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管院 | 陈晨:做科研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8-10-22 09:00 浏览量: 4305

MBAChina网讯】“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管是天灾意外,还是生老病死,什么才是你认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印记?”

陈晨说,第一次对自己这么发问的时候,是读博期间看到了一次大地震的消息,那时候突然发现,一旦发生了这种不可预期的意外之后,自己很可能什么东西都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而现在,作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陈晨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在《管理科学》、《管理评论》、《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发表(或已接收)论文数篇,曾获中国管理学年会2015年优秀论文奖。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领导力、创造力、职场排斥等方面。

提起怎么走上科研之路,她说很早以前就确定了未来要从事科研工作。她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在中大就读,从初入学时的化学学院,通过当时倡导通识教育的“逸仙班”而发现了自己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兴趣,而后转专业来到管院。博士毕业以后,出于对学院的认同以及对学院科研环境的信心,“我能感受到学院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是非常充足的,能明确的知道留在这里是可以安安心心地做科研的,这一点跟自己定的目标比较契合”。同时,刚好同一研究领域、且堪称自己学术上的role model的秦昕老师也在招研究员,陈晨因此顺利加入秦昕老师的研究团队。

01 做科研最怕“差不多得了”的态度

说起自己印象比较深的科研经历,陈晨说,有两段经历让她觉得非常重要。读博初期,她去香港交换学习了一个学期,香港的老师和同学对待科研的负责态度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只是一个去交流的学生,但我的老师并没有把我当一个待一段时间就走的人,明确的要求我在一个学期内要做一个完整的研究,是非常有计划的,而且隔两天就会跟我讨论idea,非常负责。”当时的她还没有独立做过科研,因此团队里的其他高年级同学在自身都非常忙的前提下,还每次都抽时间,手把手教她做研究设计、数据处理等内容,“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非常努力、负责、nice,我觉得这是对我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历,它发生在我开始做科研的初期,让我认识到你要做科研的话,你应该有一个什么态度。”

另一段经历是与秦昕老师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在项目进行到超过一半的进度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篇和自己idea很相似的论文已经刊出了,明确知道(自己论文写出来的话)应该也很难冲很好的期刊了,但就此放弃又很可惜。秦昕老师让首次参与项目的陈晨自己做决定是要放弃然后选择新项目去做,还是继续做下去后期去投水平一般的期刊。最后,他们选择了放弃。“你知道入职后做的第一个项目放弃,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它让我亲身体会到,你要有什么样的决心去做更好的研究。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你是要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的。我们做科研最怕的就是‘差不多得了’这种态度。”

02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在陈晨眼里,秦昕老师是一个很拼的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代表。2014年秦昕老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项目,2016年升任常任轨副教授,2018年成为管理学院首位青年珠江学者。这一年多自己跟他的合作,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对做科研的态度,做科研的细节把握等,都有很多提升。

陈晨认为,研究者的paper最终能够冲top journal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本人足够努力,足够拼命。她说,“有一个事情秦老师自己可能不大记得了,但对我影响很大,我刚入职的时候,老师说他做科研的节奏比较快,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我当时自己心里想的是,快能快到哪去啊?后来发现,他确实很快,不仅投入很多时间,而且效率特别高。”有一段时间,他们在赶一个项目,因此一直在连续工作,一天晚上陈晨在凌晨两点把赶完的材料通过邮件发给秦老师。发完邮件洗漱完刚躺到床上,大概2点半的时候,她收到了秦老师邮件的意见回复。“我当时一边在感叹,天呐,老师到这个点还没睡,然后就立马体会到那句: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陈晨苦笑着说,自己当时觉得好无力啊,以前会觉得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了,后来你会发现不不不,别人比你优秀,并且比你还努力,这一点对她后面的影响很大。

在他们专职科研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同事每天来的特别早,陈晨说自己从来没有比他来的更早过,还有一个同事是每天走的特别晚。看到身边的人都非常努力,“这其实是一个正向的激励,你能了解他们做出了多好的研究,你也亲眼看到他们是经历了什么过程做出了好的研究。你更知道你要做出好的研究的话,你至少要付出同等的努力甚至更多的努力。”

不光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非常努力,陈晨还注意到,在假期里经常能看到很多教授级别的老师,在暑假期间回到学院照常做科研,“包括毛蕴诗老师、李新春老师,他们都已经是这么有影响力的学者了,依旧这么拼命,内动力实在太强了,这才是对科研是真爱啊。”陈晨忍不住敬佩地感叹。

03怎么和大牛交流才更有效?

