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管院,这是一个青年人成长的好平台”——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校友智天皓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8-10-12 09:46 浏览量: 4405

MBAChina网讯】9月,有幸采访了曾在中大管院工作过的智天皓老师。他说,在中大工作、学习期间收获了很多成长,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才来到这个平台发挥他们的专长。而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对中大都充满感激。

01归国后因为中大,每一年的生日都很有意义

在悉尼科技大学(简称UTS)金融学博士毕业后,智天皓归国,并成功应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特聘副研究员,从事房地产市场泡沫测算以及影子银行方面的研究。

“中大当时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机,是我继续做学术研究的一个最好的平台。所以我想把博士论文做的这些理论研究,拿到中国这个大的现实环境里做个检验。”提起当初为什么选择中大管院,智天皓语气恳切,再次表达了感激。博士毕业以后,因为比较迷茫,他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中大当时没有给我机会,我也很可能现在在澳洲开Uber、做大厨、做音乐呢,我都有兴趣,而且私下做的都还不错。”不过,中大的历史人文环境、平台资源和对人才的保障待遇,让智天皓觉得归国是很有吸引力的。

来到管院李仲飞老师的团队后,他开始关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2008年中国4万亿的经济刺激,有很多正向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看到这些,智天皓想通过研究,找到政府干预决策的边界,帮助信贷进入生产领域而不是投机领域,研究经济如何防止脱实向虚的问题。在韦立坚老师的启发下,他用金融物理的方法研究房地产泡沫的预警模型,因此着手完成了自己到中大后的第一篇论文:Is there a housing bubble in China?

“有个很奇妙的事情,30岁生日时,我第一次在李老师团队的seminar跟大家分享我的博士论文第五章;31岁生日时,我跟大家分享我来到中大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因为这篇房价论文,我认识了金融物理领域的著名学者Didier Sornette,并在多个会议上得到了很多他的启发。今年32岁生日的时候,在UIC讲我的第一堂大课——《固定收益证券及其衍生品(Fixed Income Securities and Their Derivatives)》。归国后因为中大,每一年的生日都很有意义。”讲到这儿,他的眼睛里神采奕奕。

在智天皓眼里,李仲飞老师是一个对学术非常认真的一个人,他的研究涉猎的领域非常广,并且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李老师同时还是一个很宽容很宽厚的长者,非常支持年轻人的成长。他回想起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仲飞老师尽可能地给了他很多研究支持的经历,而这次离开中大去UIC担任教职,”我很犹豫地告诉了他这个事情,没想到仲飞老师只是告诉我一定要好好考虑清楚,如果这对我来说是更好的机会,他一定会支持我。这让我非常动容。我还是非常希望他能一直做我上级,能跟他一直有合作的关系,能一直告诉他我学术上的成长。”

交谈中,智天皓多次提到,虽然自己离开了,但还是很希望中大能把自己继续当成一份子,让他能够给中大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贡献。他说他目前仍旧是中大2018年Asian Quantitative Finance Conference (AQFC)和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的会务组成员,和李仲飞老师的两篇合作论文还在发表中等。

去当一个老师 给别人带来一些“正”的东西

“其实跟李仲飞老师的相处,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的博士导师Carl。”智天皓的博士导师是悉尼科技大学Carl Chiarella教授,早年研究核物理,后来在经济学中引入现代物理的研究方法转而研究经济学,他还是澳洲最早做期权定价的学者之一。在智天皓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学者,一生做成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他的人格魅力对很多学生影响都很大。2016年6月,Carl导师猝然离世,在他去世以后,仍为UTS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后学。

参加完导师的葬礼,智天皓突然发现自己很想沿着导师的路,去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做出一些成绩。他说,“人活着有时候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你能给别人带来的东西,还有别人回报给你的东西,这些也非常重要。他的去世,让我很想通过教学和科研给别人带来一些‘正’的东西。”

