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永奎:疫情之下,智慧医院如何建设? | 媒体聚焦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4-10 14:30 浏览量: 1902

近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博士生导师李永奎接受《人民网》深度访谈,就“疫情之下,智慧医院如何建设?”发表了相关看法,以下为刊发原文。

编者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众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此次疫情的爆发,也让传统医院存在的短板问题凸显出来,倒逼线上需求集中暴发。智慧医院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已迫在眉睫。

智慧医院离我们还有多远?人民上海会客厅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智慧医院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奎教授,针对“疫情之下,智慧医院如何建设?”这一热门话题进行深度访谈。

记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院是救治患者的最前线,同时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王辰院士提出了建设方舱医院的建议,使之成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战场之一。如今回头来看,传统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哪些亟待解决的“短板”?

李永奎:此次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院是整个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也凸显了医院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是此次战“疫”的主战场和前线阵地,*医护人员也是这次战“疫”的“头号功臣”。

此次疫情的防控难度史上罕见,可以说是一场极限挑战,任何一家医院、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几乎无法单独应对,需要更大范围的资源调度和联防联控。

此次疫情暴露了目前医院运行管理模式的缺陷,那就是各个医院之间如何协同配合,形成更高效能的医院网络体系,从而发挥“集团军”优势来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暴露了目前医院的一些短板,包括快速应急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平战结合和转换能力以及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韧性能力等,也就是医院如何在疫情突发时快速摁下“切换键”和“加速键”,而现有重要医疗服务又不能摁下“暂停键”。

最近几年,医院建设投入很大,软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庞大的医疗需求而言仍然不足,离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差距更远。疫情期间,一些医院由于设计标准较低,难以通过改造达到防感染要求;医疗资源不足和手段落后,导致一些医护人员“裸奔逆行”或者频繁暴露在高污染区域;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在疫情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疫后需要继续弥补的短板。

记者:疫情后,如何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李永奎:现在大家都在谈复盘,显然由于全球疫情的变化,防疫形势依然严峻,新的情况还可能发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开始总结或者反思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就是开始思考疫后如何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给医院十四五规划甚至更长远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由于我们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韧性(resilience)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提出,为应对未来风险,医院需要具有更安全和更韧性的能力。

综合的医院韧性能力应该包括:一是医院本身对突发事件的承受、吸收、反应和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二是医院不仅要具备承受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能维持和扩大医疗服务能力以响应突然急剧增长的病人需求;三是包括对意外挑战的适应能力,恢复正常状态的灵活能力,以及汲取经验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能力。

要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韧性能力,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工程系统,需要提升医院功能系统的快速调整和弹性扩容能力,这在疫情发生的初期非常关键;二是医院系统,需要提升医院服务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应变能力,这对应对中等规模的疫情需求比较重要;三是医疗系统,需要提升医疗系统的复杂性治理能力和领导力,这一韧性能力是决定一个城市、地区甚至国家能否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爆发的全局性能力。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一个更为智慧的“内核”来支撑。

记者:疫情期间,各大互联网医疗机构,比如阿里健康、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医联、丁香医生等平台都开通了在线义诊,缓解线下压力,减少交叉感染。请问,线上医疗会不会成为今后医疗领域的一大趋势?

李永奎:有人说此次疫情期间,医院摁下了“暂停键”。这说明平时很多病人并不需要去医院,医疗资源大部分被无效“挤兑”了。这一观点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有些医疗服务确实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这几年大力发展的互联网医院在关键时刻帮了大忙。不过,现在就得出“线上医疗的春天已来”还为时尚早。

但也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缓解医疗服务压力不能以实体医院的规模扩张来解决,应该向互联网“问路”,通过创新方式来疏解大量病人“跑大医院”所带来的集聚服务压力,这对医院和病人来说都是双赢好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医疗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解决,例如医疗检查、检验、化验、急诊、手术等,还是需要去实体医院,线上线下需要结合。

不过,此次疫情在线医疗体验可能会影响今后患者的选择,实体医院和互联网医院的再分工也会加速。线上医疗的快速发展也会给规范化管理带来挑战,不能让乱象毁了线上医疗的未来,还需要抓紧规范并破除一些瓶颈点,如医保支付的常态化问题。

