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三箭齐发”,打造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丨媒体聚焦 - 文汇报
近日,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强在《文汇报》发表观点,探讨了如何打造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国家的科技创新蓝图中,上海在创新策源方面被寄予厚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中,更是要求浦东成为“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策源地要引领未来,关键在于引领未来的科技产业、美好生活和创新生态。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过程中,软实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持续提升的机会。《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强调“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焕发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活力”,并指出“必须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更具澎湃活力的创新之城,让这座城市遍布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主体,充满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璀璨的文艺、前沿的科技,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奇迹、涌现英雄的人物、演绎动人的故事”。显然,上海已经将软实力建设作为打造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
以城市精神涵养发展动力,引领未来科技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向未来的科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动力引擎。2020年上海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327.5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2%。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但是,与全球典型的创新型城市相比,上海科技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能级还不够高,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还不够强,掌控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能力仍比较弱,尚未形成能够直面未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体系化能力。
为此,上海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建立最广泛的科技创新统一战线,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功能保障作用,强化跨国企业总部和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中的纽带作用,焕发民营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造性和活力,并充分激活社会创新力量的潜能;二要以“追求卓越”的精神,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基础前沿领域潜心深耕,持续催生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同时,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尽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能力和制衡能力;三要以“开明睿智”的治理,强化科技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建设,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治理的整体效能,推动形成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四要以“大气谦和”的格局,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同时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相互融通,打造若干个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让“科幻”场景走进现实,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打造创新策源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持续催生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要将科技进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曾经出现在“科幻”中的奇思妙想走进现实,让越来越多的“高精尖”转化应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温暖、安全、幸福的城市生活。同时,通过层次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激发科技创新供给侧的创造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上海的疫情防控体系经受了多次严峻考验,防控工作成效得到一致认可,无论是防控理念,还是处置手段,无论是监测体系,还是应急预案,都体现出较高的科学理性和专业素养,这里既有硬核科技的有力保障,也展现出上海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形成的软实力。这样的软实力尤为可贵,增进了人们对于上海城市安全和治理水平的认可。 另外,在打造创新策源地的过程中,上海还要着眼于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发现并解决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3%,比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时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适老化”进程中的保障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人群体在技术快速迭代面前产生的晕眩感,让上海的老人们拥有最美最暖的“夕阳红”,应该成为上海当下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切实提升老人们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同时,还可以焕发“银发经济”的无穷活力。
接纳“新物种”“新群落”,引领未来创新生态
从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看,创新生态已经成为新的科技和产业竞争形态,主要的创新型国家都在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良好生态,旨在赢得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先机。在某种意义上,创新生态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环境、活动以及治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合起来,并且充分互动的结果。因此,对自然演进中的创新生态实施科学治理,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引领未来创新生态,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研判和规律认知。一要把握科技创新要素内涵、流动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式的新变化,未雨绸缪,做好引入创新生态“新物种”“新群落”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二要关注科学研究范式和科技创新模式呈现出的网络化、社会化及多样化趋势,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应着眼于为社会创新力量的能量释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还要尝试有组织、策略化的颠覆式创新。因此,未来的创新生态应该能够承载不同类型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三要充分认识核心技术实现集群式突破后,对于经济和社会秩序乃至创新生态冲击的突然性和剧烈程度,加强对创新生态的预测性维护,增强其韧性。 打造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既需要“夯基垒台” “立柱架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硬条件,也需要依托上海在城市精神、品格、文化、治理等方面累积的软实力,并不断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来源:《文汇报》2021-10-24
教 授 简 介
陈 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城市发展与管理。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