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可持续金融论坛在高金成功举办 | SAIF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1-07-22 17:48 浏览量: 3001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人们对于社会环境治理的认识,随着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可持续金融如何发挥积极赋能作用,以更好应对公共卫生、资源不足、贫富差距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引发关切。

近期,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及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可持续金融论坛”在高金成功举办。论坛围绕ESG学术和实践领域最为前沿的问题展开了研讨。

这些问题涉及到ESG与固定收益、ESG投资产品信息披露、ESG宏观框架、ESG与大数据、碳中和下的ESG投资、ESG与超额收益、影响力度量等实践层面,以及碳风险定价、碳金融、气候变化风险敞口的定价、全球碳问题的投资者与公司应对行动等气候金融方面的学术层面。

可持续金融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张博辉、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梁昊共同发起,中国ESG30人论坛为本届论坛的合作机构。与可持续金融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学术机构、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共谋发展之道。

01

ESG投资如何应用于固收领域?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分析、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的流程中,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三项议题纳入考量。

ESG投资在权益类资产上早已应用,相对而言,在固定收益资产上的应用则慢了很多。

近10年中国固定收益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达到110万亿,信用债的存量规模也已超过30万亿,发行机构超5000多家,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却在不断增多。

那么,如何将ESG投资应用到债券投资体系呢?如何去评估债券发行人对社会、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呢?在城投债分析方面,是否也涉及到ESG评价呢?

围绕着上述问题,本环节发言嘉宾展开了讨论。有与会发言嘉宾提出,在固定收益投资上应用ESG策略,需要将ESG融入到整个信用投资体系中,一是“利润不止于此”,二是“影响风险”,三是“积极拥有权”,此外还要采用量化的工具去评估企业最终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还有的发言嘉宾提出,要把ESG投资融入到固定收益投资分析框架中,结合投资、研究、风控等条线,建立起事前打分评价、事中风险监控以及事后评估的工作机制,并不断将此投资理念输出到主动产品、被动产品上。

在评估债券“实质绿”方面,发言嘉宾指出,要落实实质绿的认定标准,构建信息披露平台和数据库,同时,绿色债券定价和碳定价,未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和互动,促进价格发现和市场定价。

具体到城投债的ESG投资策略,有发言嘉宾提及,在对城投债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实质性影响。在做城投债ESG评价时,既要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要关注地方政府对城投平台支持的可持续性,还要关注城投债公益性项目占比及公司治理相关的因素。

02

如何推动ESG投资产品信息披露?

随着ESG投资在国内的崛起,ESG公募基金如雨后春笋兴起。去年年底时,据不同渠道统计,其只数从104只到153只不等。

但邱慈观教授依据国际上对ESG投资的界定及相关的策略要求,对这些产品一一检视后认为,“纯ESG”基金应该不超过50只。她表示,ESG投资是”双底线投资”,投资人同时追求财务回报和社会回报,因而也要求“双底线绩效”报告。换句话说,ESG投资产品的绩效报告上,除了传统的回报率和波动率等信息外,另应提供能反映产品ESG绩效的KPI。但国内ESG基金并未清楚标举这种“双底线投资”的概念,甚至只披露财务绩效,却对ESG绩效略而不谈。

邱慈观认为,ESG投资产品提供的信息,应与ESG投资的特性具有实质相关性,涉及以下几方面:应在招募说明书等材料中表明产品目的;对如何选择合适策略来达成目标做出明确说明,并指出相应的KPI;说明如何通过数据来度量企业的ESG表现,并形成评估ESG产品绩效的KPI;披露对于伦理底线的遵循及追踪情况,包括相关的数据来源。她认为,在碳中和目标下,可参考欧盟绿色新政的思路,进一步梳理赋能实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並对相应的金融产品给予披露指引。特别是,欧盟在2019年发布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法令 (SFDR),对于ESG投资产品给出了具体的披露要求,可供国内参考。

与会发言嘉宾提出,ESG投资产品的信息披露现在尚没有明确的规则,各方也在努力推动规则的制定。在这之前,要把投资逻辑想清楚,再回到产品本身,以及公司治理本身能够提一些什么样的强制性规范。

有发言嘉宾举例TCFD建议的气候变化披露框架,以指标量化的方式将结果披露出来。也有发言嘉宾则建议将披露信息分层,分为公开披露的部分与向机构投资人定向披露的部分。

03

大数据对ESG投资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张博辉提到,数据对于ESG投资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公司主动披露的数据、手机数据,媒体数据,图像数据,供应链数据、卫星数据等等大数据怎么获取,又会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在传统的金融分析之外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来寻找数据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

有发言嘉宾提出,中国需要重新定义ESG相关大数据,以得到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

也有发言嘉宾提出,除了年报这种低频数据,也要有基于舆情的高频数据,能够实时监控风险。

还有发言嘉宾提出,以卫星数据结合人的判断,可以更好地完成助农贷款。

04

如何实现“碳中和”下的真正ESG投资?

