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有你 ┆ 师者张礼骏:漫步文化长河,以热爱播撒星光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2-12-03 22:00 浏览量: 2702

●●●●

编者按:二十大,SISU正风华。近期,上外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SISU有你”系列人物故事,聚焦校园里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上外人——乐观果敢的青年教师,奋斗热忱的莘莘学子,多才多艺的保安小哥……共同感受,SISU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精彩。

今天,让我们走近“新时代上海闪光青年”称号和2021年上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上外张礼骏老师。

张礼骏(左一)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他赴拉美留学带回收获,开设国内首门墨西哥印第安语语言文化课程,译西语诗歌共享文化,讲中国故事联通世界。曾经是上外学子一员的他,在毕业后也一直走在学习和传播文化的道路上,带着对文化的深沉热爱,在这条道路上撒下点点星光。

张礼骏老师是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于上外。回忆起自己选择留学墨西哥的原因,他表示当初的想法是想去学习玛雅语,想了解这个令人有些陌生的地区。在那段留学时光里,他探索了墨西哥的许多地区,去领略古迹、博物馆等等,之后随着旅行的深入,他也慢慢接触了土著的语言文化,为后来深入学习这方面的课程种下一点星火。

张礼骏对墨西哥的风光和人文始终念念不忘,因此在读博时坚定地选择了去墨西哥交流、深造。

在墨西哥读博期间,也发生了让张礼骏印象深刻的二三事。当时的他住在海拔二千多米的墨西哥城。周围火山环绕,他在南部的一个火山的半山腰上租了一个房子。据他回忆,每天清晨五六点时,都要坐车去大学城读书,而当时所有山上的居民只有一条路可以下山。从山顶到他家,车上逐渐坐满了人。到他那里时,他根本挤不上公车,只能紧紧抓着打开的车门,脚踩在第一级台阶上面才能勉强“扒”上车。“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早已经体验过早五早六了。”他早上7:10分开始上课,每节课程3小时以上。问起是否觉得那段时间辛苦,张礼骏却说“虽然当时的课程容量大,但老师的知识面很广,讲的内容都很有趣。能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更何况学习到这些知识的机会是非常之少,对我来说那段时光很幸福,很难忘。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礼骏在墨西哥留学期间修读了“中部美洲思想史”、“马萨特克语”、“纳瓦特艺术研究”和“纳瓦特语文学”等课程,同时走遍了墨西哥29个州,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墨西哥通”。在墨西哥,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发展的不均衡,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犹记曾经去墨西哥北部时,他看到很多语言不通的印第安人穿着民族服饰在人来人往的市中心乞讨。在南部恰帕斯州,他看到很多尚且年幼的孩子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孩子们瘦弱身躯上背着沉重的大箱子,在路边请求来往的路人买香烟、口香糖等杂货,出于恻隐之心,张礼骏老师上前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希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微光。经年之后张礼骏老师感叹道,“我回国之后,看到自己的儿子,会突然想到那些卖口香糖的小男孩。这个年纪别的孩子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但他们却已经要学着挣钱,与生活周旋。”

回国后,张礼骏老师在学校开设了《阿兹特克文明与古典纳瓦特语》《玛雅文明与尤卡坦玛雅语》两门课程,实现了当初学习印第安语的梦想,同时也把知识带给了学生。在外游学的这段经历让张礼骏老师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如此欠发达的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民饱受生活的苦难,而这些,是处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但他坚信,只要每一个青年都能尽自己所能播撒星光,譬如做一些支教或社会服务,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好一点点。

张礼骏老师非常热爱诗歌,他认为诗歌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读一首诗可以幻想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诗歌不需要有情景,可以自己去构造它所蕴含的情景。在他看来,诗歌翻译是有一定自己的创造性,有规矩但也有自由。

