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 | 2018悉尼大学访学感悟
【MBAChina网讯】十四天,两个礼拜的悉尼大学访学之旅结束了!9000多公里的距离,同学们从北京来到悉尼,学习了澳大利亚的福利政策、社工伦理准则、了解了原住民的文化、学习如何与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儿童一起工作。我们还进行了7个field visits,去Glebe Town Hall社区参观、去Harris Street Community Centre与华裔老年人一起活动、去Weave社区探访、GosfordAgency参观、去Barnardos Australia Family Centre机构学习、参观Annie Green Court老年公寓,还去往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展……这是一场收获累累的学习之旅,也是一场满载回忆的旅途!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悉尼访学感悟吧!
two
进入第二周,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连续三天的机构参观学习,使同学们收获颇丰。
8月21日一早,我们迎着清晨的阳光与Margot Rawsthorne老师相约车站,之后乘坐近两个小时的火车抵达Gosford机构所在的Morisset小镇,并对其进行参观学习。负责人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机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对象,机构面向社区居民,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无家可归的人、贫穷的人等弱势群体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免费食物赠送、社区互助等服务。
参与机构服务的有很多社区居民,他们作为志愿者为社区活动添砖加瓦,居民对社区都有很强的归属感。对社区有了大概了解后,机构老师便带着我们进行参观,机构干净整洁,尤其让同学们赞叹的是细节的地方布置的特别好,在机构的活动大厅里,工作人员把餐桌搬过来,老人们便可以在这吃饭,移走餐桌便有足够开阔的场地进行娱乐活动,诸如室内保龄球、气枪打靶等,老人们在此可以通过娱乐活动锻炼身体,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放松。活动厅外漂亮的花园是老人们户外的地方,可以晒太阳、赏花、听风铃,整体环境布置的温馨漂亮,让人能够陶醉其中。
参观完机构,同学们踊跃向机构负责人提问,以便了解更多。有同学提问机构提供如此多的活动,会不会出现大家不愿意参加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机构该怎么处理呢?机构负责人笑道,他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所有的活动都是志愿者和机构老人喜欢参加的,活动是根据他们的意愿来制定的,因此不会出现活动搞起来无人参加的尴尬局面。同学们点头同意,在做活动前要先做好需求调研,真正做到搞活动是大家的需求,而不是组织者想象的需求。
图为同学们参观Gosford机构活动中心
同学们参观Gosford机构的花园
8月22日Fran院长带领我们参观了Barnardos机构,这是一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机构,服务于问题家庭,为其提供家庭支持和儿童教养服务,也对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机构前合影
项目负责人Anny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Barnardos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一个项目是“重点家庭帮扶服务”。一些父母因为贫困、吸毒、酒精成瘾等问题无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一些家庭无法支付房租,导致一些孩子无家可归。Barnardos为这些家庭提供临时的住所,以及儿童教养服务、个案工作等。每一位困难家庭都有一位个案工作者跟进,他们最长可以居住9个月。
图为Barnardos为重点家庭提供的住所。
在澳大利亚,药物滥用及酒精成瘾比例颇高,为了让儿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机构工作人员会帮助药物滥用的家长进行康复和控制。
同学经过提问了解到在澳大利亚吸大麻也是违法的,接着我们探讨了一个更为实际和困难的问题,即工作人员发现服务对象吸毒,要不要报警。机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会报警,原因是伤害最小化,不然无法与他们缔结信任关系。虽然做法非常人性化,但有的同学显然还不是非常认同,觉得既然是违法,还是应该报警,同时也非常疑惑,如果报警了,与案主利益最大化相矛盾,感觉陷入了伦理困境,也许以后的实践工作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图为项目负责人Anny介绍机构详情
同时,大家对机构的项目基金来源十分感兴趣,Anny告诉我们机构有一支优秀的募款团队,他们会与政府合作,也会与一些公司合作,例如联邦银行、超市等。而服务对象也需要缴纳一部分资金,例如如果住在Barnardos则需要缴纳家庭45%的收入作为房租(虽然这大部分的钱来自于政府的救济)。
第二个项目是“一般家庭帮助项目”。对父母进行培训,例如如何管理资金、申请政府救助、抚育孩子等,目的是避免这些家庭的孩子被政府带走。目前Barnardos机构在此项目上帮助44个家庭。在此项目中设置了为孩子准备的小组活动,每周四孩子们可以来到机构活动。
