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管院陈国强教授:乘改革开放之风,创商界黄埔之先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8-09-29 09:39 浏览量: 3402

MBAChina网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老同志“中国道路见证者亲历者”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于2018年9月20日,组织青年学生与中大管院陈国强教授面对面交流,跟随陈教授回望管理学院三十多载的历史,细数学院发展的岁月痕迹。

栉风沐雨,耕耘不辍,春华秋实,薪火相传。陈国强教授是参与筹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班子成员之一,曾任管理学院副院长(第一任期),始终以关心青年、鼓励后学,克勤克俭,厚德泽人为己任,从未止息。

陈国强教授虽已处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温和慈祥。得知本次交流,他当天穿起了平时极少穿的西装,一见面便与我们逐一握手,温暖有力。说起如何走上管理这条路,如何参与筹建管理学院,陈教授说:“这是时代的选择,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给了中大这个机遇,而团结一致的中大人,也用魄力、胆识和勇气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而他只是顺应了那个时代的召唤。”

建院:志之所趋,团结把握大局

1955年陈教授从中大毕业,后进入大型国营工厂工作。文革以后,百废待兴,为了恢复经济系,当时的黄焕秋老校长希望能把在各地企业和政府部门任职的“老中大人”调回来。“看到了当时我的母校中大的困难,学校领导、老师同学都希望我回来,这亲情的呼唤,十分感动了我。我的兴趣也在学校工作上,所以很快就回到了母校。” 陈老如是说,有些哽咽。

而管理学院之所以能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大率先建立的第一个学院,一个不经国家拨款成立的学院,陈教授认为,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大趋势的推动,而要把握住这个大趋势,关键要有大志,敢于创他人之先,矗立在时代潮流前头,做到思想上的真正解放,团结一致,志之所趋,才能把握住大局。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十分需要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1981年中大在经济系开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1983年成立管理学系,1984年开始正式筹建管理学院。在筹建过程中,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资金、人才、物资等样样匮乏,多方努力,也有幸得到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先生捐资2000万港元,成立何氏教育基金会,专门支持管理学院的建设发展。此外,美国岭南大学基金会、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和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等也对管理学院的成立给予了支持和资助。

陈教授更谈及,“有大环境大趋势的支持,还要有一个团结一心的队伍去实干。这个团结一心,包括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中文系曾借给我们两间办公室,数学系借给我们一栋教学楼,外语系、数学系还有其他兄弟院系也给我们输送了师资”。陈教授不断地说起,一帧帧画面在脑海浮现,中大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以大局为先,他的字字句句中,一再表达了对校内外各界曾经帮助筹建“管院”的感激与敬意,“过去我们多次由衷地表达了感谢,今天依旧是非常感激的。”

在筹建学院中,陈教授印象最深的是参加第一期“香港工商业研讨班”。1982年6-7两个月,在香港中华总商会的精心安排以及各有关方面人士和单位的协助下,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40名教师,赴港参加了第一期“香港工商研讨班”,采用授课、参观考察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研讨班访问香港一些大学和专上院校,包括港大、中文大学、浸会学院、岭南学院等,又参观了众多的工、商企业,还有银行、保险、公共交通、航空、公共设施等部门,让两校老师们亲身感受到什么是市场经济,并从中领悟到内地要改革开放,可向香港学什么,经济管理课程应怎样改革。“这个班为中山大学建立管理学院打开了一扇门”,陈教授如此评说。

发展:商界黄埔 要有时代担当

现在我们经常提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要“打造商界黄埔军校”的愿景,那什么是黄埔精神呢?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就在大门前亲题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后来在抗战中,黄埔军校各地学员都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在最艰苦的抗日环境中,为顾全大局,有黄埔军人为军长师长率领的整个队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所以什么是黄埔精神?那就是有时代的担当,使命在肩,能铁肩担道义奋斗向前,这就是志之所趋的黄埔精神,陈教授用坚毅的目光看着我们,如是说。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样一个现实的伟大场景,为大学的学科建设,包括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如今要实现管理学院的这个愿景,陈教授认为最关键的在于推动教学改革和理论创新,而思想理论创新就需有一支年轻的创新队伍。 “有年轻人一代又一代接班,才可以把学院办好。”陈教授十分赞同经过不断沉淀而总结出的“追求高尚,超越平庸;追求真理,直面现实;追求财富,取之有道”的学院精神。

陈教授表示,他还十分注意到,罗校长提出的“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中大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后,王帆院长进一步提出了要“创中大管理学派”的大方向,这就树起了管理学院的时代担当。

