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M20周年|守望·师者@余建军:工科精神的时代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深圳
2022-03-10 19:22 浏览量: 2945

历经20载,ME/MEM项目走过了由蹒跚学步到健步前行的20年。项目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跨越都蕴藏着老师们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心血和汗水。

值20年之际,邀约老师们畅聊执教以来的点滴感想,凝结为“守望·师者”系列专访,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余建军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运作管理、项目管理、先进制造、创新方法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近年主持完成国家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课题十余个,发表论文50余篇,持有高级项目管理师证书,担任项目管理认证评委,兼任大型集团外部董事,熟悉企业运营。

主要研究领域: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先进制造系统。

“我大概2008年左右加入我们的工程硕士项目,教的第一门课是《项目采购》。”聊起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EM项目的渊源,现任项目主任余建军老师说到。提起最初为ME项目授课的经历,余老师提及了“紧张感”一词,彼时的他博士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个是授课经验不如现在丰富,另外一个是与同学们的年龄差距不算大,他们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且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授予符合他们期待的知识,这也给当时还比较年轻的自己带来了一些压力。”

而如今,陪伴ME/MEM项目多年,历经了教师、领域主管、项目主任等多重身份的转变与交叠后,余老师在授课方面有了更深、更准确的体会和把握,对项目的认知也有了更为立体、独到的见解。

1华工管院MEM的特色与沉淀

MEM项目走过20年时光,所沉淀的经验与价值是值得骄傲的,余老师身在其中,既是教学者,也作为管理者,对这些“沉淀”如数家珍:

在余老师个人看来,MEM项目创办20年来收获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人、环境、体系与眼界。“人”是指项目所培养的众多杰出的校友,这是项目的一笔宝贵财富;以及多年的授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锻炼出的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与20年前的青涩和探索时期不一样,如今已是成熟而专业。“环境”是指在学院科研导向的大背景下,以科研为基础,赋能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使得MEM成为一个嵌入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工商管理学院背景下的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项目。“体系”则说的是从项目整合与管理出发,从宣传、招生、教学、论文、毕业、就业等各方面形成的一套专业的项目管理体系及专业的服务能力,对此,余老师感慨:“这也有赖于学院对于专业学位教学项目的严格要求,我觉得这种专业感,这套完善的体系和制度,是别的院校很难相比的。”而“眼界”,余老师认为是项目多年来经过实践所凝练出的对工科精神的深刻认知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准确把握,这也使得“打造人文与工科交流衔接的桥梁”这一理念能落到实处。

余老师进一步聊到,正是这些经验与沉淀,使得华工MEM项目形成了难以模仿与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将项目愿景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实操能力,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贯通的灵活性,将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发展衔接的创新能力。“这既是我们MEM项目本身越办越好的体现,也是我们项目越办越好的原因,这些核心竞争力使得我们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效果日益突出。”

无论是项目所沉淀的价值,还是项目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EM这张名片上的高光字体和响亮标签。对此,余老师与有荣焉地聊到,第一个标签是“最好”,“我们可以自信地认为我们是整个华南地区做得最好的MEM,不管是从项目历史还是办学效果、师资力量出发”。第二个是“工科与人文交融”,依托于华工的工科底蕴和严谨氛围,项目有着先天的工科优势,而依托学院开放的眼界与文化,又能将工科精神与人文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个标签则是“扎根华南”,这个“扎根”,指的是实实在在地切入到珠三角经济圈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MEM项目的校友们,都是这些行业的中流砥柱。当考生们选择了华工管院MEM项目,其实就是选择了与这样一群优秀的、不可或缺的人才为伍。

2当我们谈论工科精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大学时期最开始学的是航空航天,后来又学了计算机,算是比较传统意义上的工科背景了。”而为何会到工商管理学院做老师,与管理学打上交道,余老师笑言是“随机概率事件”:“当时就想着进入工业工程这个专业,而工业工程所在的学院便是工商管理学院,于是就到了我们学院来。”

