这些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strong>我认为企业自主决策比较好,不应该强制性的要求所有企业都不缴纳公积金。并且作为一个严肃、且存在近30年的制度,<strong>住房公积金的取消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讨论,不应该因为疫情而临时决定取消。</strong></p> <p style="line-height: 2em;"><strong>内容来源 |</strong>凤凰网</p>
编辑:张珊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