图为Barnardos为孩子们准备的房间
同学们还会机构人员讨论如何保障案主权益,特别是Barnardos机构所服务的儿童青少年群体,机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以儿童寄养方案为例,他们首先持有的理念便是尊重案主意愿,即便是儿童和青少年,会跟他们先沟通,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同时参考他们的家庭情况,做出专业的评估后才会做出决定,目的就是让孩子在最有利于他们的环境下成长。
图为Barnardos的个案工作室
第三个项目服务于青少年。机构员工Mike介绍了school holiday program。Barnardos为了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在假期时机构定期组织出游活动,例如去海边、blue mountain(蓝山)等。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增加眼界、接触新鲜事物、融入社会。
图为同学们与机构工作人员交流
同学们与Barnardos工作人员讨论问题
同学们与机构人员合影
Field visit ——ANNIE GREEN COURT
8月23日上午我们的学习内容是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Francis Duffy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位于Redfern地区的一所大楼内,这所建筑是澳大利亚政府为年老的无家可归者建立的老年公寓。
走进这所设施完备、现代化的养老公寓后,负责人Khodr Alawie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着老年公寓的基本情况、入住条件以及活动设施等。在澳大利亚,入住这样的老年公寓需要满足2个硬性条件,就是通过政府评估、贫穷的老年人,但如果患有精神障碍疾病,可以将年龄限制下调至44岁。当老年人来到这所公寓后,照护团队会对他们进行28天的评估,最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喜好制定照护方案。
Alawie与老年人的相处经验——make things easier
Alawie作为经理在在管理老年公寓上经验丰富,他给同学们讲了许多与老年人工作的例子,例如有两位老年人因为开、关窗而争吵,各不相让,他问同学们该如何做?有人说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也有人说把他们分开……Alawie告诉大家他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窗户开一半!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他真诚地分享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老年人的照护,要以他们为中心,遇到问题避免复杂化,不要过分注重细节。
同学们听完Alawie的介绍后,纷纷踊跃地向负责人请教一些问题,例如这里的照护团队都包括哪些人?有没有社工的身影?在美国,每一个照护团队都有社工的参与,但是很遗憾,在澳大利亚大部分老年公寓的照护团队中有3-4名医生、4名护士和护理人员,但是没有社工,仅在某些犹太人护理员有社工的加入。
“来到这所公寓的人大部分都是无家可归者,如何对他们赋权?让他们能够有工作能力,进而离开这所机构,自力更生呢?”媛媛老师向管理者询问道。Alawie经理告诉大家,想让他们找到工作十分困难,六年间只有1人回去工作,因为入住这里的人大都都没有生存能力,因此才被政府送来。Francis老师也补充道,居住在这里有很大的自由度,在这样舒适地环境下,他们想住多久都可以,有多种多样地活动可供参加,这样也算是一种增权了。
不像国内的部分养老院,这所公寓没有高耸地围栏,相反拥有极高地出入自由度,这不禁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困惑:如果有老年痴呆患者走丢怎么办?Alawie回答说,不是所有痴呆患者都会走丢,有一次一位痴呆患者走出公寓,Alawie默默地在后面跟着老人,发现他们会找到回去的路。
回答完同学们的疑问后,Alawie经理与Francis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参观这所老年公寓。同学们都被这里温馨地环境、人性化地服务所震撼!
机构有70多间独立卧室,每位老人自己住一个房间,可以根据喜好装饰房子。一位音乐发烧友老人的房间,房间内可以随处看到摆放的唱片!
温馨的卧室
机构内的活动多种多样,每周会更换活动内容,都贴在电梯里等随处可见的地方。在室外,可以BBQ、打牌、下棋。
活动列表
同学们与机构负责人讨论问题
同学们一边参观一边思考,我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导致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无论是资源还是服务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也很难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同学们参观完澳大利亚的老年公寓后,在服务和管理上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经验。参观完毕后,Alawie经理、Francis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合影,一次印象深刻的field visit 就结束啦!