“碳中和”会推动以传统能源为主导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新体系。这尤其会导致能源、工业、交通行业中的旧产能会成为搁置资产,或者资产价值出现短期波动,但也会催生大量的新增投资。

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到2060年中国气候领域的新增规模投资累计将达到139万亿人民币,平摊到每年是3.5万亿人民币,各行各业势必会引起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

有发言嘉宾提出,钢铁化工等周期行业有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新能源绿色产业有大量融资新需求,不同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全产业链上也越来越多受到ESG的约束限制,这中间也蕴含着很多投资与融资的机会。但现在很多发行人并没有严格按照业界标准以及科学、检探的路径设计产品,宣传效益大于实际意义。期待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监管政策的完善, “漂绿”行为会慢慢减少。此外,在碳交易方面,他指出碳交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在购买碳额度时,是否能够真正在终端减掉,碳的核查跟测算的跟踪能否做到实时、有效,碳额度的配给能不能做到公平分配。

也有发言嘉宾提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社会债券、可持续发展关联债券以及现在的转型债券等等,越来越多的中资机构开始在学习和积极主动地了解这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工具。现阶段比较建议银行重视绿色债券的主题投资。银行的ESG理财,会成为中国ESG投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

05

ESG到底能不能带来超额收益?

ESG到底能不能带来阿尔法,在投资上到底有没有价值?

针对这个问题,有发言嘉宾提出,ESG与基本面或者绩效有没有相关性还处于争论中,如何准确反映ESG价值信息还需要挖掘,ESG有没有阿尔法,还是阿尔法没有被市场发现,都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ESG投资针对的是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的风险与收益,如何衡量并从投资流程上体现出来,需要有清晰的ESG目标。那么,客户是否接受ESG投资理念、投资管理人是否将ESG的理解和投资更好地结合,既做到收益风险的优化,也能实现在ESG上的更高诉求,需要有一套生态系统来支持。

也有发言嘉宾提出,ESG还是通过估值体现在阿尔法里,对未来现金流明确的公司会给出溢价,会有一个盈利的作用机制和风险的作用机制,剔除掉风险比较高的公司。

还有发言嘉宾提出,过去两年ESG创造出了阿尔法,但随着机构化占比到一定程度,阿尔法会愈来愈有限,这是由散户“追涨杀跌”和基金经理绩效考评的短期化决定的。

此外,论坛还针对ESG宏观框架与影响力度量分别展开了讨论。

ESG宏观框架与各层面的ESG评级有关,其中包括企业层面的ESG评级、城市层面的ESG评级和国家层面的ESG评级。评级背后有理念基础,需要界定评级目标、制订评级框架并识别具体的绩效指标,而这对各层面评级显然不同。

另外,各层面评级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微观层面的企业ESG评级如何能影响宏观层级的城市ESG评级和国家ESG评级? 这些都是重要问题,也得到嘉宾的热烈讨论。

影响力投资是ESG投资里的七大策略之一,从2007年兴起后,颇获投资人的青睐。影响力度量和管理是影响力投资里重要的一环,其中以近年来所建立的影响力加权财务报表(impact-weighted financial accounts, IWA)最具代表性。

IWA是一套财务会计准则,把企业运营及产品所产生的影响力以一种系统性方法予以度量,再进行货币化,而后纳入企业的损益账。

这套极具前瞻性的会计准则,由美国哈佛大学孵化,目前已进入试点阶段。荷兰的Impact Institute是对IWA进行商业化试点的组织之一,而本次论坛请到了该组织创始人演讲,介绍IWA的理念及应用。

与会嘉宾对IWA很有兴趣,但也提出不少问题。有嘉宾表示,ESG评估的终极目标是ESG影响力,它应该以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为旨,忠实反映企业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所有利益相关方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IWA建立的财务报表框架,以系统性方法来处理ESG影响力,并将其纳入财务报表,以理解企业对整体社会创造的价值,才是所有ESG度量和管理的终极目标。

来源 |财新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