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鑫:拉动消费要兼顾短刺激和远谋划 | 媒体聚焦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4-06 14:14 浏览量: 1854

近日,我院经济与金融系副教授张鑫在《文汇报》发表《拉动消费要兼顾短刺激和远谋划》一文,提出了后疫情时期如何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的一些对策。以下为刊发原文。

居民消费除受收入影响外,还受消费心理、消费意愿、消费场景、消费便利性等因素影响。要从供给侧方面发力,促使实体商店创新商业模式,尽快实现从坐商向云商、从自荐自卖向带货销售、从单打独斗向共享平台转变、从户内销售向户外销售转变。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和全球增长最快、潜力巨大的市场。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远看,即使在出口受到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只要充分激发国内消费市场,也可以通过经济的内循环,使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此要充满信心。

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发力,激发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政府在促进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消费政策,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个人消费。二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注重的是短期需求刺激。例如,有的地方推出一周休2.5天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以促进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通过降息、扩大消费信贷(免息*、分期付款)刺激消费需求等。后者具有兼顾短期刺激和长远发展的效果,注重保障民生。例如,加大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和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新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既能迅速扩大投资需求,也能改善消费设施和条件,提升交通和信息交流、商务协作等效率,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又如,通过减税、财政补贴提高企业和个人收入,通过向低收入和失业人群发放现金或消费券保障基本生活消费等。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因实施的主体不同而影响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例如,给居民发放消费券是推动消费者消费,其操作难度和成本都比较大,持续效果差。而降低商品消费税率和营业税率有利于调动商业实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市场的持续繁荣。又如,继续给与购车补贴、增加私家车牌照投放力度,对刺激汽车消费效果比较好,操作也比较简单。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消费的比例会逐步下降,公共消费的比例逐步上升。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由重视个人消费向重视公共消费转变,而且,无论是拉动公共消费还是居民消费,都要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属于将短期刺激和长远谋划结合起来。

居民消费除受收入影响外,还受消费心理、消费意愿、消费场景、消费便利性等因素影响。要从供给侧方面发力,促使实体商店创新商业模式,尽快实现从坐商向云商、从自荐自卖向带货销售、从单打独斗向共享平台转变、从户内销售向户外销售转变。

从坐商向云商转变,就是要由线下销售为主转变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通过网上销售、电视销售、网上打折促销、周周网购节等刺激消费;通过博物馆、艺术馆、游乐园等直播传递相关信息,吸引游客;通过直播食品加工烹饪过程吸引食客购买等等。还有外贸企业采取直播方式转内销,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自荐自卖向带货销售、粉丝销售转变,就是要利用非销售人员和商品带动消费,包括线上渠道网红带货等销售模式、线下推出少量折扣大的名品和畅销产品吸引顾客,带动其他产品销售的模式,以及线上线下政府官员、名人、普通老百姓消费示范模式等。

从单打独斗向共享平台转变,是指原先独立生产经营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经营者,主动融入共享平台生态体系之中,向消费者提供独到、便利的产品和服务。各种电商、餐饮企业“共享员工”,中石化卖菜和咖啡等,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这三种模式都要求政府加强物流技术、设施和人员,以及各种平台的建设和补贴,解决物流不通畅、速度慢、人手不够和平台技术落后、管理不规范、恶行竞争等问题。

从户内销售向户外销售转变,就是要改善和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场所,规范发展摊贩经济、路边餐饮、露天娱乐、夜间经济等。这些商业形式在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集聚性消费行为的情况下,能够恢复市场人气,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我们有必要在总结已恢复的“夜间经济”经验基础上,研究如何放开、规范这些“非正规经济”商业形式。

从个人消费发展趋势看,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运用不仅具有短期刺激消费的效应,还可以探索形成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对上海来说,则有利于打造综合性国际消费、旅游中心城市,使其成为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文章转载自:《文汇报》2020-04-02

教授简介

张 鑫

同济经管经济与金融系副教授,《上海证券报》专栏作家,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经济与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在《探索与争鸣》《上海管理科学》《城市规划学刊》等杂志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证券报》等发表了大量经济评论和专栏文章,著有《经济学大师的诺贝尔奖之路》丛书、《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研究》等,主编教材《国际经济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教程》《市场营销学教程》等。

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编辑:陶晓燕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