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逖: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 高金智库发展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3-01-12 18:00 浏览量: 4125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在高金智库举办的“202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作《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就“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怎样理解制度型开放”、“上交所的开放实践及下一步举措”等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 刘逖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本文根据刘逖在高金智库SAIF ThinkTank举办的202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的演讲发言整理而成。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高金智库SAIF ThinkTank及作者所在机构立场。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内涵

二十大报告由15个部分组成,涉及开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部分,即高质量发展。其中,专门提到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是二十大报告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出的总方针和总要求。

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和金融重要枢纽,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效的资本形成机制能够充分引导和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双循环发展。实际上,可以把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意义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畅通国内国外循环的“传动轴”;二是,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助推器”;三是,构建开放型体制机制的“倍增器”;四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器”;五是,满足人民财富增值保值需求的“分散篮”。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经历了长期过程(见下图1)。早些年的开放主要是B股和合格投资者(QD)相关制度。2014年,上交所成功推出沪港通,中国资本市场上升到一个新阶段。2016年,深交所推出深港通,紧接着A股开始被纳入MSCI指数,全球投资者可以较为便利地参与中国资本市场。2019年,上交所先后推出中日ETF互联互通和沪伦通;2022年上半年,把全球互联互通由原来的沪伦通扩展到伦敦市场以外的德国市场和瑞士市场。

图1: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三个特点:一是,开放节奏有序渐进;二是,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从早期的额度管理,到加大机构准入力度;三是,开放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涵盖股票、期权、期货,在国家互联互通方面,不仅有香港市场,日本、英国、德国和瑞士也在互联互通范围之内。

正确理解制度型开放,要认识到,一是制度型开放是尊重国际最佳实践、主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规则体系的开放;二是制度型开放是针对管道式开放不足、基于国民待遇和准入的开放。目前,资本市场上准入机构的全面开放还在进行中;三是制度型开放是引进制度和规则、持续提升软实力的开放。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规则,如果规则不能和国际接轨,中国的开放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四是制度型开放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开放,助力打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上交所制度型开放的实践探索

一是2014年底推出的沪港通是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最大的开放举措。过去,境外投资人通过QFII途径交易A股,沪港通推出之后,80%左右的交易都通过沪港通或深港通进行。最近,随着QFII的调整完善,又有30-40%的交易通过QFII进行。2019年,上交所推出沪伦通,当年,有几家上交所企业在英国融资。2019年7月,推出中日ETF互联互通,上交所主要指数和跨市场主要指数,与日本日经指数ETF产品实现互联互通。

二是上交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A股纳入国际指数MSCI,后来被纳入富时新兴市场指数,对境外投入资金的增加意义重大。上交所也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交易所的合作。2015年,与德国交易所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上交所、德交所并列第一大股东,各持有40%,中金所持有20%。同时,也入股了巴基斯坦交易所、孟加拉国达卡证券交易所。也与哈萨克斯坦交易所共建了“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上交所是第二大股东。上交所还联合发起设立了“上海交易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际交易所的合作中心。

三是上交所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与规则制定。上交所与国际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等国际组织成员,参与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制定,特别是牵头制定《可持续交易所的原则》等指导性文件,也参与制定全球发行人全球气候信息披露指南,以及与ESG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件。

上交所深化开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境外投资人的持股比例、交易占比提升,A股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近两年,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维持在5%左右,最高达6%。从陆股通日均成交额占比来看,最高超过10%,长期维持在8%左右。从资金的进出看,沪股通累计流入8595亿元,成交额稳步上升。

二是沪港通推出后,可交易范围不断拓展。除股票外,2022年7月,ETF被纳入沪港通标的。境外投资人可以通过沪港通机制购买上交所的53支ETF产品,58支科创板股票也被纳入了沪港通标的。另外,在科创板推出后,境外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有了新通道。目前,大约有6家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其中,有早期在A股不能上市的具有双重投票权架构的企业。

三是全球互联互通业务提升境外融资便利度。这和沪港通不一样,沪港通是交易通,全球互联互通是融资通。2019年推出时,上交所公司可以在英国购买股票,2022年又在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境内市场除上交所外,把深交所涵盖进来;另一方面,境外市场除伦敦外,增加瑞士和德国两个市场。2022年以来,有8家沪市上市公司在伦敦和瑞士发行了GDR,深交所有4家公司在瑞士发行GDR。

四是上交所启动了境外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的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底,总共发行70个熊猫债产品,融资额约1130亿元。在2019年推出中日ETF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去年新推出四个产品,科创50的ETF在日本上市。2022年5月份,上交所与韩国交易所签署了一系列紧密合作备忘录,中韩联合发布了部分指数,包括中韩半导体指数,目前,中韩ETF正在发行中。同时,上交所也在积极推动中国指数产品在境外挂牌上市。以科创50指数为例,在境外上市的科创50指数ETF或被动基金已有12个产品,沪深300在境外也有产品上市。

五是注重对国际投资者的推介。2022年,主办了上交所第四届国际投资者大会,线上线下累计数十万人次参与,为国际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搭建了交流平台。2021年,举办了面向外资推介优质公司的活动,累计覆盖50家沪深主板公司和30家科创板公司,九百余位国际投资者与沪市上市公司展开深入交流。2022年以来,上交所组织国际投资者走进上交所的58家上市公司,为近六百位机构投资者代表调研提供便利服务。

六是MSCI、富时指数等国际主流指数把A股纳入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尤其是在新兴市场指数中权重较高。MSCI纳入因子达到了20%,富时指数纳入因子达到了25%,道琼斯纳入因子也高达25%。科创板股票先后被纳入三大主流国际指数。包括富时全球指数、MSCI全球指数和标普道琼斯的全球指数。目前,已有38支科创板股票在富时指数体系中,18支股票在MSCI的指数产品中。

上交所未来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是在改革基础上继续推进开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沪港通的机制。二是吸引境外优质公司来上交所发行CDR。目前还没有境外公司到中国发行CDR,因为2019年沪伦通境外公司发行的CDR是不能融资的,2022年规则修改之后,境外公司可以到中国融资。三是进一步完善ETF互通机制,继续扩展范围。四是提升市场国际吸引力,加强跨境指数合作,不断提高中国指数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持续提升国际投资者参与上交所市场深度和广度,继续扮演国际投资者的交流平台。五是持续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行业治理,积极与境外交易所务实合作。六是加强开放条件与监管,持续提升风险预警能力,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