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经管陈强:提升“源”能级 发挥“策”效应
今日,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强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分析如何科学建“源”、合理施“策”,增强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下为刊发原文。
今年是上海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交账年”,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主攻方向。科技创新的“源”与“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依“源”施“策”,以“策”升“源”,二者互为依托、彼此促进,是创新策源的一体两面。新时代,增强创新策源功能的关键在于科学建“源”、合理施“策”。
科 学 建 “源”
在“源”的建设中,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夯基,培育创新策源的社会根基。
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治理应着眼于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制度基础、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及必要的条件保障,从而为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要从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保障等方面着手,切实维护创新者的权益;通过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营造适合非正式交流的公共空间,优化科技创新的微观生态。以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培育、科技伦理教育等为抓手,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要引导形成尊重创新的价值观体系,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大胆突破的创新生态;加大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探索长三角科研诚信信息平台构建,适时启动负面清单和计分板。
二是垒台,累积创新策源的物质基础。
创新策源离不开高水平大学、高效率科研机构的知识与技术供给。对上海而言,应当加大对在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研究和启动重点区域新型大学的布局和建设;研究并明确上海科学院及其下属机构在上海科创策源中的功能定位,增强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供给能力。
同时,进一步布局和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前瞻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能够满足各种科技创新活动需求、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的功能性平台。
三是立柱,构建创新策源的体制机制。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具体来看,要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培育、配置和开发利用机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决策、布局及组织实施机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培育机制,社会创新力量的动员和组织机制,技术快速迭代背景下的政策和制度供给机制,跨学科、跨产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创新合作机制,新形势下全球科技治理的参与机制。
四是架梁,形成创新策源的体系化能力。
比如,着力形成不断激发和催生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体系化能力。
合 理 施 “策”
在科学建“源”的基础上,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合理施“策”:
一是聚力。要尊重研究规律、产出周期、成果形式等差异,针对不同使命的科技计划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探索更加灵活的科技财政资助机制,包括“机构式资助”“悬赏制”“后补助”“成果采购制度”等。
二是蓄势。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并建立相应的财政投入增长保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并为社会资本介入基础研究创造更多机会;推进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形成非共识项目的稳定支持机制。
三是赋能。资本赋能。要建立和完善国资创投功能性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发挥国资创投的引导、撬动和背书作用;营造有利于社会风险资本发展的政策环境,强化中小微科创企业的融资能力。
服务赋能。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形成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的发现、培育、扶持及服务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加快专业化功能性资源集聚,构建高能级、多元化的社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升其社会服务专业化能力。
数据赋能。建立公共数据和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准公共数据的采集、开发利用及共享机制和规则;建立一批具有数据整合和“深加工”能力的数据中心及相应的服务机制,打造“数字引擎”,助推数字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场景赋能。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运用AI等技术手段,聚焦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需求,建构和开放层次更为丰富、领域更加交叉的社会应用场景。
四是结网。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重点聚焦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探索构建层次和类型更加丰富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动达成形式更为多样的国际科技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国际科技合作“走出去”遭遇挑战的背景下,可以将“请进来”作为重要策略选择。比如,逐步放开在中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推动科创资源的区际流动和共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同时,充分利用进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陆家嘴论坛等高端会议平台,推动形成科技创新思想高地,不断汇聚各类科技创新人才,进而发现前沿科学问题、明确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五是破墙。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部门间政策协调与资源统筹,进一步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当前,以中小微企业、社团、公众为代表的社会创新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在科技创新治理中,要努力为其“垒灶、架柴、点火、扇风”,为其使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造更多便利条件,引导其投身于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核心领域攻关。
六是排堵。例如,探索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投入分担和产出共享核算机制,打破长三角科创合作的思想藩篱、制度障碍和机制堵点,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协同布局以及科技创新资源的省际流动、开放、共享。
七是铸盾。加强对科技研发和应用前沿的监测,强化趋势分析和研判,进行风险预估。对一些重点技术领域,可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对市场规模较小、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殊行业和重点企业,可实施特别的财政支持和政府采购手段,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扩散和应用。
八是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项目为抓手,构建若干支贯通不同类型组织,跨产业、跨领域、跨区域,能够直面全球科技前沿竞争的战略突击力量。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要形成系统突破能力。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对此,我们要有底线思维,以持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有突破思维,勇于破局,敢于试错,“源”“策”并举,持续提升“源”的能级、发挥“策”的效应,不断催生面向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挑战的原创性成果。
原文刊发:《解放日报》2020-09-29
教授简介
陈 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城市发展与管理。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