记者:与传统医院相比,智慧医院是什么样的,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李永奎:我们一谈智慧医院,可能大家头脑中浮现的是电影科幻大片中的场景,那是愿景,智慧医院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医院一堆信息化技术就成了智慧医院,姑且认为这是狭义的智慧医院。我要强调的是,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医院,这就需要多方面突破。

首先是概念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义医院的功能。毫无疑问,医院即服务,但这一服务系统却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人口结构和疾病谱变化,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再到基因诊疗、人工智能等诊疗技术和诊疗装备的变化,以及专业服务外包等服务模式的变化,医院的功能在不断演化。这给智慧医院提出一个更为宽泛的命题,那就是未来医院的边界在哪里,医院的功能是什么,服务实现的方式是什么。

目前看,智慧医院将突破现有“医院”范畴,是一个将基础研发、临床研究、转化、预防、医技、治疗、康复、公共卫生等放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考虑的新的生态体系。正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郭重庆教授所说,目前最好的医院,都谈不上智慧医院,与其说智慧医院寻求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不如说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的一种突破。

其次是组织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义医院的形态。如果智慧医院在医院边界和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势必引发医院组织性质、边界、构成和关系的变化,不同医院之间的组织分工也会发生重塑。大型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康复医院、药房、家庭医生等相互协同、相互共生,将去中心化,超大规模单体医院将不再是发展趋势,各种功能互补的医院进一步形成分布式医院网络。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无边界的医院网络将以更灵活、更敏捷、更精益、更专业、更便捷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是以终端客户(患者)为中心的真正转变。

再次是模式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义医院的运营模式。医院是最古老的组织之一,大部分医院的运营方式比较传统,但互联网重新定义一切的趋势将改变这一现状。

在智慧医院背景下,医院将不再只是一个机构,也不只是一个实体场所,而将成为一个平台,一个产业互联网。这个平台或者产业互联网将重塑医疗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在这个链条上重新定位,这也是未来智慧医院迭代生长的生态基础。

智慧医院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但我并没有花很大篇幅谈技术问题,不是不重要,而是我提醒不要掉入智慧医院的“技术陷阱”。这次疫情也将智慧城市建设推到了“聚光灯下”,过去几年上千亿的智慧城市投资的成效问题,成为争议和讨论的焦点话题,智慧医院也是如此。

但从目前看,智慧医院存在“标签化”趋势。智慧医院不是新技术的堆积,技术是基础,但更重要是智慧的内核。同时,智慧医院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智慧”也在不断成长,当然,这个成长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需要不断的持续高投入。智慧医院是“奢侈品”,不宜每个医院都单独建设“智慧医院”,需要平台化,需要有实力的科技公司、医疗产业集团和资本深度介入。

记者:中国的医疗大数据优势明显,那么中国离建成智慧医院还有多远?

李永奎:由于未来智慧医院生态体系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判断谁是第一家真正的智慧医院,或者说第一家真正的智慧医院会何时何地建成。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搭建这个生态,而不是去建设一家自我封闭的“智慧医院”。

考虑到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中国的体制和制度优势会是有利支撑,但需要突破创新,需要用政府和市场两个力量,需要跨界、共建、共享。

郭重庆院士有个判断,谁掌握了数据、算力、算法,谁就获得了发展的领先权,中国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角色,正在实现从一个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智慧医院中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场景驱动,中国网络规模巨大,医疗应用场景丰富,数据“样本”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旺盛,可能是最大的赢家。考虑到上海的医疗水平、研发资源、医疗资源和长三角的医疗需求优势,我认为,未来已来,建一家真正的智慧医院,上海迎来好时机。

文章转载自:《人民网》2020-04-07

教授简介

李 永 奎

同济经管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教授、博导

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 副院长

智慧医院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领域:复杂项目管理/项目群综合管控/大型工程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BIM);工程组织行为与复杂组织网络;重大工程管理案例研究;智慧医院建设与运营管理

编辑:陶晓燕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