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氛围,创造有利于创新和跨越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品牌活动,邀请国内外管理领域顶尖学者、一流学术期刊编辑莅临与我院师生交流。仅2017年,学院主办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3场,国内会议7场、杰出学者系统讲座7场、其他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50场。

陈晨表示,作为国内优质的商学院,学院给师生提供了足够的各类平台资源,从学生时代她就开始受益的是,几乎每年都会开设的研究方法课程和前沿理论讲座,还有各类学术会议上,能抓住机会与各个学科大牛交流、探讨的经历。这些都能帮助年轻老师学到很多东西,更快成长。

“大牛学者一般人都很和善很nice,他们通常都愿意跟你交流,但很多时候反而是我们自己可能并没有非常主动去跟他们交流,或者我们准备的不够充分。”陈晨认为,要想与这些大牛进行学术问题的讨论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双方要有对等的对话基础,一是自己要提前准备充分,二是对于某个问题或研究方向要有深入思考。“你不应该说我现在遇到什么问题,请问我应该怎么解决?而是应该提出问题,并准备了多种方案,询问别人哪种会更好?”这样他才能更有的放矢的告诉你他的建议,而且在准备的过程中,你已经把一些东西一步步思考的比较充分了,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你才可能收获更加有用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单单的去听一下报告,那可能就只是启发一下你的思路。

此外,王帆院长在多个场合都提出人才的“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如在《中山大学报》(第421期)“贯彻落实文科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提出,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优秀教师,学院未来的期待是以更开放的态度灵活地与各类人才形成各类形式的联盟式合作,比如通过长聘、短聘、体制内、体制外、国内、国外等思路,将国际上的优势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激发教师们的教学与科研动力。”陈晨对此也表示,这个思路让人非常期待,也希望能更快看到学院学者与国外学者开展更多实质性的研究合作,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04 科研训练有助于更少偏见认识世界

今年3月,罗俊校长在2018年春季工作会议上提出,“希望更多的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未来三年学生深造率能达到80%”,陈晨认为,罗校长对同学们提出的期待,是非常必要且充满远见的。

她认为,并不是每一位同学到最后都要去做科研,但接受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训练,从日常的思维到认识世界的方法,再到构成自己的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本科并不是说教会了我多少知识,而是教会我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做科研呢,科研对我有两点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它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你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你会不断在问为什么,你需要去解释这个东西的时候,同时也在不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第二个就是它让我能够带着更少的偏见去认识这个世界,减少我理解这个世界的偏差”。

通常我们都认为,科研是认识世界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她以做研究如何选定话题举例,研究人员首先要探讨的是一个话题它的研究现状发展到哪一步,对它有哪些认识,有哪些层面或者解读还没有看到,然后再去补全这部分东西,这会让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事实上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带着或多或少偏差的,但经过科研训练,你会有意识的让自己站在多层面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你会带着更少的偏见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一点对于一个人不管是继续做科学研究也好,还是走入社会进入业界,都是很有用的。”陈晨总结说。

05 科研乐趣:满足好奇心 书写人生意义

由于科研工作的周期通常都很长,需要很大的耐力,长期沉浸式的工作,非常考验研究者的耐心和抗打击能力。比如一篇paper,从idea的确定开始,再到一步步的落实,撰写成文,再到根据意见一遍一遍地修改,最终被期刊接受或者拒绝,在整个过程中,研究者本人能够自己控制的部分其实是很有限的,被顶级期刊拒稿也会很常见。

在长期的科研生活中,陈晨已经形成了“抱着最好的期望去做事,等待结果的时候,无论好坏,心态都要佛一点”的态度,她温和的笑着说,你也不知道一篇文章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发出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完这篇去做下一篇,等忙起来了就不会想那么多结果的事,也可以因此给自己增加更多所谓的安全感。

科研工作当然不止平淡和略显“枯燥”的一面,陈晨提到更多的还是“愉悦感”和“值得”。她评价自己是一个骨子里比较坚定,不容易被既定的观点轻易说服的人,不断地去问为什么,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是内部动机来源一个很大的因素。在她博士期间第一篇中文论文的发表过程中,她遇到了两个很好的评审。“你会发现别人读到你的论文,他欣赏你的某个部分,他发现你的论文里的问题,这个交流的过程是非常愉悦的。尤其是别人在认真看你的东西,你从他的反馈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很认真地对待了你的论文,不管他认不认同你的观点,其实大家都可以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但是你看到他认真对待了你的论文,这件事本身是非常愉悦的。” 而“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论文被印成铅字的感觉是蛮不一样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很值得的” 。

真正让她意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是她找到了读博期间关注那次大地震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管是天灾意外,还是生老病死,什么才是你认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印记?”“现在来说,我觉得你唯一可以留下的东西是你的观点,学术观点。你看现在还有很多20世纪初的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在被我们阅读,这是他们当年留下的印记。我觉得我非常崇拜这个事情。倒不是什么个人英雄主义,只是觉得如果真要选择留下什么东西作为自己认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印记的话,我希望是我的学术研究的观点,哪怕以后只是给别人一些启发啊或者只是一些触动,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吧。我现在理解到的科研工作的魅力,大约就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进行对话。”

《左传》里曾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孔颖达注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古今中外,学者的初心大抵都是一致的吧。你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呢?

编辑: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