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金融峰会 | 屠光绍、王江等出席 共同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0-10-24 12:44 浏览量: 3818
为深入研判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把脉新经济发展机遇,力争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10月23-25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主题为“危与机:新格局下的新金融与新经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作为战略合作机构参与本届峰会。

扫描二维码,get峰会所有信息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投资者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不减反增。根据今年9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首次跃居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核心优势是什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上海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如何客观评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近 30 年间的发展?上海应如何提升金融科技、外资开放、资产管理三大领域的竞争力?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制度和市场建设方面存在哪些短板?

在23日晚间举行的外滩云会场I,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讲席教授王江等多位与会嘉宾聚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回顾与展望”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外滩云会场I现场

本场外滩云会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中国执行董事何建雄主持。在主题演讲及问答交流环节,与会嘉宾谈及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全球资源配置、金融科技、金融法制建设等多个关键词。会议亮点颇多,先来一睹为快——

屠光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需要有三个“支撑”

屠光绍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

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

在全球格局和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环境,新背景、新格局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要把握好新的发展环境和格局。

从国内来看,中国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金融要不断的优化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过程,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需求提升所能够得到的更多满足。

从国际来看,全球化面临变局,今年又叠加了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危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从而带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如何再出发?要有三个支撑:一是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改革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的最大动力。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可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活力、能量。三是特别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变化。要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用好金融科技的资源,从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效率和能力。

王江(线上交流)

若目标是以服务中国经济为基础、以人民币为支撑的全球金融中心,则上海有其独特的优势

王江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讲席教授

金融中心有不同的层次,真正称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只有纽约、伦敦,其地位独特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覆盖了大的经济板块,欧美。二是这两家都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支柱,三是在金融创新方面也是前沿所在。从长远来讲,上海下一步的目标值得我们深思。

亚洲目前还没有一个顶级的、全球化的金融中心,未来落脚点可能会在东京、香港+深圳、上海和孟买之中。若目标是以服务中国经济为基础、以人民币为支撑的全球金融中心,则上海有其独特的优势。

要形成以人民币的全球地位为支撑、与纽约并驾齐驱、覆盖亚洲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下一步的发展有两大密切相关的关键之处:充分开放的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应该是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市场,一定要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以市场功能为建设目标,避免考虑一些短期的利益,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完善结构;二是强化功能和提高效率、发挥出来衍生品市场、定价机制等功能;三是全力开放,开放不仅仅是把“门”打开,更重要的是制度和规则是科学的、与全球接轨的,能对进来的外资机构一视同仁;四是以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为杠杆,形成后发优势。

王信(线上交流)

绿色金融可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王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疫情以后,绿色复苏、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绿色金融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具有政策、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等多重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大有可为。

一是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吸引全球更多金融机构聚集。

二是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开展绿色投资、可持续投资逐渐成为国际的潮流。这些机构在国内多集中在上海,所以上海在绿色投资里面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完善跨境绿色金融资产的交易平台,发挥科技金融优势,助推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的交汇发展中占据优势。

四是上海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中心,在金融风险的管理和处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五是上海可以在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绿色金融发展尤其是可持续的投资,也可以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更多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产品发行,机构投资者配置更多的人民币绿色资产,上海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的建设也将会提速,从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金鹏辉

要建成顶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国际合作等四方面发力

金鹏辉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

经过30年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完备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强化金融改革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

但与此同时,上海也存在很多短板,包括全球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未来要建成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在应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国际合作等四方面发力,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扩大“上海价格”的国际接受度;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统筹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引领金融、科技、产业良性互动,支持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重点,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探索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RUSSELL(线上交流)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应对疫情的三大关键词:抗压能力、人才优势、金融科技

Alderman William RUSSELL

伦敦金融城市长

2020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改变了成千上万企业的工作方式,我们都在不断适应所谓“新常态”的现实。展望未来,金融行业将在疫情过后的复苏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伦敦作为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具有较为强健的抗压能力和人才优势——尽管目前全球大流行病尚在蔓延,伦敦仍然保持市场开放。伦敦也在大力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希望能够快速动员资本,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此外,伦敦金融城还在继续加快金融科技方面的工作。政策制定者、监管者正在打造金融监管沙盒以应对疫情后的行业挑战。监管沙盒项目用于评估创新型企业提供的服务,比如评估获得了大量数据的创新型企业能否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好的产品,其产品是否能够安全地发布和使用。

总的来看,疫情之下,监管部门迅速采取了临时措施,通过非常创新的方法确保伦敦的金融体系能够应对疫情压力,许多行动是特别的、短期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措施也将会给伦敦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在疫情之后,伦敦期待与上海在内的合作伙伴一起携手找到解决方案,加速全球经济复苏。

王云峰

三方面建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一是法制建设,二是规则连接,三是人才聚集

王云峰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

近期,高层提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从我的角度来看,“更高起点”的主要方向可能包含软件方面,特别是营商环境。从营商环境来讲,有三个方面亟需关注。

一是法制建设。纵向来看,上海的法制环境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的法制建设速度是最快的;但横向来看,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制建设可能还是有些差距。

比如,我们部分制度是通过“通知”、试行办法、条例等方式执行,而不是通过上位法固定下来,这在外资客户看来可能很难理解。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该帮助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法制建设。例如金融机构的破产法,还有与衍生产品、对冲相关的法律,这些对于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上海“再出发”意义非常。

二是规则连接。在前一阶段,我们做到了市场要素的连接、金融要素的连接,我们下一步需要做到规则的连接。和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较,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合规方面、审计制度方面等还有些差距。对于这一方面,外资银行可能感受更深——“本地标准”和“国际标准”之间存在差距,尽管这一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总体来讲还有提升空间。

三是人才聚集。过去30多年,上海已经吸引了很多国际、国内的金融人才。世界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现在上海需要大量的金融科技人才、保险人才、理财人才,我们还需要一些绿色金融专家。特别地,我们还需要一些风险管理的中后线的专家,前线的人才已有很多,但市场上不太容易找到好的中后台的人才。

相关阅读

-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启幕,完整议程+直播地址来了

内容来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