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树栖鸦凉风动,露华凝聚秋韵浓 | 复逢三候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2021-10-08 19:31 浏览量: 2431
 智能总结

《复逢三候》 10期 ﹀ ﹀ ﹀ 将夏日的纷乱归于萧瑟 将雨后的喧嚣归于静默 枯草暗藏,满目秋黄 人间朝暮,叶落惊秋 告别秋高气爽 迎接天寒夜长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空庭得秋长漫漫...

《复逢三候》

10

将夏日的纷乱归于萧瑟

将雨后的喧嚣归于静默

枯草暗藏,满目秋黄

人间朝暮,叶落惊秋

告别秋高气爽

迎接天寒夜长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山头的鸿雁

浮现出秋意

寒露染山河

难得这一抹天地颜色

▾点击收听

“寒露节,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在每年公历10月7日到9日交节。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指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结了。

【 传 统 色 】

起于醽醁,波翻绿盏

承之翠涛,玉琢兰生

转而青梅,细雨煮酒

合乎翕赩,瑶草青葱

【 寒 露 三 候 】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时节,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海边蛤蜊开始丰收,古人便认为是雀鸟入水所变。

▎三候菊有黄华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 寒 露 习 俗 】

观红叶

秋风飒飒,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山间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北方尤其适合观赏红叶漫山。

吃芝麻

万物萧落,寒气增长,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饮菊花酒

接近重阳,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其味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作用。

吃螃蟹

人们还有吃螃蟹的习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秋钓边”。

【 寒 露 养 生 】

雨水渐少气干燥,昼热夜凉莫张狂。

寒气逐长雁南迁,空气清新助健康。

适以润肺生健脾,益胃养生记心房。

朝盐晚蜜补水分,早睡早起心舒畅。

凝玉花上露,清影入晚秋

秋意浓,寒露至

与君话满城秋色

道万千思绪

不惧岁月长

【 寒 露 随 笔 】

秋染层林,寂夜长

月上梧桐,露寒枫霜

半城秋色,堂皇转眼凋凉

秋风清,秋月明

秋寒露重,烟水尽斜阳

愿君生有热烈,藏于俗常

萧瑟的风再度吹起,无意间抬头时,望到了天边南飞的大雁,这才突然意识到秋天已经来了。秋天总是这样无声无息,前几天明明还大汗淋漓地抱怨艳阳,下了几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它就这样到来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哀秋感伤,我却不愿这般。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我独独偏爱秋天。秋天是最可爱的季节,秋天可以穿好看的毛衣和风衣,吃饭也不用担心满头大汗;秋天要去公园看看湖水,捡起红黄相间的落叶揣进口袋;秋天要喝一杯暖暖的红茶,从热气腾腾到温温淡淡;秋天要听秋天的歌,读秋天的诗,去田野间闻一闻晒过太阳的泥土的味道。

秋天也是最温柔的季节,关于夏天的遗憾多次出现,却又都在秋天被再次填满。好像所有美好的事都发生在秋天,白鹭穿过水杉树飞到远方,雨夜总是结束在秋风醒来之前,向往的热烈在被秋风吹乱的发里都变得不值一提。夏天无法选择的,也全部在秋天变成最勇敢的决定。

路旁的风景如倒带一般回放,银杏叶染上金色,落叶铺满道路。我从不急切在这稍瞬即逝的秋天实现我多如繁星的愿望。那些尚未成型的、未能实现的愿望,我都悉数告诉秋风,我把所有的美好写成一封信,托秋风寄予你,风便载着它们飞向你在的远方。

夏天里燥热的心诉说着思念,而在吹着秋风的街道上,我暗自期待着将来,一步一脚印地欣然走向你。

白日幽晖,鸿雁南迁

长空流露,万物皆秋

是微风、褶皱、枯萎、宁静

是悲怆、孤光、静谧、缄默

是银杏雨落,冰糖红果

是生命轮回中的最温柔的一环

是鼓起勇气后祝你金秋快乐

是你轻声回复

“祝你,也祝我。”

【留言:今日寒露,分享晚秋里属于你的温暖】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文案:杨欣雨 邓有为 谯壹伊

封面:邓有为

海报:邓有为

排版:胡馨玮

责任编辑:朱珠 胡馨玮

审核:杨金云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xcufetougao@163.com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