Children in care 课程学习
下午,Amy ConleyWright副教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澳大利亚儿童的4种领养方式。儿童受虐待的形式有情感虐待,忽视,性虐待,生理虐待等。当儿童受到了虐待后,政府会将孩子与父母分开。领养方式包括回归家庭、亲戚领养,开放式关系领养及政府收养。
第一种领养方式是“回归家庭”:是指父母经过培训或者帮助,孩子可以在原来家庭继续生活、回顾家庭,这种是澳大利亚政府最推荐的。
第二个是指亲戚收养,当孩子回不到父母身边时,那么第二选择便是孩子亲戚来收养。
第三个是收养。父母跟儿童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儿童还会跟原生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可以吃饭见面沟通感情等,两者是开放的,透明的关系,孩子也知道谁是谁的原生父母谁是谁的养父母,就是孩子对这样的关系是非常明白的。
第四种关系就是政府收养了,孩子会在儿童福利机构被抚养。
同学们对这四种领养方式有许多问题,例如同学们询问了政府对儿童领养家庭是否有什么要求。老师的回答说,会考虑这个家庭的情况是否适合领养这个孩子,以保证这个孩子确定是在一个安全适合的环境下长大,同时,政府也会考虑这个领养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即保证孩子被领养后也有机会和原声家庭保持联系。
紧接着同学们又问了一个伦理问题,就是孩子被领养后继续与原生家庭保持联系,是否对孩子也是一种二次伤害,因为让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可能他自己并不想和原生家庭保持联系呢?毕竟在中国国情里,领养了孩子之后,领养家庭会尽可能让孩子和原生家庭断了联系,为孩子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
Amy副教授说这个问题他们也遇到了,目前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她目前和政府在做的一个研究就是这个主题,所以这个问题尚且没有答案。
赠送礼物
整合学习,遥望未来
时光飞逝,两个礼拜的悉尼大学交流之旅接近了尾声。周五上午Margot Rawsthorne教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忆这两个礼拜所学、所见。同学们分成了3个小组,用画笔描绘出这趟旅行最印象深刻的回忆。
袁林、宋寒、曲心怡、冷园园、李晓洋小组精美的画中出现了无数双小手,他们希望社会每个人伸出手去帮助各种不同的人群。我们想携手,帮助更多的人!每只小手上都写着在这边学到的一些价值观、一些打动自己的东西,最上面的小手还画着原住民的旗帜,呼应了respect to culture、respect to person ……
吴忠华、朱仕娣、周芷晴、李丹阳小组的灵感来自于本周的field visit,以peace&love为主题,画中原住民和移民一起在花园里劳作,袋鼠和考拉也在花园里休憩。在这两个礼拜的学习中,同学们感受到澳大利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表达了人们之间和谐与爱的憧憬。
付媛媛老师、李桂敏、张婷、刘彩虹小组的画中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元素。首先是文化上的不同:爱心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意思,老师们上课都要先感谢他们;不同颜色的人,代表澳洲是移民国家,不同肤色和人种可以友好共存;箭头是表示出行靠左,而我们是靠右;耳朵表示社工倾听;拳头是说社工在机构和社会变革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敢于发声、追求社会正义。
在结束了本周所学内容后,袁林同学总结了这两个礼拜的所学所感,并真诚地感谢悉尼大学所有教授、照顾过我们的老师。
随后,Fran Waugh院长、Margot教授为大家颁发证书。
同学们一起合照,庆祝这两个礼拜难忘又充实的时光。Nina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大家举杯庆祝自己从悉尼大学顺利结业!就餐之余,同学们与老师互相讨论了这些日子的收货和感受。
同学们的悉尼访学感悟
盛夏之时,悉尼之旅。时间虽短,收获颇丰。风景优美,老师幽默。国情不同,爱心传递!——冷园园
最难忘的可能是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了,我们基本上每天下午都会到一个社区进行参访,每一个社区都充满了生命力,都是五彩斑斓的人间百态,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老年社区的leader,她是一位年过六旬却衣着时尚的女权主义者,她相信“to be kindand all the people will be happy", 所以她一生为了更平等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前行,让我感动,也让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李丹阳
两周的学习和交流,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一睹澳洲社工的风采,他们的热情与专业让我们深深感动和佩服。很感谢教授们的悉心安排,课程学习满满干货,轻松又有趣的对话,让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慢慢了解到澳大利亚的诸多政治、福利与历史文化。精彩而丰富多彩,诸多收获与感动,感恩这一段旅程。——李桂敏
期盼已久的悉尼之旅行在不舍中落下了帷幕,悉尼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城市,路上随处可见的不同种类的鸟儿、不同肤色的行人、遛狗的老人和嬉戏的儿童,午后阳光下,风景如画。在悉尼的两个礼拜里,悉大精心为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堂讨论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两国的制度、文化、社会氛围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澳洲人对原住民的尊崇。每次开展活动之前,老师们都进行一个感谢原住民的开场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此外,在当地一些福利性机构的参观也使我从切身了解到悉尼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人性化与先进性,相比之下,我国一些非营利性机构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李晓洋