寄语:尊师重道 持守家国情怀

“老师的人格风范,对我影响很深,也可以说是影响一辈子。做人正正当当,搞学术规规范范,刻苦钻研务实求真。他们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不仅关心学习,而且关心生活,不仅授业,而且传道。” 陈教授回忆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没有在父母有生之年多陪伴他们,十分惭愧。 但“我的老师,他们年纪没有我父母那么大,所以我能很长时间陪着他们。特别是有一段时间王老师的独子不在身边,我更感觉自己不能离开他。”期间,提到他的恩师梁方仲、区宝华等教授时,陈教授数度哽咽,他告诉我们老师和同学是忘年朋友,老师通过教学,也达到教学相长。每个学子在开学第一课里面都要牢记,“一定要尊师爱师,这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之间要友爱,同学之间也要友爱,怎么在大学交到好朋友呢?陈教授首先和我们说:“你们这些孩子,广州的同学要多帮助外地的同学,广东的同学要多帮助外省的同学,一定要让我们2018级同学的团队成为一个和谐团结的团队。”他还以《论语》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为戒,鼓励我们多交友,交益友。

好好读书好好做学问,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陈教授言道,一定要有大局观,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我们热情地欢迎你们来到中大管理学院,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把握好方向,上好开学的第一课,以德为先,有家国情怀。 而我这个‘80后’的老同学,虽然老了,但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啦啦队长’,为你们鼓劲加油。这样我们社会稳定、国家和平,才能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

“黄埔精神,管院传承”,数十年春秋更替,管院一如既往,乘风破浪,勇立商院潮头。建院元老陈国强教授为我们奏起了如此不平的前奏,更在耄耋之年心系管院,诲人不倦。那么,漫漫前路,让我们谨记管院使命,共同打造商界黄埔军校!

采访陈国强教授有感

初见国强教授,只觉精神矍铄,笑容可掬。他自称自己为“80”后,我起初茫然,待他慢慢叙来,才恍惚发现,这位坐在我身旁的教授已到了耄耋之年,而其从里到外迸发的活力感,让我错以为他仅仅安享花甲之岁。国强教授慢慢述说,我们仔细聆听,才惊觉今日管院之繁盛 ,是他日的重重磨砺,管院的老前辈们敢于矗立时代之先河,在那个管理技术知识缺乏的年代,创立管理学院。

谈起国强教授为什么最终选择教育与管理,他一句“我的心还在中大”催泪纷纷,这是老一辈人的坚持与执着,这种拳拳热情在无声地传递,就像我常常对自己说——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来到中大,既是中大选择了我,也是我选择了中大,应有的,不是迷茫与混沌,而是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奋斗不息,让中大听见我的呼唤,让我亦成为中大的骄傲。

国强教授浑身散发一种领袖气质,就如他所言,他当时担任了学联和党委等工作,但是当时的他却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而且还和同学、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谈及老师,国强教授几次哽咽,一直向我们述说老师的谆谆教诲与周到关心。我当时有些惊讶,觉得在国强教授的心里,他的每位同学、每位老师都如亲人一般,他也在谈话中时常教导我们要和同学友好相处,要互相帮助,要有一颗纯粹的“冰心”。其实对于信息冲击的我们,朋友之间的分量好像在不知不觉间轻了一些,只有当我慢慢感受国强教授的话,才恍然发现字字珠玑,才明白学习不能成为阻隔朋友的理由,大学四年的同学之情能跨越将近一生的长度,而如今我们需要记住的,便是且行且珍惜。我想,采访过程中,国强教授说的最多的便是管理学院的筹建史,其实通过了解感知这样一个艰辛却从未放弃的过程,才慢慢懂得,此路还未停止,作为一个管院人的重担不能放下,任重道远,每一个管院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承载前辈的寄托,奋发前行,这也是我觉得这次采访最大的收获。光阴似水,初心为楫,江湖路远,未来可期。

——18级钟容与《光阴似水,初心为楫》

初见陈教授,亲切感扑面而来。教授精神矍铄,笑容可掬,还主动和我们这些后辈握手询问近况。像是拜访一位熟识已久的长辈,内心的紧张羞怯顿时消散。随后听教授对往昔岁月的娓娓道来,我们对建院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作为先驱者的前辈们肃然起敬。

在那个中国刚刚启航的年代,陈教授与建院的众多前辈缺资金,缺物资,更缺人才。如何乘着时代的东风建立起中大前所未有的管理学院?这一个难题,横亘在前方的康庄大道,却难以逾越。可是,陈教授他们从不曾放弃,联系各界基金会,寻找愿意提供帮助的海内外人士。陈教授多次与相关方协商,争取培养专才的机会。他还提及:“当时有很多同志邀我去参与他们的工作,但我不去,我的兴趣在学校工作上。”一番朴素却真挚的话语,令我们动容。那个年代,办学条件不够好,可陈教授他们毫不动摇,立下雄心壮志,便倾情投入,义无反顾。也许荆棘丛生,也许黄沙漫漫,但就是会有这么一群人,闯入荒野,撒下花种,在默默无闻的岁月里,浇灌留给来人前行的花路。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太少遇到过这种纯粹的赤诚,能够不为名利所缚地奔向热爱的事业。当很多人还在权衡得失之际,那一代人,那一代先驱,用不计回报的付出,用全部的诚意,“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

“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舒婷在《献给我的同代人》里的吟咏,是陈国强教授及建院前辈们的真实写照。先生之风,清泉朗月,山高水远。唯愿传承,致敬管院!

——18级卢捷《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编辑: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