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第五讲 | 孙玉栋: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0-09-17 17:23 浏览量: 5499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

◆ 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 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 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

◆ 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杨开峰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围绕上述问题,我院15位学者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今日分享孙玉栋教授所著第五讲: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中国之治》第五讲

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孙玉栋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章目录

一、“站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二、“富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三、“强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精彩书摘

“站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全面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但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严重不足。所以,一种必然的选择就是全国一盘棋的策略。在财税体制上,收入统一上交中央,支出再由中央统一安排。这决定了整个财政活动都是由中央来做统一规划,地方的权力相对来说非常小,并且在体制运行上采取的也是动态的调整,收入与支出的上解或者拨付比例一年一定。这段体制大致贯穿了新中国的前30年。这样的体制优势就是中央具有绝对权威,可以从决策层面平衡各地区的差异。但问题同样也很明显,那就是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经济相对较好的地方,多收不一定多支,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少收未必少支。这种体制安排注重了公平,但影响了效率。当然这也和当时的整个政治、经济乃至国际环境有一定关系,需要举全国之力发展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虽然有着对苏联学习与模仿的痕迹,但我国还是通过独立自主,初步构建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全国一盘棋这种财政体制的选择有其时代必然性,成为中国特色的一种体现。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