在他眼里,回国后,首先拥抱他的中大,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机,是让他继续投入学术研究的一个最好的平台。但这两年的研究确实有卡壳的地方,“我以前是一个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而回国以后,我的很多之前的观点都发生了改变。”他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这么快速崛起,当然有政府政策的引导,但是更多的是印证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家理论,社会上涌现出很多马云式的创新,所以现在自己在重新反思自己的博士论文。离开中大,不再一味只做科研,他设想利用教学环节和更多的交流等,去寻找新的科研灵感和切入点。另一方面,做一个“老师”的角色也是他从Carl那儿萌生的一个心愿。

智天皓认为,一个好老师需要尽可能去鼓励学生发现他自己想做什么。有很多同学可能大学四年读完,还是没太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老师需要刺激、鼓励学生去思考,从多方向发展。“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颜色,越来越多的有趣的人”。当然,这个越来越多,也是在适当情况下的多样性,绝不会是让大家像野草一样疯长。

对学生产生影响,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是智天皓最想做的事情。他认为,我们非常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不是一个空泛的道德词句,而是一个如何去改善我们的生活的问题。我们对这个世界做了什么,这个世界就会回报我们什么。我们给这个世界种了一棵花,这个世界就会回报我们一个花园;我们给这个世界到处扔垃圾,这个世界就会回报我们一个垃圾场。这是一个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做的事,这也是孙中山站在这个门口告诫我们“你们要去做大事,不要去做大官”的期待。

另一方面,智天皓认为,一个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除了要满足机构的考核需求,还要思考我们的研究能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人的生活。他介绍说,在他的母校昆士兰大学,有一个学者叫伊恩·弗雷泽,1991年他和中国科学家周健合作,利用重组DNA技术制造出一种外形与HPV极为相似的“HPV病毒样颗粒”,能刺激身体产生针对HPV的免疫反应。这为后来宫颈癌疫苗的面世奠定了基础,等于是帮助人类攻克癌症迈出了第一步。“受益于他的这个研究成果,现在所有的澳洲人都可以在25岁之前免费去接种这个疫苗。这是对人类的一个很大的贡献。”诚然,这种研究的social impact是非常重大的。但“我们国内的研究人员可能很多时候因为生存压力,还考虑不到这么多事情,就阻碍了我们发现一些很棒的东西。”

因此,智天皓认为,一个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敢于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此外,大的学科突破,如果不是有跨学科的交流的话,是很难达到的,“就像基因的突变一样,一个好的物种的产生,不会是基因只是在一个地方繁衍就能产生突变的。”

营造更宽松的环境 支持跨学科的交流

回想自己在中大管院两年的科研生活,智天皓表示,学院在各方面均给予了科研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过还是存在一些可适度改进的空间:比如有些跨学科前沿创新研究,存在较高的风险和挑战,像经管和物理学、数学等的交叉研究。要出好的研究成果,有比较大的创新,往往是需要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宽容其探索创新中的失误失败。只有形成这种包容、支持、鼓励创新的文化,才能让创新持续下去。

而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首先要有相应的机制去鼓励大家,一方面做主流认可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能给大家一些空间,在主流之外的、跨学科的、未知的领域适度探索、冒险。比如如果有老师发了一些跨学科的核心期刊,学院也能及时给予认可。

此外,还要增加跨学科的交流。“我们目前组织的学科内部的一流学者专家的交流已经非常充足了,那能不能适当地增加和数学、物理等跨学科的交流呢?”“除了正式的学术会议研讨外,是不是可以增加更多非正式的讨论呢?像UTS每周固定组织的Reseacher café就能营造一个很放松的讨论氛围。” 智天皓认为,引进新的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增加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而不是只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摸索,才可能会更容易达到学校提出的“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的目标。

第二,设立机制,能让对科研人员有途径在院内流通,有教学兴趣的科研人员可以有机会适当参与教学活动,积累教学经验。一方面可以减轻助理教授岗老师的授课压力,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能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更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

“不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里都有一个中大的位置。” 智天皓娓娓地道出了这句话,他说,感谢中大这两年带给他的成长,也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能够看到这个平台,来到这个平台,发挥他们的专长,给中大,给管院增添更多的光辉色彩。

编辑: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