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举办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9-12-28 21:00 浏览量: 2810

MBA中国网讯】2019年12月26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举办,吸引了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近50人参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谢矜致欢迎辞。谢矜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希望大家能够借助本次会议的交流,共同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学术共同体,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蓝志勇介绍会议。蓝志勇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国家治理至关重要,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会议。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在马克思主义和国家治理研究领域有深刻研究和思考的部分专家学者,共同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马克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和逻辑,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提供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

谢矜、蓝志勇讲话

会议的主旨引言阶段,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又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讨论》为题,从整体思维方式、具体的思想总体、整体的思想整体三方面,系统阐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思辨逻辑。认为,在整体思维方式方面,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和、作为思想具体,是思维对物质世界理解的产物。从具体中抽象,把具体转换为概念。她用商品经济内在结构多维系统演化图表明,需要从动态、系统、多维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思想整体方面,马克思经济学方法是运用抽象力分析经济形式,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系统动态演化的思辨逻辑包括认知、辨识、践行等三个部分。周又红总结指出,要掌握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一概而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也应是动态的。

周又红讲话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以《以“人民性”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为题,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和政治学说的基础——阶级学说,王浦劬指出,社会成员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首要命题。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社会的主体是从事、支持、赞成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因此,“人民性”政治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主线,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引。在此基础上,王浦劬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政治思维,包括“人民为中心”的思维、“人民政治属性”的思维、“人民为主体”的思维、“人民立场”的思维、“人民民主”的思维和“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思维。

王浦劬讲话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冬雪从海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发展三个视角,围绕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发言。韩冬雪回顾了海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情况,介绍了日本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的推进,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成果。同时,韩冬雪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共同善”的最终目标,呼吁学者和实践者真正通过深入的研究,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并强调创新以学习为前提,通过共同学习,引领社会和人民在社会转型期实现“共同善”。

韩冬雪讲话

随后,研讨会进入提问与讨论阶段。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彭向刚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等参会人员进行了精彩对话。上午的议程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结束。

彭向刚、杨立华讲话

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视野中的社会治理变革》为题,阐释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问题。张康之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实践也有诸多探索,这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既定现实。同时,一个可以比较的现实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一个需要开放性地面向未来的探索过程。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条件是全球化和后工业化,这一条件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制度模式设计和规划时的条件,新的历史条件所具有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全球化意味着民族国家受到挑战,流动性造成了社会的脱域化,这也是规划和设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定条件,而且是变动着的既定条件。上述三方面,是我们思考和探索必须充分考虑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中心研究员、副主任汪怿以《构建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若干思考》为题,提出人才治理是完善制度优势、实现中国之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人才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人才治理在主体方面、体系层面、人才治理效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建立党管人才格局下多元参与的人才治理体制,优化人才治理机制,发展多类型的人才治理方式,探索多层级的人才治理途径。

研讨会现场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俊清结合多民族共处的价值取向和现实中民族政策的实践,探讨了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问题。李俊清回顾了马克思的阶级与民族思想,恩格斯对家庭、部落、氏族和国家的思考,以及列宁关于多民族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观点,总结了前苏联的民族政策实践及其后果,辨析了民族共处中“多元”和“一体”的内涵。同时,李俊清介绍了建国前与建国后民族政策的发展以及促进多民族和谐共处、建构中华民族话语的努力。李俊清还提到了塑造中华民族认同、促进中国多民族平等共处、协调多民族认知差异面临的现实难题,他认为这需要我们在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文化宣传等方面上继续努力。

研讨会随后进入提问与讨论阶段,周又红、张康之与蓝志勇等参会人员进行了精彩互动。最后,蓝志勇总结会议并致闭幕辞,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希望大家继续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指导下为中国之治出谋划策,不忘马克思主义理想主义的初心,不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谋求大众幸福的初心,探索中国和平崛起,成为引领世界文明中坚力量的有效途径。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