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速递 | “全球视野下的应急治理:理论发展” 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0-11-25 00:00 浏览量: 3033

2020年11月7日,我院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应急治理:理论发展” 学术论坛在逸夫楼第一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是应急治理系列学术论坛的第二期,聚焦于应急治理的理论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顾涛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邀请12名专家学者做主旨演讲。我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柏瑛教授分别主持上午和下午的会议。我校师生及部分校外人士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在逸夫楼第一会议室设置主会场,在求是楼学院报告厅同步转播。

在开幕致辞中,顾涛副校长对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全球视野下的应急治理系列论坛表示祝贺。他指出,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国交出了抗疫的“优异答卷”。习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员,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公管学院已完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方案和硕士、博士培养方案制定,首批应急管理硕士和博士将入校学习。学院在应急管理领域有着较好的科研和教学基础,研究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希望通过组织系列论坛,为推动应急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人民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本次学术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讨由副院长杨宏山教授主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高小平研究员做了题为《我国应急管理理论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应急管理理论建设需要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为指导。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的应急管理思想,高小平研究员总结了党的理论创新对应急管理的指导作用有着揭示主导、防止误导和加强领导三个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童星做了题为《科技防疫:科学态度、专业人才、技术手段》的主旨演讲。他系统总结了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提出了科学防疫的一系列原则。他指出,从目前全球态势来看,新冠疫情防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能麻痹大意,既要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挑战,也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基层。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做了题为《复合型灾害背景下的韧性城市与城市韧性治理》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现代城市面临复合型灾害冲击。朱正威教授总结了三种灾害研究路径,结合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城市减灾实践,提出了“城市韧性”的概念,阐述了全球韧性城市实践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做了题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治理与国际合作》的主旨演讲。他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健康风险的特点,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总结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三种类型:突发事件C型、延续事件E型和常规事件R型,提出了每个类型对应的不同风险感知水平、预案、决策、组织架构、领导能力和执行情况。目前中国处于从E趋于R的阶段,需要尽快向R型转化,以综合风险分析为基础防范新冠肺炎,并加强国际合作。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群红教授做了题为《全球疫情应对视角下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的主旨演讲。她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引出公共卫生的概念,介绍了公共卫生体系与卫生应急体系的构成,通过比较的视角,总结了美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存在风险沟通失效、疫情政治化、反智主义兴起、将政治等价值的优先度置于生命权之上等问题,提出推进我国优化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教授做了题为《公共卫生应急与循证治理:拓展与反思》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应当更多从循证治理而不是循证医学的角度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反思,并阐释了循证治理的原则,探讨了重大疫情中的证据标准,提出应当避免两类错误类型和获得“合理”证据的途径。杨开峰教授从价值与伦理的角度,对循证治理应用于应急管理的未来方向进行展望。

论坛第二阶段的研讨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柏瑛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海波做了题为《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应急管理:基于中国情境的初步发现》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发展脉络,基于复杂性、灾后突生等理论,结合中国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得出将应急管理视作复杂适应系统要考虑中国的统一制情境、容纳多元主体参与等结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玖长做了题为《风险研判中的见微知著能力建设》的主旨演讲。他认为风险研判中的见微知著能力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风险征兆信息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但这一能力的提升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逻辑关系复杂、本位主义和个体对风险的规避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MPA教育中心主任刘鹏做了题为《从风险社会到风险国家——现代风险如何重塑行政国家》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风险社会对传统行政国家的三大基础政治—行政二分法、科层制理论和行政科学提出了挑战,行政国家开始向风险国家转换。刘鹏教授阐释了风险国家的特征,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分析了一国抗疫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对中国建设风险国家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做了题为《应急管理的当前挑战和科学策略》的主旨演讲。他结合十几年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实践型研究,总结了现阶段的应急管理六大挑战,提出了改革策略:优化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功能”、强化和升级预警和预案机制、建设“内嵌式”的智能系统、施行灾害断链和救援成链的“风险链管理”、提升官方发布和危机公关的能力、实施国家治理体系框架内的系统化安全风险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做了题为《应急管理的理论“贫困”及其影响》的主旨演讲。他系统梳理了应急管理的来源、定义与内涵,指出应急管理不是“应景”、“应付”,不是应急响应,也不是应急技术或安全工程。王宏伟副教授总结了我国应急管理理论“贫困”的表现,并深入分析了“致贫”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脱贫”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刘一弘博士做了题为《从重大突发事件中补短板强弱项:政策过程的视角》的主旨演讲。他从政策过程的视角出发,将“重大突发事件中补短板强弱项”界定为“外部动力如何促进政策变迁和优化”,基于现有文献,总结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政策动力,分析了事件后发生政策变迁和达成共识的机制,进而形成优化应急管理的全政策过程框架。

第二阶段的主旨演讲之后,专家们就我国应急管理的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每位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主题研讨结束后,杨开峰教授和孙柏瑛教授对本次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杨开峰教授指出,应急管理的理论虽然大部分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但恰恰说明有很多理论工具可以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应急管理不是“应用型”学科,而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为既需要理论发展,也需要深入实践。本次论坛从多个视角研究应急管理理论,希望有助于推进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发展。孙柏瑛教授指出,应急管理是兼具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虽然专家们的研究视角不同,但这正是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独特性要在实践的场域中不断生发,应急管理学科要基于中国实践,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形成集群式的研究。应急管理固然要注重顶层制度设计,也要关注基层中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推动应急治理系统和能力的建设。

论坛讨论

分论坛现场

大合影

编辑:陈志达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