《〈李白〉及其他诗歌》是张礼骏老师翻译的一部诗集。在翻译的过程中,比较难的部分就是图像诗,图像诗,即利用词语、诗行的排列来创造与内容大致相当的某种图案或形状的诗歌。图像诗过于抽象的特点为翻译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张礼骏老师用增译,即增加自己想象的空间去填补内容的空缺,来处理图像诗设置的重重障碍。在保留诗歌原汁原味的同时,他认为译者应当也要有自己的个性,依据对原作的理解和自己特有的行文方式,在不剥离原作主体的情况下在译作中体现出个性化的内容。

许多有志于从事翻译相关工作的同学对未来努力提升的方向仍满腹困惑,张礼骏老师提供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做同传工作需要灵敏的反应、扎实的基础和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素养离不开大量的训练。做文学翻译的话,张礼骏老师坦言这需要同学们踏踏实实学好专业课程,积累生活经验,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辛勤耕耘语言这一方奇妙天地。

张礼骏老师自读书时便喜欢花鸟鱼虫,讲起细节也头头是道。作为一名南方人,张礼骏老师说上海人是很喜欢将鸣虫养在讲究的盒子里,对木器和竹子做的东西尤感兴趣,如一些折扇、竹扇子。诸如此类的物品都很贴近自然,是纯粹出于爱好的一种喜欢。而这些生活中最朴素的记忆为他与国内非遗的串起了缘分的丝线。

回国后,张礼骏老师更关注到了一些细小的,绝非宏大的事物,在他看来,恰如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社会也拥有不同的文化,而往往是这些细微之处拥有更多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在热爱的驱动下,他对国内非遗进行深入探索。

“对于非遗而言,其社会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张礼骏老师如实说道,基于此他决定探索上海乃至全国的非遗文化。

怀揣着对国内非遗文化的热忱初心张礼骏老师在整合非遗列表时发现非遗类型繁多,从口述传唱类、工艺美术类到体育竞技类、饮食类,他计划先从工艺美术类着手,率先聚焦于传统技艺,一步一个脚印,将每一项目都尽自己所能打磨到最好。

回忆起带领学生进行非遗文化方面创新创业实践的经历,张礼骏老师认为他们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在于始终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在团队项目方面,他认为分工合作是最重要的。即需要同学们有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既能撰写文章记录过程,也能剪辑视频投放至各大平台。譬如前往安徽泾县宣传宣纸时,团队跟随讲解员了解并体验了宣纸108道复杂的制作工序,欣赏了宣纸上的名家字画,更是采访了“大国工匠”省级非遗传承人周东红。随后又探访了丁家桥三希堂线装文化园的古籍装帧技艺和泾川镇艺宣阁的宣纸加工及文创产品,采访了非遗传承人佘贤兵。团队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受益匪浅,他们不仅提前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读书实践报告写作的能力,还学会更好地处理备赛和调研过程遇到的巨大压力。在张礼骏老师的带领下,这支团队历经三年,调研范围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区,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最佳出版奖首届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等等。

“只要有故事,有动人的地方,都值得被记录。”这是他一直秉持的初心与信念,锚定了他前行的方向。而对国内非遗的热爱则定义了张礼骏老师的行动支点,正是这份热爱赋予了他进一步研究传统非遗,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的不竭动力,而这份为了非遗甘愿跑遍四方的初心尤使张礼骏老师在这一领域闪闪发光。

漫步在世界文化长河的岸边,张礼骏老师感受到了不同文化支流的深厚底蕴,同时他也从中不断汲取知识来丰盈自身。前方征途漫漫,在以热爱为航标、播撒星光的同时,他将继续深耕与远拓,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

来源|校团委

文案|董欣桐 樊宇冰 闫漫汀 程硕 韩忻乐

采访|董欣桐 王佳祺 徐楠 赵嘉荟 朱诗慧

制图|朱唯嘉 张滢 周妍

排版|陈灿

审核|杨君宇 张天涵

编辑|余廖洁 董嘉骐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