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述院史丨听李学柔教授讲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35年春秋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20-10-27 09:10 浏览量: 3605

李学柔教授,广州惠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教研室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央监察部干部训练班教员,山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教研组副组长,中山大学管理系副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第一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参与创立管理学院,负责创建审计专业。

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发展

我是1947年来中大学习,那时候是中大进修班,还不是本科,但是进修班也是中山大学的正规编制。那一年,我就只管读书,别的都不管,第二年就升入了中山大学经济系。1952年毕业的时候,我被分配去当时的中央第二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研究班攻读研究生。我本来要去找工作谋生计,没想到意外地踏上了求学深造的道路。党和人民的培养之恩没齿难忘,我谨记吴玉章校长的嘱咐:像一颗红色种子那样,撒到祖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在做了23年教师之后,几经辗转,我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任教,那时候还没有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是怎么来的呢?她是有这样一个三步走发展的历史过程。她先有经济系管理专业,后来有管理系,然后才有管理学院。当时成立管理学院,我们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没有办公室,就在大榕树底下开会,后来借了中文系的在厕所旁边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连桌椅板凳都没有。我们在最开始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能满足。

一个系,一个教研室, 10来个人,这就是管理学院最开始的配置了。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院的老大哥,人财物都往这边投入。学院发展起来的第二个专业就是审计专业。1982年宪法规定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批准在大学设点培养审计人才。由于新中国成立33年来国家没有审计机关,“审计”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有一天,审计署来到学校委托中山大学代培审计人才,当时学校都没答应,因为那时候全世界都没有审计专业,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是第二天,校领导找到我,问我能否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一口答应了,胆从何来?说高一点,组织需要到我,我不能推辞。说低一点,我希望回报党和人民培养我的这份恩情。

学院成立审计专业时没有老师,老师们也都没有学过审计。当时管理学院只有三位会计老师,老一辈教师们老了,我也没有学过审计。那时候我就找到时任中山大学校长李岳生教授,他让我在全校张榜招贤,为了某一个专业在全校张榜招贤,这是很难得的。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校领导的支持,全学院凭借一股子往前冲的劲头,“群英创业,继往无前”,都憋着一股劲儿争先争优。我们的审计专业从1985年招生, 1987年的时候我们在全国就排第一了。

我们的宗旨就是,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学生,而这些优秀的学生也真的培养出来了。当年中国是没有国际计算机审计的会计师,中国也没有考点,要到澳大利亚去考。国家每回都派人去考,但都没有考上,这回派上我们的学生,一下子都考上了。正是因为学院用心栽培了学生,所以学生对管理学院也非常有感情,这也是“李学柔基金”的由来。

这个基金是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为了感谢中山大学,感谢管理学院,感谢自己的老师而成立的。它不仅仅只是学生们毕业后挣了点钱而拿钱做好事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承载学生对学院栽培之情的感恩之心。在第一次开理事会的时候我就提出来,我们这个基金的宗旨是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吴玉章校长对我的教诲。我希望我们也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而这个基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是我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一年年地颁奖,这个钱用得妥当吗?钱用的有没有效果?所以我们也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这个钱发的公平公正,如何能真正帮到学生?我们也一直在统计,那些得了奖的学生毕业以后表现如何?

从小到大,一步一个专业发展

1985年管理学院刚成立开学的时候,我们教员少,学生多,那一年开学我们就招了300个学生,可会计教师才3个人。那时候我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一个星期要上24个重点课程。其他老师也都差不多,虽然任务重,但充满干劲。我们自己学院老师不够就去其他学校或者社会机构聘请老师,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还一个一个地去上门拜访感谢人家。

学院的专业一个一个发展起来也很艰辛,审计专业办得艰难,酒店管理专业办得也不容易。酒店管理专业,在别人的印象里,就是叠被子、洗厕所,怎么能成为一个专业呢?所以,国家教委当年是不同意设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当时还是新华社(香港分社)协调部长的何铭思先生亲自去北京,跑了很多趟才说服国家教委设立酒店管理专业。就这样,学院就由一个系变成三个系,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后来的专业,也都是在这三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成立的时候基础较为薄弱,怎样办好开放型的管理学院是大家面临的一个难题。何铭思先生在每个礼拜六回到广州的时候,就会带回境外的一些办学经验分享给我们借鉴。

不管我们老师和学院做什么,就只有一个目标:更盼桃园香满天。我们希望能给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让我们学院的学生犹如花开满祖国大地。我们也确实做到了,各个专业的同学步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都成了骨干精英。这是学院培养的目标,也是学院的育人使命。

从弱到强,管院35载,展望未来

“弹指一挥35年”,35年的时间,我们建立了一个颇有建树的管理学院。这不是某个人,某部分人能做到的,而是一种集体的力量。学院成立之初,办公条件困难,办公楼更是没有。管理学院条件的改善得益于何铭思和何善衡两位先生的支持,这也是管理学院大楼——“善思堂”和“善衡堂”的由来。

当时,何善衡先生出资两千万委托何铭思先生去办基金,为什么最后这个基金会落到中山大学呢?因为何铭思先生是中山大学老校长黄焕秋同志的学生,因为感念师恩,最终何铭思先生选择捐助管理学院。这就解决了管理学院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而且何铭思非常负责,每个周末都会回到学校检查上个礼拜安排的工作落实情况,同时安排下个礼拜的工作。他对我们管理学院的工作细致负责,小到连厕所的工作进度都会检查落实。所以,为了感念两位先生对管理学院的帮助,学院的大楼盖起来之后就分别叫“善思堂”和“善衡堂”。

管理学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走到今天,离不开管院人辛勤的耕耘,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管理学院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文科,也不是单纯的理科,而是文理交叉学科,这是我们整个管理学院,特别是工商管理的性质。我们要认准这个性质,紧跟前沿,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核心,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发表讲话强调: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观点,也是我认为未来管理学院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要点。

寄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我想要告诉青年学生,做人做事,以德为先,德行天下。我希望学生们在学业优秀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德行出众。“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作为中大学子、管院学子,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有家国情怀,不但要做到专业出色,而且要心怀仁爱,心怀家国大爱。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笃行时代的使命。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