怀着期待抵达,带着展望离开。包容的社会、自由进步的文明,让任何事物的存在看起来都那么不可或缺,熠熠闪光。悉尼社会工作纵然面临障碍和坎坷,社工的队伍始终在壮大,社工的力量不断在增强。由学习和参观所感:我们应该与各界联合、跨界合作,不断发声,让社工在中国占据一席之地,为社会公平、正义、人性化!温暖的阳光、干净的海滩、万里无云的蓝天、整洁的草坪~都好喜欢~——刘彩虹
通过这两个周的学习,看到了澳洲本土社会工作的特色和发展,印象最深的是澳洲社会工作的多样和完善,无论是对老年人的照料,对儿童妇女的保护,还是对流浪者的关怀,以及对LGBT群体的接纳,都让人感触颇深。希望中国社工未来也不断发展,结合实际形成本土特色,服务于更多人群。——曲心怡
通过本次澳大利亚暑期交流项目的学习,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外社工专业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困境,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实务方式的差异。在悉尼大学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且也去到许多社工机构参观,课程设计使我们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次学习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活动,与悉尼大学老师的课堂对话能够开拓视角,把中国实际与澳大利亚实务创新地结合在一起,思维碰撞使我受益匪浅。最后感谢悉尼大学老师细致入微的安排和关心,让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仿佛置身国内的温暖!——宋寒
迎着南半球的阳光,我们来到了悉尼大学!两个礼拜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课程学习与机构参观相结合,让同学们能切身地了解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现状。丰富多彩的field visit,几乎涉及了社会工作关注的各个领域: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原住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能够聆听各个机构优秀的实务经验、与澳大利亚的*社工一起探讨社会问题,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这趟访学之旅更加激励了我为维护社会正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心!感谢悉大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也感谢媛媛老师和翻译Chris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照顾!——吴忠华
为期两周的悉大访学之旅落下帷幕,期间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对人以及文化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就是以关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都值得这样被对待;对文化的尊重就是铭记并感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因为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今天澳大利亚的人文环境;第二,跨机构间合作,推动社会正义的愿景。每个机构并不是单打独斗的,他们会形成联盟,进行合作去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他们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正义的愿景。我觉得这两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道阻且长,吾当自强。——袁林
在悉尼的两周,第一周度日如年,第二周还没反应过来已经在回国的飞机上了。爱悉尼的慢节奏,波光粼粼的海港、阳光下的草坪、寂静的小岛,想让时间静止,消磨一天的时间在草坪、长椅上看书。多元化的城市,不论你是什么肤色,高矮胖瘦,都不会被周围人惊异的目光包围,在这里好像真的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第一次实地接触到国外的社工情况,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也同样存在着一些跟国内相似的情况无法得到解决,但真心羡慕这里社工得到的支持,这跟社会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也有很大关系吧。希望可以如悉大老师说的那样,等我们到了她那个年纪,也可以跟年轻辈们分享这些年我国社工发展的硕果和前辈们付出的努力。——张婷
在本次访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Alankaar Sharma老师对于justice与equality的探讨。与平等不同,正义的视角更加温情,侧重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的同理,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所产生的行为。在社会工作中,social justice体现在要求社工更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发声和倡导为他们争取福利。在澳洲,社工的定位更接近于倡导者,与政府合力推动社会改革,维护社会正义。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现阶段的社工发展所限制的。在国内社工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如何最大化的为弱势群体争取福利,维护社会正义,值得我们思考。——周芷晴
在澳学习的两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澳洲社工一直强调的价值观,即推动社会改变,维护社会公平。社工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社工有能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虽然过程艰难,但是结果一定会是美好的,看到澳大利亚人和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更让我对中国社工发展充满了信心,你我共同努力,未来可期。——朱仕娣
(本文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