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在想什么?“去做最好的研究 帮助认识世界”!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世界。学者就是要做最好的研究,帮助认识世界。而在高手多的地方,你会更容易成为高手。
曹春方刚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时候,是2017年11月,管院大楼里的LED屏上,正滚动播放着管院教师们当年10月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发表记录。
他说,这个很细节的画面,一直让他印象深刻。“这么显性化的一个举措,让你很清楚地看到你的同事们,你的伙伴们有多努力,大家都在做些什么事情,然后你也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曹春方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
彼时,曹春方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的方式被聘为中大管院会计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为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致力于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研究,长期关注制度与公司治理、会计、财务等因素的互动影响,并就该领域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到中大半年多以来,他已在Review of Finance(Financial Times Top 50 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
01
高手多的地方 你更容易成为高手
为什么选择中大管院?曹春方毫不讳言,要做最好的研究,当然需要最好的平台,其中的氛围、价值观、交往的人都会互相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在高手多的地方,你会更容易成为高手”。除了个体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外,整体的平台能够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也很重要。
中大可以比较妥善地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让人无后顾之忧,也是当初吸引他进来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完善的配套资源、标准流程化的行政服务,帮助各方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让学院变成一个可以让人全心做科研的地方。“不用出学院,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解决”。事实上,他也发现自己现在每天比以往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早上过来上班,晚上回去睡觉,家里甚至就变成了一个(只是)‘睡觉’的地方”。
02
为什么要做“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研究”?
曹春方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研究”。怎么理解“中国特色”?在他看来,中国与西方的差别是市场运行方式不同,如果把市场看成是单个个体的交易的话,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市场里面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方更倡导人人平等,契约化的关系会很明确;而中国人生而来之的是因人而异的差序格局,其中政治和关系又嵌入到市场里面,甚至于市场是沿着政治和关系的脉络去发展的。这就导致中国的契约关系和资源配置跟西方是不一样的。
市场不一样了,市场机制也会不一样。比如有些措施在其他国家运行的很好,因为它有相关的配套,但中国就不一样。如果你把美国的机制直接移植到中国,可能就不合适,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企业治理,都是如此。所以学者做本土化研究是必要的。
再比如“关系”这个中国特色现象,曹春方认为,关系可能再过一千年都不会消失,即使后面有更多技术化的东西出现,都不会让它消失,就像文化基因一样深入到国人的方方面面。在去年他的一篇研究“官员流动是怎么影响地区的市场分割”(地区偏袒下的市场整合 曹春方 张婷婷 范子英 )的论文中,研究发现,与非关联地相比,官员会对其关联地比如家乡,实施更弱的市场分割策略,存在地区偏袒的市场整合效应。也就是说“在当下的中国政治环境下,它等于是用关系改善了市场,在某些制度的背景下,关系可能是有利的。”
03
好的科研工作者如何做“好”的研究?
一个科研工作者要想做一个好的研究,在曹春方看来,首先最重要的是科研价值观。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世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这一点上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做科研也是要尽可能去做别人(研究中)不知道的,能进一步探索的东西,最好是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第二个是科研不能脱离现实,在现实中要能够对应得上,要有实践性。“不能说只是从文献到文献,不去了解现实情况、现实世界,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研究可以说做出来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学院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导向设置,对于鼓励科研工作者去做“好”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个设置合理的期刊list,拿出来能够让大家都知道它的标准在哪里,投入产出是成正比的,回报也会更平衡一些,让大家心服口服,自然就让人集中最多的精力去做最好的研究。“导向对了,自然就激励大家都往正确的方向走了,中大管院就是鼓励做最好的研究的一个学院”。
而在这样的一个学院里面,曹春方认为,“在一个领域里有足够深的造诣;在某一方面不断认识和发现世界;成为大师”,才是一个好的学者该有的状态。他目前所从事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研究,重点是探索怎么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去切入、整合、研究,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本土化的概念或者理论,帮助推广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的实践和影响力。
04
人才培养与引进 需要更科学化、制度化、多元化
曹春方认为,管院目前的文化氛围很好,鼓励大家去做一些接地气的研究,给大家设立了目标,也没有很多条条框框去束缚大家,自由是足够自由,导向也很好,“只是内部讨论还是不足,团队里的年轻人还不够多”。王帆院长在今年7月的全院教职工大会上,着重提到“管理学院的未来发展要以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和年轻干部为重要任务,这是非常迫切的一件事情”。曹春方也认为,一个学科要想在国内站得住脚,学院老中青的人才队伍,都要在该学科里面有足够的显示度,希望学院能够开辟更多渠道,优化人才引进方案,引进、培养、并且能够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才。
而对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曹春方也做了深入思考。一是近年管院日益提倡的“让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尽早发现学生的研究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点很好,但后续也要注意通过规范的双向激励设置,对老师和学生的付出及时给予学院层面的认可,对学生的参与心态进行健康引导。“因为完全凭道德,凭热血去做事,没有制度,效果比较难保证,不符合现代管理的思路,同时也不是管理学院的风格”。
在他的设想中,管理学院里一个学科可以组几个老师成立一个小组,共同带领本科生做科研训练,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研读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数据库并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折算学分,老师可以折算课时,设定研讨目标等等。像中大国际金融学院的学生助研团队若海学社,他们定期开展的若海小树苗workshop效果就非常不错,也有一些不错的论文发表。
二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冲击下,应对未来发展需要,会计学的人才培养也要相应转变。 今年暑假,部分财经类院校已经开设了“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这类课程,国外也早就开了类似的课程,但我们会计学系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设置来对接它。“现在企业端对于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量很大。当今的数据分析早过了只看报表的那个年代。大数据冲击下,会计必然是弱势的,那我们怎么利用大数据去分析,这是我们会计学专业遇到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曹春方认为,我们管理学院要教学生如何有效的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怎么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数据和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像文本、图片、音像等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何进行结构化提取、分析,跟我们以往的方法可能很不一样,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挑战。因此可行的方法可能是,请专业的师资来教专业的东西,比如跨(计算机)学院定制你需要的课程。
三是跨学院的思维拓展课程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培养。他以现实举例,“市场上发生的东西,也是不按学科的,是复杂的,多变的,具体的,商科的学生多接触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思维,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和选择空间也会更好。”诚如王帆院长多次强调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群专业型的人才,而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人才”,或者像康德所言“人不是工具,本身即为目标”。
或许我们也可以参考兄弟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2009年便开始推广的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他们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了“艺术与审美”、“物理学导论”、“生命科学导论”等等一系列看似跟商科相差甚远的课程,但清华经管学院钱颖一教授认为,本科教育、尤其是商学院本科教育更不为培养工具,育人才是目的。“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与观察世界的角度,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这要比尽早进入专业领域重要得多!”
来源:党政办公室
采访 | 撰稿 | 编辑:夏小喵
责任编辑:Dr.Or
欢迎投稿
bspr@mail.sysu.edu.cn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