将工科思维融入人文语境中,是余老师教学生涯的一道课题,恰好也是华工管院MEM的项目理念。在强调项目特色时,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便是“工科精神”,对于这一话题,余老师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着思考。

当我们谈论工科精神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培养理念?或是一种学术氛围?对此,余老师聊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很表面,大家可能也听过很多不同版本的诠释,我们首先会认识到工科和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区别,也就是大家常常所说的工科更流程化、更讲求确定性,而文科更带有艺术成分,更跳跃;当在实践中更深层地去理解它的内在精神时,工科总体上当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是创造GDP等方面更直接的主体,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认识到工科精神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时的方式和效果,一个具备了工科精神的人才应该要时刻清醒地认知到自己所处的岗位与角色,能够尽量准确地、有效率地发挥自己的角色和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项目为这些人才去叠加人文的理念与综合性的素质,这才是把工科精神发挥到最大的方式与方法。”

提及MEM项目的“工科精神”, “华南理工大学”这一闪亮招牌作为MEM项目的背景与平台,更是为其赋予了不可忽略的能量与支持。“学校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我们项目发展壮大的源泉,例如我们整个华工的校友群体,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再如我们的师资的强大,也离不开学校的工科背景培养以及与校内其他学院的交流和学习;又如,校内不同学院例如建筑学院、材料学院等学院的专业支撑,使得我们在课程开设和论文选题方面都有更强的背景支撑和专业底气;还有一个是校园文化的影响,华工所形成的严谨治学的氛围,在工科方面的品牌力量,都无形中给我们的项目带来了能量。”

3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种应对创新的方式

20年的项目发展,从ME到MEM,始终不变的是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追求。这一追求,在过去是先锋性的探索,在当下,则成为了与时俱进的一种应对创新的有效方式。

过去,ME项目分为不同的领域,即项目管理、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如今的MEM则将原来的多个方向和各领域的知识浓缩、整合、集成于一体,生源更多元化的同时,对培养方案的调整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余老师认为:“这种调整给我们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都增加了一些难度,学生群体不再以领域进行分类,我们的课程就需要更综合一些,同时也不能放掉在具体领域中的深入探索。而这也是对我们的课程教师和论文导师们的一个挑战,我们需要从更广阔、更开放的视角来培养这群学生,也需要用更细致的眼光去引导他们的研究和论文,这种‘广’和‘细’的平衡和兼顾,其实也是一种创新。MEM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项目,是符合目前国家人才导向的项目。而把这些人才招进来后,我们如何做融合,如何在新的情境下培养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这是项目创新需要面对的议题,但是反过来想,我们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这一目标,不就是应对社会创新的一种方式吗?只有项目的创新能力强大了,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创新能力才能愈发强大。”

在余老师看来,由于所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的MEM学子群体是一群不同于20年前的十分年轻、灵活性也更强的学生,这种变化也使得老师们更能充分激活自己的创新能力。“现在跟10年前、20年前比起来,学生们所接触的社会热点问题、企业热点问题完全不一样了,并且网络化时代会不断涌现新的热点和议题,老师上课的重点和案例内容都需要与时俱进,不管是学生还是我们,都跟着时间在变,多深入了解社会发展、了解学生诉求的变化,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可忽略的责任。”因此,MEM项目的培养方案一直在随着社会发展进行调整。这些调整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是一群优秀的教师与管理者组成的团队。而项目团队的创新能力,与项目贯穿始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相互辉映,成为了华工管院MEM始终走在应用型教学前端的最大动力。

最后,余老师对20周岁的华南理工大学ME/MEM项目提出了他的期望与祝福:“希望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加入我们的项目,希望我们的办学体系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强大的教师团队、成熟的体系和制度、广阔的生源,这些都是我们项目的精华,希望继续传承下去。祝福华工MEM越办越好,继续发扬 ‘管理与工科结合’的优秀传统,继续扮演‘企业家的摇篮’角色。”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华南理工大学深圳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