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 吴清、周小川、黄奇帆、屠光绍等畅谈新格局下的目标定位与发展路径|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1-12-26 12:13 浏览量: 2902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12月25日,《新闻联播》报道了当日在沪举办的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主题,时代特征鲜明,对谋划推进“后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1年12月25日《新闻联播》画面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市金融学会联合主办。来自上海市政府、徐汇区政府领导,以及监管机构、银行、高校等专家代表汇聚一堂,畅谈新格局下的目标定位与发展路径,共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上海证券报》全程报道了本次论坛,以下为当日报道精选。

周小川:有必要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以视频方式参与此次论坛。

周小川建议,从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

他认为,虽然当前国际环境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可以看到,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很难通过股权和债权进行融资。“我们应该考虑从这方面着手,允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比较好的企业到中国市场进行融资。”他表示。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国际化,还涉及货币兑换、会计准则、语言、监管标准等问题。周小川认为,要保护中国投资者对外投资,也要保护国际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因此,提高相关准则透明度、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大投资者保护是国际板建设的重要内容。

吴清:要重点聚焦四大领域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理事长吴清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画出“路线图”,表示将重点聚焦四大领域进一步发展。

一是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数字化转型,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的2.0版。他指出,目前上海公共数据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公共大数据对中小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开放,让中小企业通过普惠的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更便利获得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创新创业的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进一步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一方面要打造金融科技的中心,同时也要打造绿色金融的国际枢纽,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为科创企业包括硬科技企业提供各类的金融服务。

三是进一步推动更加深入的改革开放和创新,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型融资的比重。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包括QDLP等在内的开放试点,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上网,更好服务企业自贸业务。

吴清强调,要塑造更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集聚更高能级的各类总部型、功能型的金融机构在上海落地。同时也要为高水平的金融人才在上海落户服务,为这些人才的落户、就医、子女就学等各方面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并打造营商环境。

黄奇帆:围绕“双碳”目标要做“六件事”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分享了“双碳”背景下的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要做的“六件事”。

黄奇帆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是创新发展碳交易、碳金融。黄奇帆指出,未来随着碳交易规模的扩大,上海可以探索实现碳交易的标准化、连续交易、集合竞价等金融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

二是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培育上海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在黄奇帆看来,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黄奇帆表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推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具有极强的支持作用,对于助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为绿色产业引入源头活水。黄奇帆建议,上海可以推动交易所发行环保、低碳、新能源等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产品,给绿色产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还可以大力推动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

五是引导践行ESG投资理念,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黄奇帆表示,目前我国ESG投资处于以自愿披露为主的阶段,未来建议上交所出台相对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模板,提高ESG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质量。

六是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进一步凸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这方面,上海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提出绿色金融国际话题探讨,积极参与国际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构建,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国际空间。”黄奇帆表示。

周延礼: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要找准“中国路径”

“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经验,但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要找准适合自身的中国路径。”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说,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在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的选择上,应结合中国实际,抓住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契机,发挥中国市场运用金融科技的后发优势,走创新之路,以解决再保险市场交易登记、存证、清算、结算的“痛点”为切入,建设数字化再保险“新基建”,实现“换道超车”。

当前,我国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有五大重要机遇,周延礼认为,一是中央和省市合作的相关文件相继发布;二是我国保险业正快速增长;三是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四是先行先试的区位创新优势;五是行业基础设施优势。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21》

正式发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联合发布《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并对《报告》亮点内容进行解读。

屠光绍介绍了《报告》主要内容、特色和方法。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体系全球有很多机构在研究,此次《报告》有自己的特色:评估原则以功能为导向;评估内容列举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评估方法采取功能矩阵,表述更清晰、更有针对性;评估工具有多元化的指标。

屠光绍表示,《报告》对全球多个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了比较、评估,特别聚焦在功能上,目的是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他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于一个新阶段,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

通过对比,《报告》展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系列新气象,也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三是金融科技应用日益丰富;四是上市公司的科创属性持续提升;五是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六是金融法治环境不断优化。

金鹏辉进一步表示,要讲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上海故事。对于上海金融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情况,《报告》更加充分展示了上海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创新的新业绩,更加充分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术研究成果。《报告》将考虑以多种文字,向国际社会更好的介绍上海金融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姜建清:对标国际更高标准,建立全市场覆盖的资产配置体系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表示,中国财富的管理创新发展正在沐浴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将推动中国金融持续深化。

他认为,对比全球著名的资产管理中心,上海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挑战。一是国际化程度、金融产品、营商环境、定价能力、专业人才、税收政策方面还存在差距。二是资产管理的结构存在问题。国际高能级资产管理机构的总部集聚度不够,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缺乏中国公司的身影。

“应对标国际更高标准,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提质增效,建立全市场覆盖的资产配置体系,利用全球的战略布局优势,构建内外协同的全球资产管理网络和信息网络,打造境内外、多币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资产配置体系。”姜建清建议。

王俊寿: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在论坛上表示,为支持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坚持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引领,善于用政治眼光来看待经济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用西方经济学思想来指导。

王俊寿表示,上海是红色金融的圣地,有红色金融的基因;上海要打造绿色金融的高地;上海要打造创新金融的宝地,上海的智慧金融、科技金融等,都可以在全国树立标杆,闯出新路;上海也要营造清廉金融的大地。“要打造健康、清爽的内在金融关系,包括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金融机构与交易对手以及客户的关系。”他说。

王俊寿表示,机构的创新要注重以法为基、合规为本,金融一定要支持实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保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风险的可控性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的目标,是我们的根基和最基本的导向。

王登勇:要打造高质量国际化

上市公司群体

“打造一个高质量、国际化的上市公司群体,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证监局副局长王登勇现场进行主旨演讲时,用四个“进一步”,总结概括了上海证监局认真落实监管职责,维护上海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积极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功能所取得的良好成效。

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打造高质量国际化上市公司群体,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质效。二是进一步强化证券期货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质量。三是进一步推进辖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四是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助力营造与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营商环境。

据王登勇介绍,近年来,上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持续凸显,近三年上海各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募资超1.3万亿元。目前,上海共有384家上市公司,基本覆盖上海重点行业产业。

来源 |央视新闻、《上海证券报》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